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习近平政德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

时间:2023-03-27 11:42:42

习近平政德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一文创作于:2023-03-27 11:42:42,全文字数:20290。

习近平政德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

近平指出:“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9]。从这些讲话可看出,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注重廉洁修身,搞好家风建设,是严私德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除了要遵守一般的道德规范外,还要注重廉洁自律。2012年12月初,习近平领衔的中央领导层履新不到一个月,中央八项规定即下发全国。在各种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反复强调,要长期坚持反腐倡廉,反对各种特权,对于党内存在的贪腐问题,必须坚决打击,要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遵守各项规定,做到廉洁自律,起到表率作用。他认为,为官从政者要做到“人之所趋者不敢趋,人之所乐者不敢乐,人之所私者不敢私”[15]186,要做到克勤克俭,竭尽忠诚,恪守职责。

习近平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8]5习近平不仅重视一般家庭的家风建设,更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他认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家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他用汪辉祖《学治臆说》中“莫用三爷,废职亡家”的典故进一步说明领导干部家风败坏的巨大危害[16]199,认为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其作风的重要体现。

三、政德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德理念,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提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等观点。

权为民所赋。对权力来源问题的认识是形成正确权力观的关键。“权为民所赋”意味着领导干部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它是做到“权为民所用”的保障和前提。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血脉和根基,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都由人民所赋予。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私利,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他还指出,领导干部要坚决抛弃“当官做老爷”“当官为发财”等思想,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权为民所用。在中国总体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权为民所用要体现为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习近平指出,民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4]。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7]213。习近平大力反腐,为权为民所用提供保障。他指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强调党和国家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8]11,大力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

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是由党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1]15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就必须树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观点。发展是人民托付给党的事业,党的事业依靠人民,人民应享有发展成果,实现中国梦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其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要实现中国梦就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就必须注重公平正义和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要加快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机制,着力解决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借用《汉书·食货志》中“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典故,指出要注重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9]7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保障人民的利益。在经济利益保障上,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政治利益保障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文化利益保障上,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视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

在当前,领导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应体现为正确的政绩观和从政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须具备“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价值理念。他在2018年两会期间对这一政绩观做了充分的阐释,明确指出:“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同时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20]196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不当旁观者,既要有自我价值的实现,又要有使命担当,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有我”和“在我”高度统一,才会形成比较全面的政绩观,这样才会多做有利于人民的实事、好事,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甘当人民公仆的从政观。这一从政观指的是领导干部要乐于为人民服务,甘愿为人民和社会奉献,甘愿克己奉公。习近平指出,从政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抵制各种诱惑,从思想上筑牢“人民公仆”的信念。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要做人民公仆,须有“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21]19的情怀,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才能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做好人民的公仆。

四、政德建设路径:坚持德法并重、务实求真

(一)在政德建设上坚持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习近平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政德建设中重德治、轻法治的不足,他明确提出要两者并重。习近平认为,法律是他律的工具,道德是自律的准绳,“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正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2]140。法律不仅是道德的底线,还是道德的重要保障。政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重视道德教化,又注重法治建设,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把法治的力量和道德的教化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良好政德的形成。

习近平政德观坚持道德自律和法律制约的统一,推动了政德的法治化。以法治作为道德的保障,重视政德的立法和执法,从而促进良好政德的形成。

加强政德立法。习近平引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一典故来强调法制建设的重要性[23]3,认为社会主义政德建设需要有良好的法制保障。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解决腐败现象中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做到政德建设有法可依。新时代政德法制建设中,除了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外,还应不断健全党内相关规章制度,用法治的力量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自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的5年中,党中央出台或修订了近80部党内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系统化、精细化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总体建成。新时代关于政德建设的党内制度,做到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党内反腐倡廉法

提醒您:因为《习近平政德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习近平政德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在线阅读地址:习近平政德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