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电影中的“影史”呈现浅析

时间:2023-04-12 07:24:00

电影中的“影史”呈现浅析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7:24:00,全文字数:15527。

电影中的“影史”呈现浅析

再现形式

通过审视相关电影作品案例,人们会发现以电影文本为载体追忆电影史,在呈现方式上出现了两种趋向:一类是具有怀旧风格的影像,依靠集体记忆的电影化建构,试图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与身份认同;另一类则是基于电影史实,通过视听手法传达历史,实现影史的艺术再现,抒发创作者的影史想象。

集体记忆的电影化构建。将电影史视作一种怀旧的集体记忆,基于“对过去重新创造一个逼真的整体图像”[7],银幕上的影史呈现得以区别于一般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于其更倾向以怀旧影像的形式,发挥“大众化历史”的功能,利用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去构建关于电影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电影化构建较为常见的方式,则是依托影像符号系统,引领观众进入影像叙事。在《一秒钟》里,放映员职业、电影胶片、《新闻简报》《英雄儿女》的符号化运用,使之成为了电影史上某个时代的印记。作为舶来品的《新闻简报》自建国初期引进,曾一度作为国内主流新闻媒介,而《英雄儿女》(1964)则是“十七年电影”的代表。片中以《新闻简报》按规定需要先于正片播放,反映了当时国内的电影放映规律,而特定时代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喜好,则从《英雄儿女》的放映引发观众的狂欢中可见一斑。此外,抢救胶片的桥段堪称电影放映员的技术普及。《好莱坞往事》对历史符号的影像化展示更为频繁,除了对《胜利大逃亡》《镖客三部曲》《毕业生》等大量经典影视作品进行戏仿和自反,其他如《罗斯玛丽的婴儿》和波兰斯基的崭露头角,以及散发复古胶片质感的好莱坞大道影院、电影海报和汽车影院的展现,利用涉及影史的符号堆砌呈现出一幅上世纪60年代好莱坞风情画卷,同时串联起相应的电影史实:经典西部片与旧好莱坞叙事走向没落,迎来西部片和新好莱坞电影的涌动。

为了重构记忆,怀旧影像中的人物通常被设置成影史事件的构成部分,使个人命运与宏观历史交融。《一秒钟》里放映活动围绕张九声展开,“范电影”本身就是具有时代属性的电影放映员的缩影。《早安巴比伦》(1987)的主角兄弟则直接参与格里菲斯电影拍摄,成为影史的亲历者。单一的影史符号表征或许只能反映电影史发展的一隅,但通过其电影化的呈现能够唤起观众的记忆,引发观众对电影历史的缅怀,带来回望与思考。

影史想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历史在影像中的呈现方式有着多样的选择,可以是推进剧情发展的线索,也可以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从呈现效果来看,影史并非独立于电影叙事的存在。相反,这里的影史成为了叙事的一部分,依靠电影书写和反映历史,可以通过借用和搬演。如《雨果》对《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等早期影史代表作品的直接借用。再如《阮玲玉》(1991)则通过戏中戏的嵌套结构,以讲述阮玲玉个人命运和职业生涯为主线,引出以联华公司为主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无声电影的创作史。片中以黑白和彩色影像切换的手法,借用和搬演了多段阮玲玉生前拍摄的作品,如《神女》《新女性》的复原,以及搜集相关资料尝试对《野草闲花》《故都春梦》等失传影像的情景再现。此外,吴永刚、黎民伟、卜万苍等早期影人相继登场,极力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国内影人交际图谱。可以说,《阮玲玉》尽可能体现了还原社会历史面貌和“体认”影人生命轨迹的过程。[8]

剧情电影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以文献纪录片和“论文电影”的标准还原史实。创作者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对影史的想象和见解,建立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辩证关系。《阮玲玉》便在影史呈现上进行了电影语言的大胆尝试,全片采取了复杂的叙事逻辑,影史内容的再现过程中,导演和演员时常跳出情节,以第三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创作的人物,形成间离效果。《默片解说员》的人物和剧情均为虚构,但片中辩士解说的场景和卖座情况却忠实于日本默片史,而染谷俊太郎在解说中加以自我诠释,使平淡的电影变得引人入胜,有时甚至改变了电影本意,这些剧情也贴合了“活弁的解说可以轻易地扭曲演员、编剧与导演的创作,有才能的活弁可以为创作者的工作或锦上添花,或弥补过失”[9]的历史考据。影片也呈现了多种类型风格,喜剧、警匪动作片和默片的默契融合,生动呈现影史的同时也满足了剧情电影的观赏性,可见创作者扎实的功底。

如同《默片解说员》的结局所述:前辈山冈秋声江郎才尽,新秀俊太郎沦落,辩士和默片传统退出历史舞台,演员栗原梅子走向了有声电影。过往的电影现象和电影模式终将随时代发展逐渐被取代,但承载了电影历史和文化的影像,能够突破时空的禁锢与观众对话,重塑当代观众关于电影历史的认知。

从回望到未来:关于电影的再思考

上述电影案例为电影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但如何确保影史的严谨表述、电影的美学价值,二者又如何辩证统一,这些针对电影史的影像化呈现的问题还有待探索。呈现影史的电影将被赋予更高的要求,即发挥媒介的作用,辅助大众去理解百年电影的发展历史,引导观众对电影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求。诚然,当代电影之路正面临更多未知的考验,这些呈现影史的影像文本在对过去进行自反与修复的同时,也流露出创作者对电影未来的危机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作者选择无止尽地沉湎过去。实际上,创作者的真正诉求是希望通过历史影像的回溯,去延续电影的未来。本着“怀旧是朝后看的镜子,但在不可挽回的过去中发现的东西,或许有助于思考未来”[10]的观念,正如斯科塞斯选择使用时下盛行的3D技术去致敬黑白胶片时代,或许是对近乎贯穿整个电影发展史“电影已死”危机论有力的回应。回溯电影历史,有助于当下电影更好地审视自身,延续对电影的迷恋,传承历代影人的探索成果,不断推进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这便是电影艺术生生不息的动力。

《电影中的“影史”呈现浅析》在线阅读地址:电影中的“影史”呈现浅析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