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第20页

书籍名:《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作者:陈舜臣
推荐阅读: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txt下载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笔趣阁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顶点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快眼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第20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如上所述,乾隆皇帝对香妃荣宠非常,香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将后宫其他佳丽的所有嫉妒都引上身了。虽然她自幼学习弓马,但却不懂防备同性争宠的手段。
    一时间关于她是反叛一族的谗言四起,流言蜚语不断。虽然皇帝可以对于后宫女人们的谗言不闻不问,但皇太后却不会忽略此类言论。
    “香妃乃反叛一族,同族和卓兄弟被杀,其必然怨恨陛下。且其非我族类,善弓马骑射,今受荣宠侍奉左右,则危险异常。况狩猎场上随从甚少,哀家岂能不忧……”
    皇太后听信了后宫的进言,决意赐死她。
    关于香妃之死,传说有两种——谗言说和病死说。管委会主任依旧给出了清晰的数字:1763年,香妃在北京病死,时年二十九岁。
    按照这种说法,她的遗体应该被送回喀什。不过,一说是她同行的兄长以及兄长在北京喜结连理的妻子将她的遗体带回故乡;又一说是兄长因妹妹之死悲伤过度而一命归西,他的妻子将二人的遗体送回喀什。
    据说对于心爱的香妃之死,乾隆亲派了两百余名卫士和轿夫将她的遗体送归故里,送葬的队伍从北京到喀什花了三年的时间。
    关于香妃的事迹,有人做了详细的考证。曾在日本法政大学求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任职于北京大学的孟森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的《香妃实考》一文原本计划发表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六卷第三号,其实也是为了表示各方对他古稀之年的祝贺而创作的答谢文章。然而就在当年,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上述季刊最终未能发行,而孟森教授也于当年去世。因此,该文并未面世,所幸战后孟教授的这篇颇有见地的论文终于付梓。
    据他的研究,《清史稿·后妃传》中就有作为高宗(乾隆皇帝)后妃容妃,即“和卓之女”的记述。回去之后我迅速翻看了清史稿,印证了他的说法。高宗虽然后妃众多,但最后的确有:
    又有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麦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
    因身体芳香,香妃之称只是一种爱称,她本人也许就是容妃。孟教授对她的身份,是和卓之女还是和卓之妹都进行了相关考证。从其他史料来看,容妃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由贵人升为“嫔”,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晋升为“妃”,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去世。而皇太后却在容妃去世前十一年(乾隆四十二年),以八十六岁的高龄寿终,所以“太后赐死说”是不成立的。
    这样的探究对考证者本人来说饶有趣味,但对旁观者来说却很是乏味。那就请大家和我来一步步推理吧。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只是推测,并没有任何考证的成分。
    容妃是和扎麦之女,而阿帕克和卓的儿子和和扎麦发音相近,由此来说她就相当于是霍集占的姑母了,也许是她比“侄儿”要年轻很多吧!
    我们虽然知道容妃由贵人升嫔的时间,但却无法得知她的入宫时间。从当上嫔开始算,她身处后宫也有二十六年,去世时也步入老年了。
    容妃和香妃同是一人倒有可能,但为什么世间流传的故事中会说她被先她而去的太后所杀呢?
    从南疆到北京被带回的美女绝对不止她一人。那个喜好美色的乾隆皇帝命兆惠出征,也绝不会只因香妃一人。也许他还下达了“如有其他美貌女子,尽数带来”的诏令,总之为一人而远征的说法确实让人难以信服。喀什到莎车一带,也可以称得上是美女之乡吧,而丝绸之路沿线的绿洲地带盛产混血美女也是众所周知的。
    这种对美女的搜罗并非一时兴起。除了和和卓家族的蜜月时期,在和卓兄弟没落后,清朝必然还曾多次在西域广寻美女。其中,也一定有因丈夫、父亲或兄弟被清军所杀而带有复仇之心的女性;也有作为人妻或寡妇,为了守节立志而违逆天子之意的烈女;也可能有人因此而怀揣利刃,伺机而动;当然,也有部分美女为了兄弟姐妹的荣宠而甘愿自我牺牲。
    其中,一定有一个女子美貌绝伦且善于骑马射箭,又因皇帝的万般隆宠而饱受后宫其他妃子的嫉妒,但不幸红颜薄命,二十多岁便香消玉殒。
    因此,我觉得香妃传说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很可能是因为汇集了众多宫廷女性的不同经历。
    长眠在喀什东郊“和卓坟”里的美女,也许就是众多香妃中的一个吧!
    
    0 4
    这位安睡在和卓坟中的美女死后,依旧发生了很多故事。
    据说运送她的遗体回到喀什的汉族兄嫂自此便留在这里,并在文化传播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香妃的兄嫂身体力行,努力将各类汉族文化在维吾尔族之间传播。这也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典型。
    清代的喀什,汉族人非常少,而为数不多的当地汉族居民即便从不祭拜当地的寺院,但却经常到香妃庙中磕头、上香。这应该和香妃兄嫂的贡献密不可分吧!
    我也不由得在心中叹服,从接待室径直走向墓庙。接待室似乎也兼有管委会办公室的功能,和保卫处一同建在庙外。
    在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庙内(相当于寺院的山门)。庙门的形状是上面略尖的马蹄形拱门。踏进里面,出现在我们眼前约莫二十米远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带有舒缓的半圆形屋顶的墓庙。
    站在庙门处,视野正好可以看到庙中全景,而身材稍高的人只要稍微屈身显示出一副虔诚的样子,也能将全景收入视野。此次旅行,取景拍照的事情由同行的儿子来做,所以我也不用辛苦地对焦了,于是便纵情驱使自己的眼睛饱览内中的一切。
    真是一座华丽的建筑。这里曾经会集了众多信徒,除了香妃的因素,也可能和建筑的优雅美观密不可分。半圆形屋顶雕刻自然,像一个巨大的钵盂颠倒过来,半圆形的塔顶上,有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小小半月。
    主任指着建筑,向我们略做说明,不过他的讲述中依旧包含了很多数字。或许是因为在维吾尔语的表达中,只有数字才能让其他人听得懂吧!而且每个数字都是以“19××”开头,所以每次说到年代总是很清晰。
    “1944年,庙宇建筑大部分崩塌,直到1956年翻修,这里持续了长时间的萧条。五年前的1972年,这里进行了全面修复。”小方的翻译干净利落。
    修复可绝非易事,光是建筑材料的搬运就耗时费力。比如说外装用的瓷砖,当地就无法生产。喀什地区虽然有窑炉,但火力不足,烧制日常家用器皿尚可,但建筑的外装材料断然难以成型。为了不给人民增加负担,所以修复暂且搁置。
    过去的统治者都通过残酷地役使民力来建造华丽建筑,这也是掌权者和富裕层夸耀实力的行径。这个地方建筑材料“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运送来的”,似乎就是一条衡量的标准。我在前面提到的驴子墓的故事,斯文·赫定的原文中,讲述了某富豪为了建造墓庙,想着:“要是能将法恩莎的瓷砖运到这里就好了……”
    法恩莎是意大利的烧窑城市,那里的瓷砖被认为是极品,但将其运到喀什距离遥远,所耗巨大自然毋庸赘言。不过在和卓坟新建伊始的17世纪中叶,瓷砖或许是他们向往来商旅预订的吧!毕竟这么沉重的瓷砖没必要从意大利大量购入,因为这时伊朗的伊斯法罕和叙利亚的斯鲁塔纳巴德已经能够烧制精美的瓷砖了。接受订单的商队很可能会就近调货,并将这些货物打着法恩莎瓷砖的招牌卖给客户。所用的瓷砖,大体上是先用透明釉烧制好后,再涂上各种釉色,然后低温继续烧制而成。而原本伊朗和叙利亚的陶瓷烧制工艺也是从中国模仿而来的。
    以北京故宫的琉璃瓦为代表,中国生产的色釉陶瓷不胜枚举,所以说这里才是制陶的源头。
    他们讲解说“修复的材料全部是国产的”,我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0 5
    半圆形的屋顶是绿色的,但建筑的其他部分会带有藏青色或者其他稍浅一点儿的颜色,和故宫的黄色琉璃瓦风格迥然不同。墙壁上的蔓藤花纹除了蔚蓝和藏青的主调外,还夹杂着红色的韵味,能够感受到一种温和之气。四角的尖塔镶嵌着绿色、橙色、藏青以及蔚蓝等各色瓷砖,整体上呈现出横格花纹的样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虚胖:健脾、祛湿、补气 心流:棋盘上的她 导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生而摇滚 日本失落了吗:从日本第一到泡沫经济 暗知识: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