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人生课题的诗意性表达<br/>——基于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研究

时间:2023-04-12 07:22:00

人生课题的诗意性表达<br/>——基于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研究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7:22:00,全文字数:15587。

人生课题的诗意性表达<br/>——基于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研究

读出影像营造出的诗意化空间,不说教、不唐突、不泛化,于潜心洞察中见理见性;舒张生命维度,不拘泥于对特殊群体大肆书写,只聚焦当下的中国,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民族精神的成长相册;冲破标签化、流水线式的摄制方式,纪录片中贯穿了导演的“作者意识”,从其叙事手段中可以窥见其对生命存在的深刻见解。

现实与诗意的价值共鸣。纪录片自1895年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就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创作对象。当一个叙事作品呈现的不仅仅是信息和情感,而是兼有律动审美的意味,便可以说是具有了诗意,[6]该片拔高了人们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今现实题材走进大众视野,影片创作也越来越关注“人”这一素材,在现实题材中挖掘诗意,潜心洞察,但诗意叙事需要避开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前因后果,把情节和内容的节奏韵律内化成情感波动,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来刺激观众感官,[7]以此达到认知、感知、共情。第三集《长大》囊括了诗意意向,将“长大”这一动态过程具象化,并对题目、内容作了浅层悬念设置,长大如何表现?怎样才算是长大?抽象概念形成悬念,将隐于尘世的孤独和渴望书写成诗。该片的情节冲突只在于突出孩子、家长双方在成长过程中的磨合与理解,片中的感性表达不在于痛感叙事而在于温情叙事,触及心灵的生命状态是该片成功的“敲门砖”,每一次精神上的拔高,每一个阶段性的成长亦是一部民族精神的成长史,书写的是动态的中国精神世界。该片用诗意的叙事语言把平凡生活记录成样本,用真挚的叙述把时代各重大主题一一勾连,以期美好与温暖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发芽。

心事浩茫连广宇:时代下的人文关怀

德勒兹提出“时间—影像”的概念,这便是诗意化的表达。薛佛认为纯属于影像的运动偏离,将时间解放从而逆转时间与正常运动的从属关系,对时间进行直接呈现。于是,电影成为唯一能够让时间呈现为某种感知的经验[8]。海德格尔把当下被感知的时间分为三个部分:曾经、未来和当下,他认为“那些在当下生活有着‘期备’的,对未来有自己思想的存在者,便进行着‘一种与诗的对话’”。[9]只具备纪实性对于纪录片而言略显单薄,作为艺术品的纪录片必须以纪实真实为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锻造加工才有可能使作品表现出诗意化的特点。

《人生第一次》旨在打造属于中国人的人生大IP,如何解开生活密码,讲述新时代下老百姓的故事,这将成为IP续写的标杆。片尾曲《推开世界的门》歌词、旋律与每集内容的高适配度也反向加持了影像的共情程度,每次推开门后的身影都是时代洪流下的你我,“我”虽不同样貌、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但又是每一个在命运共同体中共同前行的“你”。观众应当在影片中对未来有所思考,对过去有所反省,而不是仅仅流于表面,如同走马观花,没有任何触动、感悟,驻足于平庸。只有当影像向未来发问,触及内心反思,才称得上是一种时间的影像。《人生第一次》生动刻画了“出生、长大、工作、结婚、退休、养老”等人生截面,使之成为一张时代下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名片。

《人生第一次》的成功在于每个故事主题中不断复现的精神母题——故事人物折射的是同一命运的每个人,其人物形象、情感主题都是一种象征,在观众观看、理解的过程中完成信息传播、情感传递的闭环,赋予故事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全片以时间为线索,串起碎片化的故事,形成立体的“对话”。影像基于当下社会时代背景,对未来进行探寻,当影像成为触及心灵深处的力量时,诗性便油然而生,让观众留下“长久地被现实摩擦之后,突然换到别人的角度来看看自己的过去和可能的将来,竟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确认,那样微小的自己,也好像一个奇迹”的感慨,自我认同进一步成为精神认同、国家认同,在人文关怀中折射出人生图鉴。该片摒弃过多炫技、说教,不搬演脸谱人物、风格统一的影像和流水线生产模式,回归纪录片真实记录的原生力量,把个人形象凝炼成社会群像,组成共同记忆,也为解读中国社会提供差异性角度。

纪录片作为一种叙事体的影像形式,在诗意的表达上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一般意义上诗的概念,但已经不再囿于某一种媒体的形制限制,这也是人们为什么要从哲学家那里借用概念的原因。虽然通过影像讨论具体问题时,也就是讨论其中诗意化的表现时,媒体的限制性依然会体现出来[10],但这并不矛盾,借主观性、诗意化之手段来刻画纪录片中细腻的纹理,不仅更易吸引观众,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纪录片的艺术审美和价值导向。影像表达既是纪录片的表达手段也是其限制条件,而要想纪录片表达出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就必须借用蒙太奇或一定的剪辑手法,意向化便油然而生,使带有一定指向性的影像呈现给观众,通过诗意引导他们了解作品内涵和意图,促成完整的传播链。纪录片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最终艺术呈现效果亦高出于生活,影像中既有真实客观的写照,也有诗意化的情感表达。该片的表现层面不仅停留在社会问题上,而且对其背后的情感纽带作出了深刻理解。在浓缩的影像中看到残酷现实中的温情,其人文关怀在于肯定了人和人性的价值,要求解放个性给予自由,关怀人的精神世界。

结语

《人生第一次》很好地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和委员们时讲到的四个字:培根铸魂。用深刻的社会热点话题和亲切独特的拍摄视角来编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此点拨观众的思想境界,做到真正“言传身教”式的宣传引导来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给价值观赋能。《人生第一次》以“记录每个平凡中国人的高光时刻”为题,呈现了不同人物的生命诗意,从感悟到回望引导着人们寻觅生命的价值。

《人生课题的诗意性表达<br/>——基于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研究》在线阅读地址:人生课题的诗意性表达<br/>——基于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研究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