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深厚历史感的建构策略

时间:2023-08-16 02:58:40

深厚历史感的建构策略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2:58:40,全文字数:22174。

深厚历史感的建构策略

视角交代了河西走廊的重要地位,真实的开场白奠定了河西走廊战略地位的基调。“汉武帝又一次从噩梦中惊醒,他时常梦到西域,梦到匈奴,血腥的厮杀、枪刺和马蹄,他试图冲破重围,但毫无希望。”汉武帝内视角的叙述表达出他对反击匈奴的执念,这使汉武帝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为抗击匈奴的“马邑之谋”“龙城之战”做了精心铺垫。“只有细心的匈奴妻子会发现,张骞偶尔会眺望东方,那一定是长安,是他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汉帝国交给他的使命。”通过张骞妻子的外视角叙述,纪录片更能有效地传达张骞忠君爱国、不辱使命的品质。多个叙述视角的协同作用促使观众认同了张骞凿空西域的艰辛和汉武帝经略河西走廊决策的重要性,这是解说词作为规训艺术的表现方式之一。通过多元化叙述视角将忠君爱国的思想、创新开拓的精神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成为被规训过的个体,这将有益于集体社会的有序发展。[6]

为了拉近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进而引发情感共鸣,《河西走廊》的解说词除了运用多元叙述视角外,还加入了“我们”这种第一人称代词。如《造像》一集,“鸠摩罗什,就是由西方进入河西走廊的那些僧侣中的一位。他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公认的第一大家。他自西而东的旅程不仅推动了整个汉地佛教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我们今天的语言生活。”“我们”的加入,不仅缩短了观众与鸠摩罗什的心理距离,也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接着,解说词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句就出自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对于在儒释道三教文化浸润下的中国人而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极能触动心灵的佛经语句,这句佛经不仅构建了观众和鸠摩罗什得以对话的平台,也规训了观众对鸠摩罗什佛教造诣的钦佩,从而使观众肯定其为东西方文化交融做出的卓越贡献。

(二)叙述话语的主观性

比尔·尼可尔斯谈道:“由于再现社会的纪录片总是试图对现历史世界的本身施加影响,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能说服我们,或者是我们相信某种观点或方法的确比其他的更为可取,因此,纪录片对信念就特别重视。”[7]《河西走廊》是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倡议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纪录片,其通过具有导向性的主观性话语,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意识形态领域,以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决策,并打造出“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的固定信念,从而对观众产生持久的规训影响。

海登·怀特认为,“叙事不仅仅是一种可以用来也可以不用来再现在发展过程方面的真实事件的中性推论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包含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甚至特殊政治意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选择。”[8]语助词在叙事中所起的作用值得关注。《河西走廊》解说词中的语助词“了”在语气上表现出不容置疑的气势,为语篇奠定了一种强势的话语基调。如《使者》一集中,“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这将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也使汉武帝最终坚定了打败匈奴的信心。这些宝贵的情报使汉帝国与匈奴人的决战不再是一场盲目的复仇。”这看似在陈述汉武帝因为张骞出使西域的硕果而下定决心攻打匈奴的史实,实际上却通过语气词“了”的不容置疑的气势表达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性。联系前几次与匈奴交手的失败事实,观众应该明白如果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没有汉武帝打败匈奴的战果,“坚定了”这一动态词组使观众加深了这一印象,就张骞凿空之功的重要性对观众进行引导。[9]

《河西走廊》还使用了诸如“毫无疑问”“彻底”等强势词语和意味多种附加意义的“将”“即将”等祈盼性的词语,这些词语较多地出现在每集的结尾部分。如《苍生》一集结尾,“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中国的大门彻底开启,全新的思想观念将蓬勃兴盛,唤醒西部沉睡已久的灵魂。河西走廊即将登上前所未有的风云舞台。在剧烈的动荡中,不断接受洗礼,将广袤的西部土地与这个国家未来的命运紧紧相连。河西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彻底”等加强语气的词汇,以全知视角揭示了河西走廊的沧桑巨变;“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表面上是对未来的祈盼,言外之意则是教育国人不要重蹈覆辙,只有在新时代背景下奋力拼搏,河西走廊乃至整个中国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强势词语和期盼词语的协同使用能起到更好的规训效果。

三、配乐:国际化视野与历史感的升华

众所周知,好的音乐能深刻表达人类的共同情感。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指出,“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艺术家将那些在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但是,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10]作为表达情感的音乐艺术,引发人类的情感共鸣是其重要意义之一。《河西走廊》的主题曲配乐由希腊音乐大师雅尼创作,其采用饱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亚美尼亚民族乐器——都都克笛为主要音色,创作了突出河西走廊厚重历史感的音乐,引发了世人的情感共鸣。纪录片通过配乐与画面的和谐渲染,不仅升华了中国精神的表达,也激发了观众历史感的多维性、心理复杂性和不可言说性。

(一)文化相通与人类情感的共鸣

音乐是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音色不同,其表现的情感与艺术形象也有所?^别:小提琴音色纤细,擅长表现细腻的情感;铜管乐器音色粗犷,常用来表现英雄气概。《河西走廊》需要具有西部风情的乐曲,以使河西走廊绵长厚重的历史感表达更加国际化。所以,雅尼决定使用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都都克笛,其苍凉、肃穆的旋律缓缓飘出,立刻就把观众带回那条悠远绵长、商旅川流不息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在它婉转悠扬的旋律中不断流淌出来。

《河西走廊》主题曲以都都克笛为主要音色来表达深沉厚重的历史感、唤醒人们对河西走廊的追寻和再认识是熨帖的。因为音乐最深刻的存在方式是在文化之中,有厚重历史积淀的民族大都有过沉重的历史担当,其民族乐器也更能表达出深沉厚重的历史感。亚美尼亚,丝路沿线重要国家之一,有过强盛的“大亚美尼亚国”时期,后来逐渐被周边强邻征服,亚美尼亚人承受了诸多苦难。正如亚美尼亚画家阿什尔·戈尔基所说,“我们已经失去了美丽的亚美尼亚,我要在我的作品中重新拥有……用我的画笔使它重新现于这个世界”“我试图在我的作品中直接唤起我们祖国美丽的地理和风土人情。”[11]“重新拥有”就是艺术家选择“都都克笛”作为民族乐器的内在动机与精神诉求,传达着其对民族情感的重温。“都都克笛”苍凉、悠远、肃穆的乐曲旋律,浸透了浓浓的悲郁情调,其音色符合很多人对河西走廊的感觉:荒凉、广袤、遥远、坚实,使听众不由自主地进入饱含希望的感伤情感氛围。整首乐曲融合中西乐器,多种打击乐、管弦乐此起彼伏,呈现了国际化的音乐气象。值得一提的是乐曲的人声伴唱部分,这是以感性为本体的中国文化在音乐上的体现,“近人声”更能唤起情感的直接体验,从而使听众进入生命状态,音乐刻骨铭心的效果才更为显著。[12]配器的丰富灵动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表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河西走廊的生命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情感共鸣。《河西走廊》已经翻译成若干种语言向国际传播,其通过音乐引发的情感共鸣促进了世界人民对河西走廊乃至中国的关注。

(二)音画结合与中国精神的升华

《河西走廊》除了雅尼创作的配乐外,还有徐鲤创作的

提醒您:因为《深厚历史感的建构策略》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深厚历史感的建构策略》在线阅读地址:深厚历史感的建构策略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