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第二节 理论与学术研究

书籍名:《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第二节 理论与学术研究,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中国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历史和对外直接投资快速进入全球市场的历史,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内向国际化利用外资实践为三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土壤,外向国际化“走出去”实践为跨国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资料,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得到快速发展。本节应用定量化文献和文本分析方法,探求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的演进规律。



一 中国三资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研究


(一)三资企业经营管理文献计量分析与概貌


从三资企业管理文献的规模及各维度的结构分析,内向国际化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术研究显著提高。

(1)按照三资企业管理文献数量统计(见图15—1),文献总量2118篇,被引用率为73.51%,涉及782种期刊,2448位作者,具有一定的规模;文献年发表数量逐年递增,2005年达到峰值166篇,此后缓慢递减直到近年年发表数量40篇左右。一方面表明三资企业管理的实践意义重大,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说明随着改革开放推进,三资企业管理学术研究的现实需求变化,由弱到强,又随着外向国际化兴起而热点转移。

(2)按照各类主题发表数量来看,各类主题数量差距明显,反映不同主题研究的现实需求不同,热度不一,战略管理668篇、利用外资方式384篇、技术研发管理254篇、财务管理226篇、人力资源管理226篇、营销管理152篇、生产运营管理88篇、公司治理53篇、组织管理35篇、供应链管理32篇。

(3)按照各类主题首次出现年份来讲(见图15—7),排序依次为战略管理(1979年)、利用外资方式(1982年)、财务管理(1985年)、技术研发管理(1987年)、生产运营管理(1987年)、营销管理(1988年)、组织管理(1991年)、人力资源管理(1995年)、公司治理(1996年)和供应链管理(2000年),由此显示各类主题现实需求的时间顺序以及相关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和知识引入及传播的先后顺序。

图15—7 1979—2018年三资企业经营管理文献各主题所占比例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结果整理。

(4)按照各类主题文献发表集中时间而言,前两年战略管理独占,此后长期占有较大的比例;1982—1988年利用外资方式文献占比突出,超过总量一半;技术研发管理占比年份集中于2003—2009年;财务管理出现后,长期保持一定的占比;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来受到更多的重视;营销管理占比有限且分散。这体现了不同时期各类主题的热度和现实问题的焦点。

(5)按照每年出现的主题类型数量观察,研究主题类型数量不断增加,从1979年战略管理1个主题、1983年2个主题、1987年4个主题、1994年5个主题、1995年6个主题、1996年8个主题、2000年9个主题、2004年10个主题,研究主题逐渐丰富化,既表明现实需求理论知识的范围不断扩展,也说明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和知识的不断引进和水平的提高。

从三资企业管理文献的关键词及其词频分析,展示出内向国际化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术研究的热点及其相关性。运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1979—2018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Slice Length=1);聚类来源为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增补关键词;节点类型为关键词,选取每个时区被引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设定阈值为(2,2,20)(4,3,20)(4,3,20);使用剪切(Pruning)中的寻径(Pathfinder)功能,得到关键词共现图(本章中的关键词分析,均采用同样设置),关键词共计779个,连线2035条(见图15—8)。限于篇幅可视性,此处仅标注45个词频大于11的关键词,连线171条,圆圈越大代表该词词频越大;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存在的联系。词频大于50的关键词有本土化(词频:80;连线:11)、全球化(词频:63;连线:23)、进入模式(词频:57;连线:14)、子公司(词频:57;连线:16)、母子公司(词频:56;连线:17)、战略联盟(词频:53;连线:14)和外资银行(词频:53;连线:11)。高词频关键词反映了三资企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主题学术研究的焦点。以关键词视角看,本土化是外商最为关切的问题,涉及三资企业管理的各类主题,“本土化战略”“人力资源本土化”等的出现则表明本土化最为突出的主题;国际企业管理中与此对应的概念——“全球化”同样为焦点,“经济全球化”“全球战略”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等亦凸显主题。因此,“全球化”与“本土化”既是国际企业管理经典理论的聚焦点,又是中国三资企业管理的冲突点。跨国并购、外资并购、BOT、绿地投资等都属于利用外资方式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中国利用外资方式的创新,“进入模式”整体性分析更加重要,在利用外资方式主题中词频最高。同样,诸多关键词的战略管理主题中,“战略联盟”在中国更令人关注。总之,中国内向国际化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不仅具有普遍性还表现出特殊性。

图15—8 1979—2018年三资企业经营管理文献关键词共现示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结果通过CiteSpace分析输出。



(二)三资企业经营管理文献的重点分析


从利用外资方式、战略管理、公司治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技术研发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10个维度,对三资企业经营管理文献各主题研究焦点和关键词进行定量化分析,选择各主题范围内被引量前列的文献和高水平期刊的文献重点分析,由此可以总体归纳和深入探求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各主题的理论研究状况。

中国利用外资方式的重点为适合国情对利用外资方式创新,文献聚焦三资企业方式及其变化趋势。利用外资方式文献384篇的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645个,连线1973条。词频排列依次为进入模式(55)、跨国并购(37)、BOT(27),以及金融机构、绿地投资、对外借款、项目融资等。外商进入模式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中国利用外资方式由特色化向国际化接轨——40年来从以合资企业方式为主变为以独资企业为主,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由企业变量和区位变量所决定(崔新健,2001)。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降低了股权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知识经验不断丰富,投资信心不断增加;合资企业的制约因素导致其经营绩效普遍受到影响;来自控制性权力偏好型和风险喜好型国家的外资偏爱以独资方式进入(李善民、李昶,2013;潘镇、鲁明泓,2006;邱立成、于李娜,2003;许陈生、夏洪胜,2004)。中国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因为东道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感知腐败会使跨国公司采用合资进入模式(薛求知、韩冰洁,2008)。东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方式的变化对比分析表明西部地区区位变量处于滞后状态(崔新健,2003)。外商进入模式的独资化趋势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双重影响(许陈生、夏洪胜,2005)。三资企业技术溢出效率依次为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合作企业(林玲、余娟娟,2012)。

三资企业公司治理文献聚焦于适合中国三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模式。公司治理53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98个,连线203条。词频排列依次为治理结构(8)、母子公司(6)、治理模式(6),以及股权结构偏好、外资法人股东、配置效率、治理效率等。跨国公司治理结构代理层级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呈现出高成本和高风险的特点(周新军,2006)。外资并购会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改善公司治理机制(韩颖慧,2005)。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影响跨国公司治理模式,而母子公司双方的知识投入是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基础(丛聪、徐枞巍,2011)。境外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依赖于国内母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母公司只有依靠自身完善的治理机制才能对境外企业实施强有力的外部治理;董事会与资本财务机制是境外企业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的结合点,母公司要想对境外企业实行有效控制,必须牢牢控制这一结合点(周新军,2001)。

三资企业战略管理文献重视融入东道国的本土化战略。战略管理668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677个,连线1714条。词频排列依次为本土化(97)、战略联盟(88)和全球化(85),以及战略调整、母子公司、价值链、核心竞争力、业务重组等。本土化与全球化是国际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决策,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战略逐步进入本土化阶段。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轨迹的变化展示了跨国公司在华股权战略的演变(冼国明、崔新健,2005)。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开始由被动适应向主动战略性转变(冼国明,2002)。由被动国产化到主动本地化规划的转变,带动其供货商一同来华投资,主动寻找培植本地供货商,自我建立产业链条(张晓华,2001)。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由抢占要素资源向抢占所有权资源过渡,重视与东道国政府、公众保持友好关系(赵景华,2002)。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本土化战略时,文化建设是解决本土化困境的关键(李燕萍、熊峻,2003)。跨国公司在我国组建合资企业,从投资的动机和实际运作来看,与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联盟还有很大差距(邱立成,1997)。

三资企业组织管理文献聚焦于组织结构及其服务于企业战略。组织管理35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82个,连线159条。词频排列依次为组织结构(14)、网络组织(4)、竞争优势(3),以及母子公司、本土化、学习型组织、知识流动、知识整合、知识链、虚拟化等。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从内部讲主要呈现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趋势;从外部看主要表现为战略联盟、并购浪潮及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趋势(王立新,2002)。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合适的组织结构与其匹配(赵民杰、姜飞,2005),提高组织整体效能,可以为企业构思和设计新的战略创造前提条件(宋玉华、姚建农,2004)。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更有利于全球学习、知识创新及分享,由此构成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知识流动促进了网络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网络结构的优化(高茜、徐蕾,2004)。跨国公司网络组织能够保持既有优势在组织中得到有效扩张与使用,又可以赋予海外各节点企业高度的自主权特别是创新与学习的自主权(李玥、吴育华、沈琛,2008)。

三资企业供应链管理文献重点为适合发展趋势的全球供应链构建。供应链管理32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58个,连线108条。词频排列依次为供应链整合(9)、绿色供应链(5)、全球供应链(4),以及生产外包、服务外包、模块化、产业集群等。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已经从资源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竞争已发展为供应链对供应链的战略对抗。供应链管理是确保跨国公司实现其在华竞争战略演变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在采购供应链和内部供应链上实现成本降低的路径主要是区位成本优势和专属成本优势,而在分销供应链上主要依靠专属成本优势确保成本的节约(刘刚、李峰,2008)。跨国公司锁定中国市场之后,最先从销售终端渠道入手,寻找本土代理商进行产品销售,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之后,开始完善其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即在中国建立起从销售、生产、采购、研发、物流到信息的一条完整的延伸供应链(曹丽莉、杨婷婷,2014)。跨国公司供应链园区投资的新模式让旗舰跨国公司避免了“被动嵌入”带来的限制,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竞争力。但是,该投资模式不利于本地企业进入外资企业的供应链网络,可能对东道国的相关产业的企业产生巨大的竞争压力(潘峰华、王缉慈,2010)。

三资企业财务管理文献重点是母子公司财务关系及风险控制。财务管理226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466个,连线1250条。词频排列依次为母子公司(54)、财务风险(24)、内部控制(15),以及汇率波动、财务会计、合并财务报表、会计核算、会计处理、转移定价等。跨国公司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由于子公司所在东道国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怎样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如何进行外汇换算以及如何调整物价是跨国公司特有的三大会计实务问题(唐维霞,1994)。大型跨国集团公司通常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海外财务管理的水平(钟邦秀,2012)。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存在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等,在投资决策、资金筹措和营运资本管理、国际税务等方面也存在风险(张诚,1995)。市场评价因子、成长因子和负债因子是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定价的财务影响因素,正确评价可以降低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姚海鑫、刘志杰,2009)。三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借鉴(王海军,2011)。

三资企业营销管理文献锁定于营销策略和战略及其本土化。组织管理152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294个,连线777条。词频排列依次为营销策略(71)、营销战略(28)、本土化营销(26),以及跨文化、柔性营销、新兴市场、标准化营销等。跨国公司在华营销战略主要包括技术领先的产品战略、鲜明的市场定位战略、全球视角的品牌战略、高效率的渠道战略和让顾客满意的服务战略(吴晓云、袁磊,2003)。跨国公司在华汽车营销模式,从营销网络看可分为建网模式、借网模式和并网模式。跨国公司在营销理念、营销组织和营销技术方面影响着我国的汽车营销(康灿华、黄韵玲、姜辉,2004)。几乎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都把本土化作为取胜之本(梁西章,2007)。母国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权力距离、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女性主义文化与跨国公司的营销标准化程度有着正向的联系(张峰、陈怀超,2009)。在华营销渠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通过确立密切的成员关系,可以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渠道的经营绩效(薛求知、夏科家,1999)。跨国公司在华的整合营销渠道策略主要从渠道各环节成员的合理分工、建立整合营销体系、服务零售商计划三方面展开(徐剑明,2000)。

三资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文献以全球生产网络为中心展开。生产运营管理88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240个,连线496条。词频排列依次为全球生产网络(15)、母子公司(14)、国际生产(13),以及全球价值链、模块化、外包生产、代工企业、产品内分工等。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形成的实质在于国际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模块化生产方式是推动全球生产网络形成的重要动力;“产品内分工”“生产服务业”和“网络化组织”则是全球生产网络“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孔瑞,2009)。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联系主要是所有权控制,在一体化网络下,劳力、资本、中间产品在总公司安排下,在各子公司间进行配置(陈舜,1994)。跨国公司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一体化—分离与分立—网络化链接整合”,这种嵌套网络自身的不平衡发展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赵秀丽、张成,2010)。中国政府对于生产行为应采取在劳动法和公共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条件地接受的策略,防止生产行为守则负面影响的根本措施乃至于提高我国的劳动标准(周长征,2003)。

三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重点为本土化及外派员工管理。组织管理226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348个,连线861条。词频排列依次为本土化(53)、外派员工(39)、跨文化(23),以及文化差异、文化融合、薪酬管理、知识转移、人力资源外包等。人力资源本土化可以解决文化冲突并降低成本,最终决定子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程度的因素主要是子公司是否能够在当地创造出其特定的竞争优势(陶向南、赵曙明,2003)。跨国公司利用当地人力资本旨在利用多元文化的互补优势加强知识创新(刘永强、赵曙明,2005)。文化制度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节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侧面表现有所差异(范秀成、英格玛·比约克曼,2003)。为进一步提高本地化策略实施效果,应以国际水准为目标提高本地员工的管理水平,给予本地员工真正的归属感(陈凌宇、魏立群,2003)。各国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不同管理层上对外派人员的使用不同(邱立成、成泽宇,1999)。要重视对外派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制订外派人员回国后的职业综合发展计划(李华、张湄,2004)。

三资企业技术研发管理文献突出中国技术获取和创新。技术研发管理254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329个,连线847条。词频排列依次为技术溢出(39)、技术创新(34)、技术转移(23),以及研发国际化、自主创新、技术进口、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产权、研发外包、研发本地化、技术依赖等。三资企业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是中国技术获取的重要途径,跨国公司具有技术创新全球化的趋势,在我国的创新主要基于成本优势、市场优势、人力资源的争夺和储备等(孙靖,2004)。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才供给、本土化市场规模和需要,充分利用中国与母国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来提高全球研发效率(薛澜、王书贵、沈群红,2001)。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产生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蒋殿春,2004)。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还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以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影响最为显著(隋俊、毕克新、杨朝均等,2015)。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投资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作用,汽车工业产业、产品内部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变,优化了进出口结构,促进了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张雪倩,2003)。通过改善影响类型决策的区位变量可以吸收更多跨国公司全球创新性研发中心(崔新健,2007)。



二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研究


(一)跨国经营管理文献计量分析与概貌


跨国经营管理文献的规模及其各维度的结构分析表明,外向国际化跨国经营管理理论引进和学术研究刚刚起步。

(1)按照跨国经营管理文献数量统计(见图15—1),文献总量434篇,引用率为80.65%,涉及265种期刊,608位作者,文献总体数量相对有限;文献数量总体波动起伏抬升,2016年达到峰值35篇。由此推断,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实践步伐的变化,跨国经营管理学术研究有所波动,尚处于热点形成时期。

(2)按照各类主题发表数量来看,数量差距悬殊,研究主要倾向于战略管理和“走出去”方式,有的主题研究则刚刚开始,反映了学者跨国经营知识的局限及其研究水平。战略管理165篇、“走出去”方式106篇、技术研发管理73篇、人力资源管理28篇、财务管理19篇、公司治理18篇、生产运营管理9篇、营销管理8篇、供应链管理5篇、组织管理3篇。

(3)按照各类主题首次出现年份(见图15—9),排序依次为战略管理(1988年)、“走出去”方式(1991年)、财务管理(1994年)、组织管理(1996年)、公司治理(1996年)、技术研发管理(2000年)、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营销管理(2003年)、供应链管理(2004年)和生产运营管理(2012年),与内向国际化三资企业管理相比,多数主题出现的时间要晚10年左右,生产运营管理出现时差最大为25年,战略管理、方式、财务管理都是出现时间前三的主题。

图15—9 1979—2018年跨国经营管理文献各主题所占比例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结果整理。

(4)按照各类主题文献发表集中时间而言,前两年战略管理独占,战略管理研究文献数量最多,2007年前的多数年份占比超过一半;“走出去”方式占比亦比较突出;技术研发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分布于多年且占有一定比重,技术研发管理有增加的趋势,组织管理只有2007年和2018年出现。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现实需求和研究热点。

(5)按照每年出现的主题类型数量观察,研究主题类型数量不断增加,1988—1993年战略管理或“走出去”方式为1个主题,1994年为3个主题,1995年为5个主题,2005年为6个主题,2011年为7个主题,研究主题逐渐丰富化,但有所波动,与内向国际化三资企业管理相比,现实需求理论知识范围扩展速度慢、落后10余年,同样表明跨国经营管理知识和理论尚在起步。

从跨国经营管理文献的关键词及其词频分析,展示出外向国际化跨国经营管理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的热点及其相关性。运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见图15—10),关键词共计584个,连线1489条。限于篇幅可视性,此处仅标注49个词频大于2的关键词,连线141条。词频前列的有跨国并购、进入模式、战略选择、投资模式、绿地投资、发展战略、战略联盟等,高词频关键词反映了跨国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主题学术研究的焦点。以关键词视角看,进入模式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问题,一方面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跨国经营管理实践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意味着学术研究适应实践的聚焦,跨国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处于学习探究阶段。

图15—10 1979—2018年跨国经营管理文献关键词共现示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结果通过CiteSpace分析输出。



(二)跨国经营管理文献的重点分析


从“走出去”方式、战略管理、公司治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技术研发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10个维度,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文献各主题研究焦点和关键词进行定量化分析,选择各主题范围内被引量前列对文献和高水平期刊对文献重点分析,由此可以总体归纳和深入探求跨国经营管理各主题的理论研究状况。

中国跨国公司“走出去”方式理论集中探索进入模式,尤其是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与利用外资方式类似,都属于领域普通性研究主题。“走出去”方式文献106篇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214个,连线529条。词频排列依次为进入模式(48)、绿地投资(29)、跨国并购(23),以及企业异质性、文化距离、交易成本、制度距离、非股权安排、制度环境、东道国因素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入模式包括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境外加工贸易、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海外并购品牌、海外品牌输出、海外资产并购、海外股权并购、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和海外研发投资模式(卢进勇、闫实强,2005)。中国企业以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为主,占比超过90%。渐进型内部化表现为逐步深入或者循序渐进的海外扩张模式,急进型内部化则表现出跳跃的特点(周长辉、张一弛、俞达,2005)。中国企业主要通过所有权模式的调整来应对文化距离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影响(吴先明,2011)。制度因素和企业异质性是跨国并购或者绿地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阎大颖、任兵、赵奇伟,2010)。生产率高、资本密集、规模大、研发密度高且流动资产比重高的中国企业选择跨国并购方式的可能性大(蒋冠宏、蒋殿春,2017)。

跨国经营公司治理文献聚焦于中国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18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45个,连线94条。词频排列依次为母子公司(6)、治理结构(5)、所有权优势(3),以及所有权结构、高管权力、制度平台、委托代理、治理文化等。中国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尚未理顺。母公司尚未按照法律要求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对海外子公司还是以管理代替治理,“内部人控制”致使其公司治理结构仅形似而不得精髓,忽视了当地化企业治理机制以及适应性公司治理文化的塑造(徐伟,2005;周新军,2008)。委托代理链能否形成有效传导机制以及各级委托链的委托人和代理人是否明确,是完善国有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的关键。改变原有国有企业的企业治理文化,逐步形成董事会主导的公司治理文化(宋光辉、王晓晖、秦全德,2010)。民营企业具有技术优势、营销优势、管理优势,以及自主性、灵活性等(周英,2004)。

跨国经营战略管理文献重视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战略。战略管理165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305个,连线931条。词频排列依次为战略选择(29)、发展战略(19)和战略联盟(16),以及核心竞争力、本外币、对外工程承包、外汇监管、高铁项目等。由于经营环境和国际化诱因的不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尽管基本遵循跨国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般原则,并不能照搬发达市场环境下的经验和做法(李卓、刘杨、陈永清,2006)。海尔集团的先难后易战略与TCL集团的先易后难战略的实践,共同点是在国际市场开拓中强调自有品牌的建设,重视对国际市场拓展的整体布局,都经历了由出口到直接投资的过程,逐渐由单一产品发展到多元产品,重视本地化的经营管理(何志毅,2002)。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特色(洪联英、张云,2011)。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应与跨国公司建立契约式战略联盟,扶持与培育我国的大企业集团,引进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相结合(袁开坤,2001)。

跨国经营组织管理文献关切适合的组织模式。组织管理3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6个,连线9条。词频排列依次为组织模式、国际业务部、制度创新等。跨国公司组织模式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关,全球性企业战略和全球协同战略使得公司侧重于采用控制程度较高的模式(邴綨纶,2018)。中国跨国公司刚刚起步,适合采用国际业务部组织模式,国际业务部的组织形式既可使母公司有效地了解管理海外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又为促进国内外经营活动的结合创造了条件(裴琦,1995)。

跨国经营供应链管理文献关注供应链管理及其成效。供应链管理5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16个,连线21条。词频排列依次为价值网络、信息共享、国际供应链、物流供应链、转换成本和逆杠杆效应等。对中国跨国公司效率相对低下的物流供应链进行整体或局部的价值网络化改造,可增加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魏明亮、李斌,2008)。随着中国跨国企业的增多,东盟国家逐渐成为我国供应链下游的重要销售市场,欧盟国家逐渐成为我国供应链上游的技术提供方(李剑、姜宝、邢晓丹,2016)。供应链信息共享是解决跨国公司尤为突出的牛鞭效应的有效方式(何继昌,2010)。逆杠杆操作是深度嵌入国际供应链、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重要策略,逆杠杆深度嵌入国际供应链的过程也是同供应链内外竞争对手竞争获胜的过程(方琳,2004)。

跨国经营财务管理文献的重点是风险管理及母子公司关系。财务管理19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59个,连线111条。词频排列依次为财务风险(5)、母子公司(4)、国际避税(4),以及财务策略、现行汇率法、国际会计、现金池等词汇。国际避税与三资企业比较反差突出。由于浮动汇率体系增加了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为跨国公司投融资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国际财务管理越发重要(成宏斌,2006)。跨国公司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以尽量减少外汇风险造成的损失(尹承政,1994)。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通常可采取委派制、指导制和监督制三种方式(孙丽,2015)。税收动因是我国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操纵行为的重要因素(赵忠良、杨少刚、何隽,2006)。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分为集权式、分权式以及综合性的管理模式(陶春涛、李咏梅,2011)。海尔公司在财务管理上遵循集中管理模式(应樱,2014)。

跨国经营营销管理文献锁定于营销战略及本土化与标准化这一营销普遍性问题。营销管理8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22个,连线29条。关键词围绕营销战略(4)和本土化(3)两类。中国跨国公司应在出口战略、多国战略和初步全球化战略的基础上,树立全球导向和渐进式思路,发挥后发展优势,不断渗透全球战略的思维理念和管理要素,强调发挥每个阶段战略优势,同时也要考虑向最终全球战略的过渡和升级(吴晓云、邓竹箐,2008)。应在眼界视野、技术标准、语言、营销渠道、合作伙伴方面增强本土化,从而有利于跨越文化差异障碍(程春丽,2012)。中国能源企业可以采取低成本或差异化市场竞争战略(郭国庆、姚亚男、贾淼磊,2011)。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实现中国品牌国际化,加快制度创新,加强品牌战略实施力度(宋永高,2003)。

跨国经营生产运营管理文献以铁路行业和适应市场为主展开。生产运营管理9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27个,连线38条。词频排列依次为铁路运营(7)、适应市场经济(5),以及麦加轻轨、境外铁路、坦赞铁路、盈利模式、成长机制、国际生产经营网络、全球生产网络等。

海外铁路运营要融合国内外标准、规章、维修、安全、能力、绩效评价等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制定海外运营管理模式并形成适用于海外运营的规章体系(高峰、刘东、李文杰等,2017)。运营项目盈利模式有“纯运输收入”“运输收入+资源开发”“总价包干”3种(方明华、魏玉光,2016)。在企业构建全球生产网络的格局下,企业资源、网络构建与企业成长之间存在协同演化机制(孙立锋、徐明棋,2018)。制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别通过技术专利的转移反馈于新产品开发,品牌声誉的利用反馈于供应链管理,技术专利的转移和管理经验的获取反馈于生产管理,管理经验的获取还反馈于质量管理(吴晓波、杜荣军,2012)。中国企业主导的国际生产经营网络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温丽琴、卢进勇,2012)。

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文献关注外派员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8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62个,连线126条。词频排列依次为外派适应(12)、外派绩效(5)和回任管理(4),还涉及外派失败、跨文化管理、文化冲突、文化距离等。外派人员的跨文化管理有效性是中国跨国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张洪烈、潘雪冬,2011)。外派人员和东道国居民的社会网络在外派适应中具有不同的功效(周燕华、崔新健,2012)。我国跨国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外派人员高离职现象,原因在于外派人员回任遭遇逆文化休克(吴雨才,2012)。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看,中国企业须建立一套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机制(林新奇、王富祥,2017)。

跨国经营技术研发管理文献关切实现技术创新。技术研发管理73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关键词共计164个,连线375条。词频排列依次为技术创新(15)、逆向技术溢出(13)和技术寻求(11),还涉及技术能力、技术整合、技术转移、技术获取、吸管模式、技术传播等问题。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国有企业、综合型对外投资企业并投资到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提升作用更大(赵宸宇、李雪松,2017)。逆向技术转移/溢出均能使受益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但二者在行为主体和流向、行为预期性、行为性质、技术特点以及发生渠道均存在差异(崔新健、章东明,2016)。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物化技术溢出(常玉春,2011)。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品很少销回母国(徐卫武、王河流,2005)。我国企业本身技术水平有限,影响了海外技术寻求的吸收能力;而政府对海外投资企业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机制(白洁,200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