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亲戚”家的味道(散文)

时间:2023-04-12 01:24:12

“亲戚”家的味道(散文)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1:24:12,全文字数:25405。

“亲戚”家的味道(散文)

p>

等我再去看望外力时,已是天寒地冻,外力早早托朋友灌好了熏马肠,看着热气腾腾的大铁锅,我百感交集,这一锅马肠子,至少是外力一家人半个月的生活费啊!外力却说:“你不吃,以后我们兄弟不是了。你的生活费我们也不要了!”

这一晚,我觉得这熏马肠比任何地方吃过的都要香。

铁来甫大哥家的抓饭

“这个家伙太聪明了!”说起自己的二儿子阿浩,铁来甫大哥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豪,这快乐足以让他暂时忘却身体的疼痛。

这是我调整到64 团8 连后,结的第一个亲戚——哈萨克族退休职工铁来甫·拜尔干,一个乐观的老人。

听说我们要去他家认门,老人激动得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催问我:“亲戚,你什么时候来啊?我看隔壁家的亲戚都来过了,你咋还不来嘛!”

在确定我们去的具体时间之后,铁来甫专门打电话通知了远在大西沟福寿山景区开商店的儿子儿媳。

接到我们的电话,铁来甫大哥和妻子尔孜古丽早早就站在院门口等着我们,大老远就见他拄着一根手杖,弓着腰向前挪动着来迎接我们。坐下来一聊,才知道因为风湿病严重,他的双手骨节和膝关节都已经严重变形,行动很困难,常常疼得睡不着觉,平日里就靠吃点止痛片凑合着。

“你不是有退休金,还有医保吗?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大部分费用都报销,自己花不了几个钱,干吗不去住院治疗啊?”

“再等等,给儿子攒点钱买个拖拉机再说。”

唉,看样子不管哪个民族,父母的爱都是一样伟大,一样无私。

“共产党对我们多好,逢年过节把清油面粉送上门,盖房子有补助,扶贫羊还发着呢。只要好好干,日子好得很!”我注意到,老人的炕上摆了厚厚一摞《参考消息》。

恰逢周末,就在我们聊天的当儿,铁来甫大哥的孙子麦迪尔、大孙女麦迪拉、小孙女莱兹在院子里玩耍着。不一会儿,有着一双黑葡萄似的大眼睛的莱兹扯着长调一脸泪痕地跑来向爷爷奶奶告状,于是调皮的姐姐麦迪拉被爷爷扬起巴掌一顿呵斥,气呼呼地扔下妹妹跑出了院子。原来这都是阿浩和热妮的孩子:麦迪尔九岁,在团部上二年级,麦迪拉四岁,莱兹两岁多。这也是国家对边境团场的厚爱:少数民族家庭可以生三个孩子。

铁来甫为二儿子阿浩的心灵手巧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当警察的大儿子感到骄傲。铁来甫大哥的大儿子吐鲁汗太原来是8 连的会计,是团里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青年干部,后来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博乐州特警支队的一名警员。

虽然远在四五十公里外,傍晚的时候,老人的儿子阿合买提江和儿媳妇热妮还是驱车赶了回来。这是一对很阳光的年轻人,丈夫俊朗,妻子漂亮,给人天造地设般的感觉。阿合买提江还有个汉族小名叫阿浩,大家平时都这样称呼他。

很快,小两口麻利地把馕、干果、果酱、黄冰糖做的棒棒糖等摆了满满一桌。我们围坐在院里的长条桌旁边吃边聊,热妮守在桌边不停地为我们添茶,莱孜则依偎在母亲怀里,不停地表达着自己的亲昵和任性。

奶茶就着馕很快就吃饱了。热妮从冰柜里拿出了牛羊肉,准备做抓饭。我和崔凯急忙摆手请她不要忙活了,可是铁来甫大哥非让儿媳妇接着做饭,说这是哈萨克族的礼节,不能省略。

吃完饭已是夜里十二点多了。

努日古丽家的拉条子

第一次去拜访多尔困和努日古丽一家,充满了戏剧性。

多尔困和努日古丽两口子是我们和铁来甫大哥一家同时结的“一家亲”对子,虽然是8 连的居民,却在远离8 连四五公里外的11连居住。由于团场在修路,两个连队之间的道路不通,我们只好从团部可克达拉镇绕行,多跑了二十多公里。

团场改革正在进行,连队两委刚刚选举到位,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的格局正在形成。凑巧的是,64 团的大街小巷也都在兴修道路,到处堆满了沙土料石。我们顺着铺满戈壁沙石的路面,一路颠簸赶到11 连的时候,老远看到连部大榆树下坐了一排身穿迷彩服的男男女女,他们是治安巡逻的连队职工。

听说我们是来看望亲戚的,大家立即热情相待,还有一位哈萨克族汉子直接发动了摩托车,说多尔困家离连队远,发洪水把路冲断了,我们的轿车过不去,他去帮我们把亲戚接过来。

这一等就是近两个小时。其他人都去连队巡逻了,我们无法联系,只好伸长了脖子望着远方,期待着。终于盼来了骑摩托车的汉子,后边坐着位哈萨克族妇女。汉子满怀歉意地说,半路上摩托车轮胎没气了,推着车走了好久才把气打足,所以耽误了很多时间。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反倒不好意思起来,握着他的手连声说谢谢。

和他一起来的妇女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自我介绍,说是多尔困的妻子。说了半天我们才发觉,这个连队竟然有两个多尔困,费了这么大劲儿找来的这位竟然不是我们要找的人。唉,这个乌龙摆的,让我们哭笑不得。

最终还是找到了多尔困和他的妻子努日古丽。多尔困在附近的木材厂打工,和我们见了一面就匆匆赶去上班了,妻子努日古丽带我们去家里认个门。

离连部不远,有一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盖的土坯房,多尔困家就居住在其中的三间内。努日古丽告诉我们,他们是外来户,前些年花七千元买下了这套住房,经过三四十年的风吹雨打,这所老房子已经成了危房,可是他们没有钱翻新,也不愿离开,因为11连种植的农作物多,周围又有几家工厂,好打工。

老远就看见倒塌的院墙,院子里杂草丛生,房门前有个土块砌的灶台。因为是星期六,在团部可克达拉镇中学上学的居马别克正好在家,他出来接过我们带来的大米清油,和母亲一起把我们迎进屋里。房子里光线不好,正中那间堆满杂物,左右两间盘了炕,除了一组满是油垢的破旧沙发、一台电视机,家里几乎没有别的摆设。努日古丽的小女儿苏麦叶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听说有汉族亲戚来了,二十多岁的海萨尔兴冲冲地骑着摩托车赶了回来。由于从小患脑瘫,他走路有些不利落,生活自理却没有问题。

“你看吧,这就是多尔困和他前妻的儿子,你说他不能干活吧,他摩托车骑得比谁都好!”伴着努日古丽的牢骚,我走进了这一家人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原来,因为不堪忍受多尔困酗酒的坏习惯,多尔困的前妻离他而去。努日古丽和多尔困再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居马别克和苏麦叶,居马别克上小学五年级,苏麦叶还在上学前班。由于努日古丽身体不好,不能干体力活,一家五口人就靠多尔困一个人打工挣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你可以帮人放羊,自己也可以顺便养几只,给父母亲减轻一点负担嘛!”我对海萨尔说。“这个活我干不了……”听到我这么说,海萨尔嗫嚅着,“我要去连部看看。”然后红着脸趔趔趄趄走了出去。

“别说放羊了,我们连队有个人找到他,每月一千五百元的工作,他都不干,就这样一天到晚混日子,衣服穿臭了都不换。连队看我们家可怜,给他办了低保,他知道了不愿意,嫌丢人,去连部找人家退掉了!”说起海萨尔,努日古丽就气不打一处来。

“多尔困咋样?现在还喝酒吗?”铁来甫大哥直摇头,我不禁担心起来。

“还行,今年好多了,开春到现在天天打工,没有喝酒。”努日古丽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些。

可是,等我再去的时候,就见不到多尔

提醒您:因为《“亲戚”家的味道(散文)》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亲戚”家的味道(散文)》在线阅读地址:“亲戚”家的味道(散文)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