下书网

跌荡一百年(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现代小说 > 跌荡一百年(下)

第49节:1959 最苦难的三年(2)

书籍名:《跌荡一百年(下)》    作者:吴晓波
推荐阅读:跌荡一百年(下)txt下载 跌荡一百年(下)笔趣阁 跌荡一百年(下)顶点 跌荡一百年(下)快眼 跌荡一百年(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跌荡一百年(下)》第49节:1959 最苦难的三年(2),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从1959年春季开始,粮食危机就已经烧进了大城市。2月,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发现,在北方最普通不过的卷心菜居然成了"配给物资"。它的记者描述道:"尽管上个月中国政府号称粮食增产了102%,但是城市粮食配给的定量却被削减了,卷心菜开始第一次登上了配给物资的列表,之后洗衣服的肥皂也开始需要配给,每人每月的食糖被减低到略高于1磅。在沿海的广东省出现鱼肉短缺,上海则是难以买到肉食。"在随后的两年里,关于食品短缺和人口死亡的报道不时出现,1960年5月16日的报道称:"来自某个公社的消息说那里50%的儿童都因为营养不良而死亡,虽然没有大量的歉收报道,但是很明显中国把广东的农产品运到城里给产业工人,或者卖到国外换取外汇,在一个地方,农民使一辆火车出轨,抢夺了把他们的谷物送往北方的列车。"在8月22日的一则报道中,记者援引福州一位母亲给她在香港的儿子的信说,"要不是你寄点钱回来,我们一年也吃不到一块肉"。

实际的情况,与《时代周刊》记者的零星描述相去并不太远。到1960年6月,北京库存粮食只够7天的销量,天津仅够10天,上海已无库存,靠借外贸部门的出口大米度日,连一向为中国粮仓的东三省和四川都向中央告急要米。中部最大的钢铁企业武汉钢铁厂存米无多,工人们只好发明了"超声波"蒸米法,把大米连蒸几次,使之膨胀而能"填饱"肚子。清华大学则成功地发明了"增饭法":一锅下米300斤,水要逐步加入。先干煮40分钟,然后第一次加水120斤;过15分钟,第二次加水200斤;再过15分钟,第三次加水520斤;在米下锅以后,最后加水100斤,等10分钟,就可以开饭。这个办法被当成重大科研发明广为推广。

9月,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群众"低标准,瓜菜代",大搞代用食品。不久前还在为"粮食多了怎么办"而日夜攻关的科学家们专门"研制"出了"代食品",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这些名词看上去很"科学",其实就是把原本当肥料或喂猪的玉米、小麦杆子碾碎了当粮食吃,所谓"人造肉精"则是一种食用酵母。

代食品中,最有名的是"小球藻",这是一种水面浮生植物。1960年7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量生产小球藻》,认为小球藻不仅是很好的精饲料,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社论写道:小球藻"蛋白质含量比大米高5倍,比小麦高3倍多","用小球藻试制的糕点、面包,质高味美,清香可口"。

一个名叫周孜仁的学生当时就读于成都五中,他在回忆文章中详细记叙了当年培植"小球藻"的经历:把原来宿舍区供学生洗衣取水的池子改为"藻类繁殖池"。先满灌清水,再加上小便。因为据说"小球藻"在小便浓度较大的环境里,繁殖尤为迅速。接着把"藻"苗倒进去,搅拌十天半月,池水先是发绿,继而发黑,最后发臭,藻类培养宣告成功,于是舀出两桶往大食堂的锅里倒,同时,向水池补足新尿两桶。如此反复,以确保同学们每顿饭里都有充足的小球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电话销售中的心理学 点亮职场路 点击订购:网络创富的真相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 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等待猫吠:怎样说服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 德鲁克实践在中国 德鲁克经典管理案例解析 伟大的经济学家 全球科技创新路线图:一本书带你看遍全球创业与投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