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写作是门手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文学理论 > 写作是门手艺

第3章 怎样使用这本书?

书籍名:《写作是门手艺》    作者:刘军强
推荐阅读:写作是门手艺txt下载 写作是门手艺笔趣阁 写作是门手艺顶点 写作是门手艺快眼 写作是门手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写作是门手艺》第3章 怎样使用这本书?,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主旨

·本书如何布局?

·有哪些线索串联?

关键词

·十篇·二十九章·思考·写作·动手

·比较·辩论·短篇写作·主题写作·电影·延伸阅读

(一)篇章布局

本书共分为十篇二十九章。每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配有习题。首篇为分野,澄清了作文与论文两种文体的不同,以及背后的教育方式的差异。与作文揖别,你才能进入新的写作和思维世界。

第二篇为风格。为什么有的文章读起来晦涩难懂,有的则清晰流畅?通过比较不同风格,本篇要说明的是:说理写作中,透明玻璃式的清晰文风为上乘之选。而各类学生腔、学术腔、官腔则像毛玻璃一样干扰阅读。通过对比这两种文风,本篇助你擦亮文字,形成崇尚清晰、简洁文风的意识。

第三篇为提问。问题是文章最重要的引擎,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我们不能仅在技术层面谈论写作,而要关注写作背后的观察、提问和分析能力。问题有哪些类型?如何提问?怎样把大问题聚焦为可控的小问题?如何发现有趣的谜题?如何从变量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本篇助你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变量思维。

第四篇为阅读。阅读可以拉伸头脑、驯服兽性。阅读更是写作的起点。优秀的写作者首先是一个热忱的读者。本篇将解决读什么、怎么读以及读无字之书以补阅历赤字的问题。通过参悟别人的生命体验(有字之书)和积极体验现实世界(无字之书),没东西可写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第五篇为文献。上一篇为放眼读书(宽口径),此篇为收敛研读(窄口径)。一收一放、博然后约,不可逾越。写作要实现跟现存知识的对话。你得知道别人都写了什么,才能避免撞车。你需要针对某个论题搜集多重材料并评判材料的优劣,还需要在错综复杂的文献丛林中找到线索、理出头绪。如何搜索文献资料?如何识别它们的可靠度?如何阅读和整理文献?怎样跟现有文献对话?本篇目的在于将写作置于广泛的文献脉络之中,为你在文献海洋里提供一叶扁舟。

第六篇为论证。说理写作需要以理服人。如何提出一个论断?怎样提出假说并论证观点?如何呈现理由和证据?怎样避免论证中的思维偏差?本篇将介绍观点—理由—证据的树形结构,从而为写作建立逻辑骨架。

第七篇为结构。结构化并不等同于机械,结构能为读者提供便捷的阅读体验,也可以为作者提供脚手架。结构可以把写作转化为单独的模块和格子,作者可以逐一填充组装,这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说理写作(特别是论文)往往有固定的结构。本篇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结构?有哪些类型的结构?一篇论文的宏观结构是什么?

第八篇为流动。明代布衣诗人谢榛用“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来形容语言之美。其中“行云流水”即是要求“流畅”。怎样才能写得流畅?在本篇中,我们诉诸文章微观结构和中观结构。本篇重点关注遣词造句(微观)、段落与章节组织(中观结构)。通过穿起词、句、段、章,整篇文章就流动起来了,读者自然能体验其中的顺畅。

第九篇为故事。叙事贯串着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定义着人类的身份,叩问着存在的意义。好的写作本质上要讲一个好的故事。什么是故事?说理写作中的故事跟创意写作中的故事有何异同?我们如何把讲故事的技巧融入写作?本篇主要“讲故事”。

第十篇为视角。写作不是孤芳自赏、自说自话的游戏。写作需要有高度的共情能力,你最好把读者放在肩膀上。本篇将探讨:读者与作者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说与写有何区别?通过比较这些差异,本章将引导写作者调整自己的身份,从读者角度去设计写作,并且以咱们更擅长的说来带动写,克服写作障碍。

(二)六条线索与使用指南

十篇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如上文对各篇章内容的介绍,各篇顺序考虑了说理写作的要素和写作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另有六条线索紧织成写作网把读者编入“竞技赛道”(比较线),推动读者产生“思维旋涡”(议题辩论),引领读者开动“头脑风暴”(短篇写作和主题写作),希望读者最终会流连于影视天堂和阅读时空。

首先,“比较差异、寻找机制”的变量思维贯串每一篇。写作涉及多重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对大多数学科而言,说理类写作的要旨是变量思维(详见《提问》篇)。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生活是由无数变量编织成的一张大网。如同青蛙的眼睛,我们对变动的事物更加敏感。我们通过比较事物的差异,可以捕捉到关联机制,进而将世界拼接为有序的整体。

这条“差异—机制”线贯串全书始终,例如本篇比较了作文与论文、中学与大学的差异。《风格》篇比较了两种文风(透明玻璃与彩色玻璃)。《提问》篇比较了不同的问题,以训练选题能力。《阅读》篇比较了故事A面与B面(对比阅读法)。《文献》篇中则是比较别人说的(文献)和我要说的(观点),即为“对比—对话”的过程。《论证》篇比较了动手与动口。《结构》篇对比了文章组织的约束与自由,其背后是形式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组织原则。《故事》篇则对比了文学故事和学术故事,人类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好的故事既要诉诸理性,也要引起共鸣。《视角》篇比较了说与写、读者与作者的差异。

其次,每篇结束后的“想·写·作”也是一条连贯的线索。具体而言:其一是“想”(How to think)。每一篇我都安排了辩论话题和其他思考题,我总会问一句:你的观点是什么?例如,在《流动》篇,我对比了朱光潜对汉语的批评和傅乐施对汉语的褒扬,以探讨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语法规则多了好还是少了好?不要写信问我要标准答案,因为这些论题压根没有标准答案。我希望你能跟周围的朋友展开一场场辩论,“真理是火花,反对意见则是风箱。”[18]通过数十个辩题,我希望能把你从相信简单结论的“确定世界”带到充满灰犀牛和黑天鹅的“动物世界”。

其二是“写”(What to write)。只有写,才会写。我建议用两种方式练习:短篇写作和主题写作。现代人注意力碎片化,既没时间读长篇大论,更没时间写冗长的文字,我建议用三五百字锻炼短篇写作能力:围绕一系列主题,每篇不要超过300字,最多不能超过500字。主题根据说理写作的组件设计:或概述一本书的内容,或界定一个概念,或总结一场对话(或争论),或解释图表数据的信息等。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开脑洞的写作,例如年龄翻转游戏、补齐电话对话等。这里就不剧透了。短篇写作背后是一系列重要的能力:把事情说清楚的能力、跟外行沟通的能力、界定与限定的能力、高效萃取信息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共情能力等。这些要素练好了,说理写作就只需要组装、排序了。

此外,我借鉴了普林斯顿大学和清华大学写作课中的主题写作,用一个话题穿起分阶段的连贯写作:家。[19] 对于家,每个人、每个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物质的角度、精神的角度,空间的角度、时间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情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个体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等等。当然,你可以选择任何感兴趣的话题。

我建议你采取两个角度来锻炼写作:一个是本学科角度,一个是陌生角度。如果你学历史,我建议你从家庭演变的角度写一篇文章;此外,我建议你挑战一下自己,探索一个陌生角度。例如,你可以从建筑的角度写一篇家庭物质环境的文章。这样做是为了推动文理交融,提高思维柔韧度。我希望你能成为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或是有科学素养的文科生。这是我最欣赏的知识结构。

我会根据写作阶段布置作业。每篇对应着一个阶段,从规划时间、限定范围,到放眼读书、概述材料等,我建议你不断往前推进。这样写作就成了升级打怪的过程。学完这本书,你不仅体验了完整的写作流程,而且有两篇文章在手,作业何愁?

其三是“作”(What to do),每一篇我都会提出操作建议:有的可能是让你搜索文献,有的是让你出去转转,有的是建议养成某个习惯。写作需要动手动脚找东西,否则看再多的道理也没用。

本书还有一条电影线。我推荐了若干部跟各篇主题相关的电影。新一代读者在刷剧中长大,我本人也是电影爱好者。正如史蒂夫·马丁所言:“所有人生的谜语都可以从电影找到答案。”[20] 写作又何尝不是呢?刷完一篇,再阅片一部,岂不快哉?我希望由此发展出一种“看电影、学写作”的教学方式。我推荐了哪些电影呢?这里就不剧透了,请自行砸开彩蛋。

最后,本书还有一条漫画线。我根据教学经历设计了卷毛教授和拔毛哥两个角色。写论文是个拔毛的过程,发量日渐堪忧。然而,拔头上毛易,去心中毛难。写作需要放下:放下思想负担、放弃陈旧观念。咱们跟着师徒俩体验写作过程的酸甜苦辣吧。

以上就是本书的布局和线索,使用时请注意:其一,读者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跳读。例如,想了解选题,可以直接读《提问》篇,想了解怎样讲故事则可径自翻到《故事》篇。其二,在“想·写·作”中如遇到困难或有心得,可以与我交流。这本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写此书如同栽下一棵小树,读者的反馈如同滋润的雨露。其三,本书练习中的所有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希望你读完此书头脑更加开放。

表3-1 本书线索



练习·电影·阅读


想·写·作

想(How to think):

你了解了作文与论文的差异,如果让你论证以下题目,你会怎么做呢?

1. 辩论。现在还需要写作吗?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看视频的时代、注意力碎片化的年代,文字似乎已经失去了读者。有人认为,可视化才是最应该学习的技能(所谓的“视觉素养”)。[21]如此,学写作岂不是成了屠龙之技?对这个问题,你的想法是什么?

2. 辩论。理科生需要学写作吗?术业有专攻,理科生能解出方程、写出代码、算出系数、做出实验不就可以了吗?你怎么看?

写(What to write):

3. 短篇写作。解释事物运作机理,可以是一个APP,一种游戏,一项运动,一件乐器,一种机械,一样饭菜……把事情讲清楚,说起来容易但其实是极难练就却极端重要的能力。要求:(1)条理清晰,能让人看完就明白;(2)吸引读者,能让不感兴趣的人产生兴趣。

4. 采访父母。你上大学,意味着一个空巢家庭的产生。把你送入大学,父母松了一口气,他们完成了生命中几乎最重要的一项使命。我希望你能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对他们做一个访谈:把你送入大学,他们这十几年来花了多少钱、多少时间?国内外已经有类似的研究:根据2014年的数据,“0~17岁儿童所需的直接经济成本为19.10万元,城市儿童需要27.32万元,农村儿童需要14.34万元”[22]。不过这是平均水平,各地区、各家庭的差异极大。我希望你和爸妈能一起算出自己家这笔账。你要写一个简单的报告,题目叫作:《时至今日,我花了父母多少钱、多少时间?》

作(What to do):

5. 时间规划。中国大学的学期大约有15周,持续三至四个月。凡事预则立。用三个月写一两篇文章,这种尺度的时间规划让许多新生措不及手。这其实不难。说理类论文高度结构化,意味着你可以像组装积木一样写作。以12周为计,你可以如此安排:花两三周确定题目,三周搜索、阅读并整理文献,四周按照框架写作,余下两周左右用于修改和吸收反馈。你可以据此做一个日程表。

6. 访问哈佛大学写作中心网页,了解各学科的写作指引。[23]哈佛大学设有专门的写作中心,提供了针对各学科的写作指南。学科涵盖了心理学、艺术史、社会人类学、东亚研究、生命科学、哲学、表演学、宗教研究、经济学、历史与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社会研究、性别研究等。此外还有跟课程相关的写作训练。这些写作指引大多用简单的英语写成,简洁清晰,你写作时可以用来参考。

电影时刻

大学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大学(University)和宇宙(Universe)是同根词。伏案十几年的你,到了大学该站起来四处张望了。[24] 本次推荐的电影跟大学有关。

7. 《高考》(2015)。这本书的读者中,大部分都经历过高考。本人今天的一切跟2000年的那次高考密不可分。我的高中跟毛坦厂中学有很多相似之处,校长的名言是:我要把你们训练得做题如同膝跳反射。按理,我作为高考的受益者不应该批评这项制度,但我一直有一个问题:高考对一个人的长远影响是什么?通过这部片子,我们环顾左右,看看高考的众生相,一边庆幸、一边叹气。

8.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2013)。本篇吐槽了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然而,坐而论道容易,最值得敬佩的应当是起而行之的人,尤其是拿着自己的职业生涯冒险的人们。咱们生活一点一滴的改善,来源于他们的眼光和无畏。

9. 《录取通知》(Accepted,2006)。你拿到了大学通知书,你那些落榜的同班同学去哪儿了?他们的生活走向何方?若干年后你们的生活轨迹偶尔再交叉,这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起了多大作用?

10. 《力争上游》(The Paper Chase,1973)。有人说University是“由你玩四年”,请看看别人的大学里,他们是怎么学习的?然后,你是怎么学的?当然,你可以跟《美国派》进行对比阅片,毕竟这种晃晃悠悠的大学在中国也不少见。

延伸阅读

1.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优秀的绵羊》,林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6年。

2. [英]戈登·鲁格、玛丽安·彼得:《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彭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日]伊丹敬之:《创造性论文的写法》,吕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 [美]劳拉·布朗:《完全写作指南: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袁婧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5. [美]约瑟夫·M. 博格斯、丹尼斯·W. 皮特里:《看电影的艺术》,张菁、郭侃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全球创新投资:经济大变局中的财富新机遇 农业和食品论争 核能 气候变化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流行病 他从屈辱中站起来:乞丐囝仔 算计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一念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