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第十一章 财务管理

书籍名:《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第十一章 财务管理,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启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国民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其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也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并在7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章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需要说明的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财务管理的边界和内涵尚未达成完全统一的观点。传统的财务管理教材中通常将财务管理概括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大部分。本章认为,传统教材所界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狭义概念,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还应该考虑战略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一方面,狭义的财务管理范畴无法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战略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的有机结合,其相比于传统财务管理而言具有全局性、外向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逐渐由传统的资产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财务为导向的资本经营。经营环境快速变化、业务日趋复杂以及规模和管理层级的增加,都使得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如何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乃至整个企业管理实践的重心之一。因此,本章界定的财务管理范畴包括战略财务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六大部分。

本章以时间为顺序,以经济发展特征为脉络,从新中国成立70年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与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财务管理文献计量分析、财务管理理论三个维度,概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经验,以探寻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规律,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展望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财务管理实践与理论部分,主要回顾了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企业管理特征、财务管理实践特点及其研究发展;财务管理文献计量分析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关财务管理的文献资料作为数据统计源,从学术趋势、关键词分析、研究机构分析三方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财务管理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比较。财务管理理论部分则从国外财务管理理论引入、新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的探索和创新、财务管理理论的未来发展三部分阶梯式展现我国财务理论的发展脉络。本章最后提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务管理发展变革的几点启示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第一节 基本发展历程


一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财务管理(1949—1978年)


(一)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管理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开启改革开放的30年历史阶段中,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收两放”的政策调整,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与财政体制下初步建立。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为企业无主体资格,经营目标为完成国家计划,企业筹资、购销由有关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1.企业缺乏主体资格

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由国家负责划拨,投资方向和项目也由国家决定,企业盈亏由国家承担等,因此,企业与国家(特别是国家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典型的上、下级关系,国家是企业当然的所有者和支配者,企业无主体资格,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并不存在(胡文君,2001)。

2.企业以完成国家计划为经营目标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资源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配置,企业作为国家的附属物,生产资料的供给依靠国家计划分配,人员的安排由国家来调配,资金的供应由国家划拨,生产按计划实施,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也就是说,企业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组织生产,并按国家计划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销售计划,是企业的主要任务和经营目标。

3.企业筹资及购销由国家统一管理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资金来自国家整体计划分配,企业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均由国家统一进行调配,生产产品的数量、种类、质量标准等均按国家计划执行,产品的最终销售也必须执行国家的统一计划,企业只需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运用国家下达的资金定额。企业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生产车间”,其主要活动是按计划进行生产(袁杰,2007)。



(二)以成本管理为主的财务管理实践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对其内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和分析,不需考虑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如消费者的需求、资金市场利率变化、投资风险及控制、企业市场份额、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竞争对手情况等。这种封闭性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单一,目标要求低,只需要运用国家下达的资金定额,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唯一能够控制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及资金监督。因此,这一时期的企业财务实践主要是按国家财务制度的要求来核算、监督资金、费用开支,并按规定缴纳税金、上交利润等。

1.制度建立及清产核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任务是迅速建立一套同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清产核资,核定了企业固定资产拥有量和流动资金定额,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成本核算办法。

2.流动资金及四项费用管理

“一五”时期,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了成本开支范围(柳标,1979);实行了全国统一的税法、税制、国营企业利润和折旧费的交纳办法,把国营企业的利润和折旧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了基本建设投资、流动资金和四项费用(技术组织措施费、新产品试制费、劳动保护措施费和零星固定资产购置费)等资金供应渠道和拨款办法。“大跃进”时期,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由财政、银行分口供应改为银行统一供应、统一管理,实行流动资金全部有偿占用,全额信贷,采用小型技术措施贷款办法,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全部留给企业使用。三年调整时期,为了加强财政、金融管理,1961年停止执行全额信贷办法,恢复了“四项费用”拨款和流动资金财政、银行分口供应的办法。从1967年起,实行折旧费下放,废止“四项费用”拨款制度。

3.利润留成、上交与企业奖励基金制度

“一五”时期,实行了企业奖励基金制度和超计划利润分成制度。当时,有些财务制度是比较注意按劳分配、权责结合的。例如,企业奖励基金直接同利润挂钩,完成计划部分少提,超计划部分多提,未完成计划的不提。对主管部门实行超计划利润留成,对职工按照工作质量和数量,实行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等。“大跃进”时期,对企业和主管部门实行利润留成制度,使企业用于发展生产和职工集体福利的资金,随着利润的增长而增长。企业奖励基金并入职工福利基金,从1969年起,将按工资总额3%提取的企业奖励基金同按工资总额8%提取的医药补助费和福利补助费合并,统称为职工福利基金,按工资总额11%提取。由于大批企业发生亏损和盈利企业的利润大幅度下降,不再具备实行利润留成的条件,1962年又停止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同时恢复了企业奖励基金由财政、银行分口供应的办法。

4.班组核算

班组经济核算制借鉴了苏联的先进经验。这项经验的基本特点,是把具备相同生产条件的各个班组组织起来,运用货币计量形式,每天核算、公布和比赛与班组工作直接有关的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成本后果,使工人在一天工作完毕后,立即知道自己和其他班组执行国家计划的结果,进而比较总结出彼此的经验与缺点,以便相互学习,即时改进工作。实行群众性的班组核算,遍及全国各地,创造了许多工人参加管理、参加核算的好形式(常裕如,1958),主要代表为以鞍钢集团为首的炼钢企业,随后推广至各个工业企业。



(三)以财务核算、监督为主的财务管理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企业财务管理发展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密切相关。企业无主体资格,财务管理权限极小,相关管理制度只是财政管理制度在企业的延伸。企业以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始终难以完全理顺,企业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制度并不成熟,而企业也不承担独立经营所必需的相关财务责任,资金供应及保障责任、资产高效利用责任等均由国家承担,企业需要关注的主要是政府下达的工资总额、成本费用、资金总量、利润总额等几项考核指标(郭复初,2015)。严格来讲,这一时期微观企业层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属于会计核算与监督范畴(胡文龙,2018)。因此,这一阶段的财务管理研究以财务核算、监督为主,主要围绕国营企业进行经济核算制,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及其管理内容与方法而展开。也有一些关于财务范围及地位、财务与经济核算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张泽元,1963;葛致达,1960;邢宗江,1964;黄菊波,1996)。



二 改革开放初期的财务管理(1979—199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充分、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扩大地方及企业的财政财务权力为起点,将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经济体制。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前,我国处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阶段,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一阶段,进一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商品经济有了全面发展,除商品市场发展以外,相应的劳动力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发展起来,资本市场(如证券交易所等)先后建立,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欧阳文彬等,1989)。



(一)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初期的企业管理特征


1.企业逐步活跃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一部分资源配置权及财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同时由既定的配置资源权而产生的相应利益也随之让给地方和企业层面。此外,大到公司财务小至田间地头,全面实行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灵活性和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这一时期有计划地将原本过于集中的权力下放给企业,促使企业积极性迅速提升,在相对独立的范围内,企业自主决定经营范围、销售渠道及策略等方方面面,整体活跃起来。

2.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为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通过实行“企业基金”“利润留成”“以税代利”等办法以期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改变利润分配体制,提出税制改革,企业需向国家缴纳税收,纳税后的利润由企业自主分配,换言之,企业以税收的形式向国家缴纳部分利润。但从整体来看,企业利润主体部分自行分配,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在完成计划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以利润为导向的管理发展模式。

3.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生产、销售、流动资金等依旧受到国家管控,国家不仅拥有国营企业的所有权,还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经贸委等行政部门对企业行使财务管理、经营管控等。



(二)以利润分配为主的财务管理实践


1.企业基金

企业基金为企业自主控制部分,提取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从利润中提取企业基金,这是大多数企业采取的形式;二是试行分别按计划利润和超计划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企业基金,这种方式只对一些客观条件优越的企业有利。由于企业利润的影响因素复杂,各企业间的利润额也悬殊较大,因此各企业均根据自身优势选取企业基金提取方式。如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全厂共有职工5032人,1978年利润总额为9796万元,以5%计提,留归企业支配的企业基金为485万元,人均964元;而宁江机床厂有职工2414人,1978年利润总额为446万元,按5%计提,留归企业支配的企业基金只有22.3万元,人均92元,仅为泸州天然气化工厂人均数的1/10(鲁兆等,1979)。

2.实行利润留成制度

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比例参与利润分配,用以建立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利润留成比例核定的内容包括与生产发展有关的新产品试制费、科研经费和职工技术培训费;包括与职工物质利益有关的职工集体福利和奖金支出。按照这些支出在一定时期内占企业同期利润总额的百分比,参照实际情况分别核定留成比例。

3.基本折旧基金提成

1967年以前,企业提取的折旧基金全部上缴财政,更新改造所需的资金由国家统一拨付。1978年,基本折旧基金1/2上交,1/2留归企业。1983年调整为将折旧额的75%留给企业,后来又调整为全部折旧都留归企业。例如,重庆蓄电池厂花了280万元改造铅粉、胶壳、汽车把板、蓄电池装配4条自动生产线,一年就可增加利润150万元,两年就可以收回投资。

4.利改税

1983年,国家实行第一步利改税,采取的是以税代利、税利并存,即企业上缴55%的所得税,剩余部分由国家和企业分成。1984年,在全国国营企业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将利税并存改为以税代利,税后利润留给企业。



(三)以财务控制、考核为主的财务管理研究


在承包责任制下,企业对利润的分配权力越来越大,利改税等相关制度充分调动了企业积极性,企业也逐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将利润获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财务控制与考核的激励机制。

1.以财务控制与考核为主

刘本祥(1980)提出财会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把资金管活,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买卖,充分发挥国家资金在企业中的作用;不断降低商品流通费用,努力减少商品损耗,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每个商业企业都能科学地、有秩序地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为切实管好资金,在推行承包制和利改税、税利分流的条件下,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目标控制,利用财务杠杆引导企业自觉约束短期行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实现利润最大化,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财务机制。“所谓企业财务机制,是主要由资金、成本和利润等相互联结的价值范畴所构成的财务活动体系,是企业价值运动的自动调节系统”(郭复初,1986)。这一理论为企业内部财务调控组织体系、指标体系、方法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也为国家宏观调控并引导企业微观活动找到了连接点。

2.国家对企业的财务控制

随着利润留成制和承包制的推行,国家逐步给予企业自主权,同时通过财务法规等规章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加强财务控制对保证企事业单位经济行为合理化,保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正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马克思关于国家同时具有所有者权力与政治权力“两种权力”的理论,学术界提出了国家以所有者权力所进行的本金投入收益活动即为国家财务活动,认为“国家财务是国有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柴进等,1987)。国家作为本金所有者,与其他本金所有者一样,应追求国有本金的保全与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构建独立的国家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国有本金的管理、监督和营运。国家以政治权力所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则为国家财政活动,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国家财政活动与国家财务活动必须分别管理,不能再由财政来统一管理国家财务(郭复初,1994)。

3.财务核算与监督深化

姜永林(1980)提出加强财务监督对于企业以及国有资本的重要性,提出财务人员不仅要加强经济核算,还要认真履行财务监督的职责。固定资产清算、国有资产清算等财务核算是企业理清财务实力、加强财务监督的基础。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的财务管理(1994—2014年)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发布,标志着我国进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宏观与微观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财务制度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同时,国内外理财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生态环境恶化、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


1.企业拥有独立自主权

党的十四大不仅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指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着眼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公司生产经营权回归,财权下放,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

2.股份制企业出现

国有企业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组建成为大型企业集团。股份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了资本的社会流动,并提出了对股份公司资本筹集、运用和分配的经济效益进行社会评价的要求。与此同时,当公司走上股份制的道路以后,客观上在外部就形成了庞大而多元的经济关系集团,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已不像以往那样“单纯”,而具有了复杂性,企业只有具备相当高的理财技巧,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状况,才能使资金获得应有的流动性、竞争性和增值性(冯巧根,1993)。

3.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企业通过公司化改造,出现了股份制、集团化,企业需要专业的经营者综合市场环境及知识储备决策运营企业。经营者需履行出资者的委托受托责任,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出资者逐步建立针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以企业整合为主的财务管理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财务管理在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加速市场经济发展方面的战略作用和地位日益突显。企业资金的筹集和投放、资金的运用与周转、资金的耗费和补偿、资金的收回与分配,以及财务关系的调节与各方利益的调和等,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评价和考核等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

1.统一核算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份制公司林立,财务部门通过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的方式,实现及时准确通报各部门销售、费用和利润,正确核算各业务部门的责任目标,财务管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不少财务管理创新性做法,如“三项管理和六个环节”,三项管理是指事前、事中与事后管理,六个环节指事前的预测和计划环节、事中的核算与控制环节、事后的检查与分析环节;也出现了一些财务管理优秀的企业,如浙江省糖烟酒公司、中国水电七局等(项瑞华,1999;李金元等,2000)。

2.比率分析辅助财务预测与决策

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分析和评价指标按照筹资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财务状况分析三个方面开展。比如,镇海炼油化工股份公司以最佳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向导,模拟市场运行,将目标利润与企业考核挂钩,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将其详细分解为156项,同时要求每一季度、每月开展不同程度的成本、销售等经济活动分析,严格管控企业的经营发展(浙江省总会计师工作研究会课题组,1998)。

3.内部银行

内部银行具有融资、调剂、分配资金等作用。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将有限的资金整合起来,发挥规模优势,一些企业、供销社纷纷建立内部银行。如江苏建湖县供销总社的内部银行于1993年5月建立,由社管会领导、企业法人代表任行长,实施存贷分开,有偿计息。对于股份制集团公司而言,总公司对子公司赋予相应的经营权利,但在基金使用、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留利分配等方面采取总公司“统管”的内部银行做法(王世俊等,1993)。也有很多其他企业采用了类似的做法,如温州新世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冬萍,1999)、浙江省糖烟酒公司、中国水电七局等(李金元等,2000)。



(三)以财务预测、决策为主的财务管理研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适应“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型经济运行机制,企业不仅仅是依靠低成本大销量、闷头苦干来获取利润,而是综合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基于自身的资产状态、产品生产销售情况等进行财务预测及决策。因此,我国财务学者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总结实践经验和西方财务管理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开展财务预测与决策的研究,继续深化探讨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财务管理的目标等问题。

1.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的基础

陈家华(1989)认为财务预测的基本原理是“因果关系论”与“相似论”的统一,是以企业资金运动规律为指南,对未来时期企业资金的筹集等进行合理预测。财务预测是企业为避免市场调节效应的缺陷带来的危害而必须重视的一项行为。准确的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和财务计划的依据,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在前一个财务管理循环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已取得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导未来。它既是两个循环的联结点,又是计划和决策的必要前提。

2.财务决策是企业的关键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中需要决策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资金筹集的决策、投资项目的决策、投资规模的决策等。王又庄(1993)认为要抓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首先抓好财务决策,有了科学的财务决策,就能正确地编制财务计划,使企业的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能更好地在事前进行控制和规划。财务分析和评价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就是企业自我的财务诊断,是提供报表使用者做出科学决策的依据。企业的大部分经营决策都涉及资金和盈利问题,这些经营决策都将集中反映于财务决策,财务决策对其他经营决策还具有指导和促进的作用。

3.财务管理的地位和目标

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推行,企业内部管理由过去以生产管理为中心逐渐转向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有些学者提出了“财务中心论”(梁华,1993;张佑才,1995;王庆成,1996)。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建立,财务管理目标引起学者的热烈讨论,主要集中于提出股东权益最大化理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及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化理论(何清波,1993;李心合,1999;袁振兴,2004;王黎,2010;汤谷良,2000)。除上述理论外,这一时期还对财务假设、财务主体、财务制度设计等理论进行研究。随着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与政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两权分离逐步深化,财务管理从所有者财务扩展到不同财务主体财务(干胜道,1995;汤谷良,1997;谢志华,2012)。



四 新时代的财务管理探索(2015年至今)


(一)新时代企业管理的特征


2015年5月19日,我国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实现“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国不断创新,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经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斗的结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进入新时代,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中国企业在谋求进一步发展进程中所要攻克的难题与过去也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新时代也是新技术塑造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改变企业生存环境的同时,也赋能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企业各方面管理。

1.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变革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显著,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精细化的数据挖掘,实时把握差异化的客户需求,根据用户不同的兴趣和需求推出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持续改进用户体验。这种商业模式不以财务资本投入为关键驱动因素,而是靠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品牌运作、服务提升、流程再造等无形资本的能力。

2.智能制造改变企业生产组织模式

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将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改变竞争优势塑造的传统基础。基于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系统,设备本身可以自动优化工序设计,摆脱了对劳动力成本的依赖,也改变了企业的成本结构。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互通使企业更有可能与多个关联方一起,构建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行业边界越来越趋于模糊的同时,企业的边界也不断被打破。

3.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万物互联使企业获得决策信息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针对性更强,企业可以得到海量、多样、精准的信息,比如客户、供应商的身份信息,相关交易数据,外界环境变化,行业前景等。企业内部尤其是大型集团企业内部的各级子公司和分公司、各个部门和业务单元因长期独立运作而形成的“信息孤岛”被打破,财务与业务之间的边界也不断被重塑,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既是技术推动的结果,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以价值创造为主的财务管理实践


现代企业最主要的经营管理目标就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新时代财务管理的核心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成本管控或确保资金安全。企业财务管理就是一种价值管理,通过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价值分析与管理控制来推进价值创造,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李扣庆(2016)提出,在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社会中,以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成为推动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力,以大数据为代表的诸多技术领域的变革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幅度重塑会计行业。围绕价值创造,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技术的运用催生了新时代丰富多彩的财务管理实践。

1.财务共享

财务共享管理以共享中心为平台、总账系统为基础、成本系统为核心,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打造跨法人工作平台,打通业务与财务各环节管理链条,实现财务数据共享和穿透,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和增值服务。比如,香港国际机场项目财务共享中心依托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直管项目财务共享中心,不单独在香港地区架设独立服务器,而作为中交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一个分中心。香港国际机场共享中心由四家参建主体单位构成,包括总经理部和三家集团二级子公司,实现跨法人单位的财务共享中心。项目财务共享中心按业务类别划分岗位职责,打破财务核算法人单位界限(欧伟辉等,2019)。中国电信在各省级省会城市构建财务共享服务平台(FSSC),通过平台的网络连接将各地市分公司和运营商的财务数据进行统一收集,并由平台终端服务器进行处理。对于共享服务平台的组织定位,中国电信为省级分公司提供了两套模式:其一,将之定位于省级分公司的内设机构,并由财务部门直接管理;其二,将之定位于省级分公司直属机构。财务共享流程分为云采集、云处理、云产品三个层级(马贵兰,2015)。在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提高核算工作效率的同时,信息流的再造也部分驱动了业务流程的再造,数据的高效率流动也为深度的数据挖掘和管理会计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划小核算单元,实现精益化财务管理

划小企业业务单元,继而将大组织划分为若干小单元,统一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将收入、成本、投资、利润等财务数据细分至最小单元,实现最小单元独立量化安排与核算。划小核算单元是协助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方法,通过“划小”注入发展动力,从小单元出发全面推进“精益化财务管理”,实现以最小的投入与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多价值的目标。以FSSL公司为例,其以最小核算单位——业务部为基础,实施“三下两上”的程序,通过对客户订货需求量的预算回顾,结合企业的生产能力水平,通过预算执行、控制、回顾、预测,以月为单位以精准数据量化指标为监测依据,滚动预测企业每月度的产品生产量,实现生产预算精细化,使企业目标制定可靠、可信、可行,从而实现每年25%的增长比率。

3.“一个全面、三个集中”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借助财务共享管理和金融控股运营两个平台提供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支持构建了一个有目标、有布局、有支撑、有手段并持续创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可总结为“一个全面、三个集中”。对各类业务实施“集团总部—专业分公司—地区公司”的三级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不同的下属公司设置不同的责任中心;司库管理体系,下放资金自主权,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根据年度资金预算,确定融资方案,借助公司综合信用,统一对外融资,采取“统一借入、统一偿还”的债务集中管理方案。通过金融控股运营平台和财务共享平台,全面实施财务管理新体系,进一步重塑、优化财务和业务流程,实现财务和业务流程的融合贯通,推动财务延伸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助力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由价值核算向价值创造转型(闫华红等,2018)。



(三)以财务共享、业财融合为主的财务管理研究


在“大数据+智能制造”的背景下,企业逐步颠覆传统经营模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将被“网络+机器”取代,在企业价值创造的目标推动下,财务管理将集中于最具价值的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运营优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充分利用,将有效地实现财务与业务融合,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

1.大数据+智能制造推动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

大数据,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业务,重新定义资产的价值,重新定义竞争优势(李扣庆,2018);大数据,改变了财务管理的传统理念和内涵(汤谷良,2015),也对财务数据处理和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管理须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财务共享,有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工作决策的全面融合,推动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殷起宏,2015)。企业要想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提升竞争力,必须构建数据库: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统一数据统计标准和口径,及时更新,建立共享数据库,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制定数据共享机制,适度开放数据共享接口,确保在企业内部实现数据实时流转、持续共享(王竞春,2019)。企业财务决策离不开各种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它需要财务业务数据的有机融合。基于云会计平台,在抽取、转换、加载与企业财务决策相关的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类型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之后,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手段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挖掘出数据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可以为企业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提供支撑(程平等,2015)。财务共享这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强化财务内部控制,而且可以成为优化组织结构、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最佳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财务领域的最大变革之一(卫菁华,2019)。

2.通过业财融合推动企业价值创造

业财融合,一方面,可以通过财务向业务前端进行延伸,打通会计与业务、会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界限,实现信息的集成与实时控制(张庆龙,2017)。另一方面,财务与业务融合要关注业务链条中的不增值环节和节点,并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消除会计核算流程的不增值部分。在此基础上形成“三分财务”的概念,即将财务职能细分为共享财务、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在强化财务监督职能的同时,要求财务人员不断深入业务、服务业务,发挥财务价值引导、价值保障、价值反映、价值评价功能,激发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实现财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朱建芳,2019)。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水平提升对企业经营绩效日益重要,企业必须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融合,建立有效的财务共享平台,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实现企业价值(刘慕勤,201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