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侦探推理 >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第4页

书籍名:《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作者:弗蘭克·施茨廷
推荐阅读: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txt下载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笔趣阁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顶点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快眼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第4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當時還沒有可觀的山脈,地球就像月球一樣,渾身布滿火山口,整個行星的地表漸漸沉入水下,只有最高的火山頂才能露出水面。此外,降雨還將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沖了出來,二氧化碳便與凝固的巖漿發生了反應,釋放出巖漿內部的礦物質。這樣,海水中才有了鹽——我父親曾哄騙我說,海水之所以咸是因為曾有一個水手把抹了鹽的早餐蛋掉入了大海。我當時并未接受這一說法,然而一個六歲的孩子也無法用更好的理論來反駁他。
    一片原始海洋出現了,這片海中沒有任何生命。
    沒有人能在那樣的海洋中游泳。海水的溫度極高,平均深度達 3.5 公里,當然與地球約 6500 公里的半徑相比,這點深度實在不值一提。海洋的水來自太陽內環的天體和從寒冷的遠方飛來的彗星。兩種水擁有不同的年齡和來源。某些水分子產生于太陽系誕生之前,某些產生于恒星之間。在降臨地球之前,這些被凍結成冰塊的水分子一直在太陽系的外側游蕩。然而無論來自何處,它們現在已融為一體。
    水不停地澆灌著地球。
    火山的側面漸漸被侵蝕。雨水將玄武巖沖入了由眾多炎熱島嶼環抱和蓄積的水中,海底的沉積物不斷加厚。沉積物質日漸增多,重量高達幾百萬噸,終于,海底下薄薄的地層崩塌、熔化了。一些熔巖流回到地層上方,和不斷增厚的沉積物層融為一體,并與其發生反應,變成了一種即將完全改變世界面目的物質——花崗巖。
    花崗巖比玄武巖輕,質地卻極為堅硬。新的巖塊中不斷產生大塊花崗巖,某些巖石竟與瑞士國土面積大小相當,某些則只有孩子們的操場大小。剛開始時,這些巖石都埋在水下,后來,浮力原理讓它們浮出了水面,因為它們比海床物質的密度更小。因此,40 億年之前,第一批島嶼終于冉冉升出海面,這些島嶼不再是火山爆發的產物。
    隨著島嶼的浮現,原始海洋的時代結束了。
    新一輪循環開始了,舊的土地腐化,新的土地誕生,這一過程持續了幾百萬年。幾公里厚的沉積層壓在玄武巖構成的海底上,更輕巧的花崗巖島嶼不斷成長,開始與沉重的周遭環境抗衡。最后,島嶼周圍的地殼終于裂開,陸地從海底升上來。這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漫長過程,海面下薄薄的地殼不斷破裂,新的熔巖流入了沉積層,而花崗巖質的土地不斷擴張,直到它們彼此相遇。狹路相逢后,每一塊陸地都不甘示弱,于是它們被緩緩流動的海洋地殼擠在一起,在赤道附近連成一片巨大陸地。這片廣袤的陸地被稱作超大陸,在之后的幾百萬年中,類似的超大陸不斷涌現。然而這依然不是地球今日的面貌。
    距離我們的時代 25 億年前,超大陸基本上只包括今天的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以及非洲和早期歐洲的一部分。世界史上的第一塊大陸是一片空曠死寂的巖石沙漠,到處是耀眼的巖漿,很難稱得上賞心悅目。
    然而,海洋深處卻在悄悄活動著。
    分子開始舒展筋骨,互相試探,結成聯盟。隨著超大陸的第一個板塊浮出水面——那是 40 億年前的事情了——大自然又獲得了一個新的幫手。這位幫手一直耐心等待著,等待最厲害的宇宙沖撞漸漸平息。
    當然,荒寂的地球依然不時迎來一些大大小小的不速之客——小行星墜入海洋、撞擊大陸,還有一些小型隕石,其中有些大小相當于馬略卡島和西西里島。幸而地球已度過了最可怕的煉獄時代。新來的幫手環視地球一圈,干勁勃發。這一刻,她相信生命的創造已萬事俱備,于是她開始著手工作。
    這位幫手就是進化女神,她早已胸有成竹。
    正如每一位優雅的淑女,她帶著一個手提包。
    * * *
    ① 光子(Photonen):物理學區分了有形的(有重量的)和虛擬的(無重量的)基本粒子。光子屬于虛擬粒子,是電磁射線的基本組成部分。人們通常認為光子是量子光,即根據量子理論可測量的最小光量。
    ② 指原子量較大的元素,包括氧、碳等元素。
    ③ 這里指的是月球形成的四種理論中的“撞擊說”,另外三種為“分裂說”、“捕獲說”和“同源說”。
    ④ 忒伊亞小行星(Theia):在研究月球形成的過程中,科學家所假設的一顆小行星。在距今 45 億年前,忒伊亞撞擊了地球,其撞擊后的殘骸在其周轉軌道上聚合,進而形成今天的月球。
    
    看得見的土地
    你們想看進化女神的手提包嗎?沒問題!然而在此之前,我們還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地球的結構。因為也許正是這承載著古老地球的結構力量導致了地球的分裂。如果大自然沒有送給我們的行星一帖重要處方——板塊構造,也許地球上永遠不可能出現生物。
    向地心出發——不斷移動的地球結構
    如果你小時候讀過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地心歷險記》,那么你或許已和他一起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地心之旅。然而在真實的生活中,這樣的旅行其實沒有那么浪漫。要深入地球的心臟,我們需要一種配備強勁空調的抗高溫旅行器,而且沿途完全沒有風景可看。
    在凡爾納的小說中,科學家們在地心發現了迷宮般的洞穴群、地底海洋和罕見的巨大蘑菇,電影版本還為故事添加了各種各樣的滑稽角色,最后整個團隊在一次火山噴發中沿著火山口沖上了地面。從史前的死亡之地中沿著燃燒的火山口飛出來,然后毫發無損地落到大海里,這位法國人的想象力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然而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可能以這種方式逃出虎口,更不可能享受如此舒服的降落過程。相反,我們要借助一個超級大鉆頭才能深入地球的巖石圈中沖破這層堅不可摧的地殼,而且在 70 公里到 100 公里深處時,溫度將會上升到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
    巖石圈的海洋地殼與大陸地殼好似漂浮在一片奇特大洋上的島嶼,軟流層①是緩慢移動的滾燙巖石構成的具有流動性的層圈,其厚度能達到 200 公里。而地殼的一部分就像糖漿上的巧克力片一樣,在軟流層上流動著。倘若我們的旅行器能夠承受這一座 1200℃ 到 1500℃ 的高溫爐,那么我們就能穿越軟流層。
    下一個挑戰則是地幔以及隨之而來的更酷熱的高溫。地幔厚度達 2860 公里,比軟流層更黏稠,它同樣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向前移動。然而令我們苦不堪言的不僅是高溫,同時還有巨大的壓力。但我們勇敢非凡、不畏困難,克服了這一關,終于在單調的紅色巖漿簇擁下抵達了一處光芒四射的地域——地核的外部。
    在此之前,我們一直在巖石中穿行,而現在我們抵達了液態金屬的王國——外核,這里的金屬主要是鐵,還帶有少量鎳。到了這時候,你大概得用濕手巾擦臉了。在接下來的 2250 公里的路途中,溫度將達到非人類的 4000℃ 。然后,我們的鉆頭撞上了有趣的東西——某種堅硬的物質。
    誰住在這里?
    沒有人。地球的內核阻止了我們——內核與外核的成分都是金屬,然而內核是固態金屬。這里的強大壓力不允許任何物質流淌、移動。為了抵達凡爾納所描寫的地心,我們還得再次啟動鉆頭,往下鉆 610 公里,其實這一工作不做也罷。地核酷熱無比,中心的壓力高達 3600 千巴,從地質學意義上而言當然非常有趣,但對于游客而言,其無聊程度不亞于沃爾夫斯堡的夜色。
    因此我們還是打道回府為妙。
    走了這一趟,我們畢竟還是知道了以下這些事實——地球的一部分是液態,內部一直運動不息,溫度奇高,而且壓力足以殺人。這是一個以慢動作緩緩沸騰的地獄。我們就生活在這一地獄的表面——我們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薄薄的地層沒有完全封閉,而是被分成了碎塊,在軟流層的巖漿大洋上漂浮。
    如果地球不是這樣龜裂粗糙,將會發生什么狀況?請想象一下蒸鍋中的雞蛋。這是一場力的爭奪,氣體想逃逸出來,而固體則停滯不前,蛋殼遭受著上下左右的各方壓力。這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早餐雞蛋。如果你在將雞蛋放進沸騰的水之前沒有在殼上敲開一個小洞,那么雞蛋就會爆炸。只有這樣,它才能釋放出蒸汽,并在幾分鐘之后變成固態,獲得一種新的穩固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路边野餐 阿诺德·汤因比传 12天理财精进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 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 美丽心灵:纳什传 乌有王子(卷一):前度的黑暗 乌有王子.2,战士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