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网络迷信的传播机制与反思

时间:2023-04-12 07:23:00

网络迷信的传播机制与反思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7:23:00,全文字数:15913。

网络迷信的传播机制与反思

涵:“以科学与理性价值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宗教和民间信仰被渐次祛魅,意识形态和资本成为主导仪式生产、仪式转换的主要力量。于是仪式逐渐背离了其传统的宗教和文化内涵,以世俗意义的形式被重新展演。”在价值观多元的当下社会,网络迷信以一种低成本方式,满足了人们减缓焦虑情绪的需求,但其背后所隐含的盲从、浮躁等受众心理特征,极易被不法分子或黑心商家利用,对人们的精神或财产造成损失。

符号狂欢下正能量价值理念的消解。网络迷信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其本质仍是眼球经济,具有危险的不可控性,在引发网络狂欢行为的同时也导致不良情绪与错误价值观的蔓延,漫无目的的特质极易掀起消极情绪的传播,从而助长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另外,花样频出的网络算命,以帮助网民分析性格、回溯过去、预测未来、趋吉避凶为噱头,披着科学外衣疯狂吸金,利用被害人的迷信心理与性格弱点,最初以“免费看相”为噱头吸引人关注,然后进一步采取系统话术来骗取信任,最后开始所谓的“对症下药”开展骗局,在夸大宣传的同时富有恐吓意味,似乎不买就等于认定了要倒霉,以“神灵”的名义趁机兜售那些号称可以“转运”“消灾”等护身产品,开设做法事、立功德碑等付费项目。网络迷信骗局往往呈现出以新媒体为矩阵、团伙作案、职业化运作的特点,从而形成黑心流量的变现,不仅不利于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还触及到了法律的红线。与此同时,部分营销号为了逐利甚至在内容创作中常常套用所谓女德和宿命论等观点,充满对女性的偏见与贬损,这些封建思想的大范围传播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侥幸心理下焦虑对抗的深层困境。“内卷”语境下的年轻群体时常会对自身和未来抱有不确定的怀疑态度,而那些无法在现实社会排解的压力与不良情绪,借由网络迷信文化获取心灵上的慰藉,成为接受了较高教育水平的年轻人重拾积极生活的信心与迎接未知挑战的别样解压方式。而网络迷信文化,也逐渐从一种娱乐消遣逐渐转变为年轻人的“精神寄托”,小至日常生活安排,大到职业规划、婚恋交友等人生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通过“迷信方式”解疑释惑。诚然,在面对现实诸多令人无法喘息的压力时,适度的“迷信行为”可以理解,但网络迷信传播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人们的侥幸心理相伴相生,适度的娱乐排解、积极指引确实能够帮助年轻人稳定不安情绪,但是动动手指转发锦鲤表情包,或是评论区打卡“吸欧气”等网络迷信行为,都是逃避现实的虚无泡沫,终究会被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或现实情况未得到改善击得粉碎。与此同时,社交的网络化也正不断模糊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边界,使人们最终陷入被互联网产品操纵的怪圈。

祈愿美好的行为背后展示的是现存的焦虑与不安,而通过指尖在屏幕的轻触转发、打卡评论等网络迷信行为,是用户逃避问题的表现,当这场网络狂欢的激情开始消退,智能屏幕背后暗含的深层困境也逐渐凸显。一方面,在网络迷信传播过程中,用户自发参与内容创作与讨论,在享受言论自由表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他人的评价与窥伺,言行举止在“人人手持放大镜”的网络空间很有可能遭遇过分解读,从而在对抗压力与不安的同时可能因他人误解陷入更深的慌乱与迷茫。另一方面,互联网世界为用户带来了信息交流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焦虑情绪的蔓延,加上部分互联网产品开发者洞察到人们内心的不安需求,大肆宣扬推出用固定仪式和玄学来驱散焦虑等打卡养成系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焦虑情绪的感知。因此,网络迷信只能看作是一种心理补位,如果碰到小概率事件的如愿以偿,而对网络迷信文化趋之若鹜甚至形成过分依赖,忽视现实努力的结果只会导致自身境遇变得越来越糟糕,从而背离了最初祈愿美好、暂缓焦虑的初衷。

商业陷阱下的网络迷信传播黑链条。号称可以驱邪挡灾的“血吊坠”以血为祭,以此来表达对恋人真挚而虔诚的爱情。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示爱方式,在电商平台却受到热烈追捧,畸形消费的风靡背后源于迷信在日常生活中的无孔不入,更离不开短视频平台洗脑式的营销,诡秘的背景音乐配以极具诱导性的故事文案,营造出“真爱至上”的氛围。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轻易相信迷信更多是基于文化习惯,并非有意识的信仰,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使得消费者逐步落入商业陷阱而忘记理性抵制与反驳。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与暗示下,认定血能避灾的刻板印象使得消费者在情感迷失中逐步丧失理性的思考与辨别,过于关注、遵从迷信能够带来的心理回报,理性思考“血吊坠”是否真的能驱邪避灾反倒显得无足轻重了。显然这种无脑营销的黑心牟利,已然是网络迷信传播黑链条中的冰山一角,视频发布者轻易拢获流量,并刺激了商家的逐利,从而不断引起人们的跟风消费。这种不断触碰监管红线的网络迷信传播,一旦遇到商业资本的操控,便会成为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营销“恶口”,陷入错误的价值导向的漩涡。与此同时,网络迷信背后所潜藏的盲目乐观的心理,容易加剧人们逃避现实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公众,尤其是心智发育尚不健全的青少年群体而言,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引导,模糊现实情况与虚拟网络的边界,将自己的人生沉溺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玄学之中,忽略现实努力的意义。

结语

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以星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迷信传播扩充了当下社会人际交往的方式,消解了传统迷信行为中的神圣意味和主体在场要求,以一种轻松参与迷你仪式的姿态,掀起一场场网络狂欢。在娱乐性滋生遍布的网络中,可能会被别有用心者当作是违法牟利的噱头与工具。因此,辩证看待网络迷信传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态度,认为其完全就是封建糟粕的网络化,而应该在认识到其对人们具有心灵治愈作用的同时,警惕其背后被遮蔽的负面价值引导和黑心商家的不良营销套路,不要让其沦为公众逃避现实的借口,成为沉溺网络迷信的附庸。

《网络迷信的传播机制与反思》在线阅读地址:网络迷信的传播机制与反思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