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纪录片《棒!少年》的类型突破和国际传播启示

时间:2023-08-16 03:01:40

纪录片《棒!少年》的类型突破和国际传播启示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3:01:40,全文字数:15423。

纪录片《棒!少年》的类型突破和国际传播启示

到体育精神内核,但艺术表达手法还是以宏大叙事、赛事主题、主流体育为核心,过度宣扬“文化优先”和体育竞技,在国际传播上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效果。

对比《棒!少年》和上述体育纪录片在欧美流媒体平台Youtube上的数据,我们就能发现彼此并没有太大差距:《棒!少年》(Tough Out)两款不同预告片就分别有2700条播放量、25个点赞,以及1800条播放量、16个点赞。由于海外版权的原因,正片在爱奇艺的海外播放量暂时或缺,但其他个人频道分享的全片在Youtube上有2600条播放量、40个点赞。

为什么小众题材的《棒!少年》能从大制作、大主题的同类型中脱颖而出,并在国际影视市场为中国赢得一席之位?通过比较阅读、研究发现,其成功的在国际传播是由于其类型创新、题材“越界”,中国内涵、国际手法以及藏宏大于个体、寓传奇于日常。第一就是类型创新、题材“越界”。据研究,起源于美国的棒球传入中国比日本还早10年,但却因强大的华夏民族传统,只在少量的租界城市零星开展,最典型就是上海、香港[10];新中国成立后,棒球作为竞技运动在50年代曾蓬勃发展,并被纳入社会主义专业体育范围,后因为国际风云变幻,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但其与国家军队训练、统一战线、大国外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11]棒球虽然在中国普及度不高,但在东亚、北美、拉美都有众多爱好者。《棒!少年》选择一个看似小众、实则国际化的运动入手,不仅仅有历史敬畏的内容,更是克服了传统作品大多只关注中国“强项体育”的类型弊端。题材上的大胆“越界”——更加国际化、年轻化,保证了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

但如何将一个国际流行的体育运动中国化,或者中国式棒球如何吸引海外观众,这也是个关键问题。对比近年来屡获国际大奖的有中国元素或华裔导演执导的体育纪录片,例如反映四川拳击故事的《千?百炼》(China Heavyweight,2012)、美籍华人金国威导演的《徒手攀岩》(Free Solo,2018),以及华裔刘冰导演的《滑板少年》(Minding the Gap,2018),《棒!少年》和这些优秀作品的共通之处在于两点:其一是立足本土故事,充分展现一国一地的特殊气质和体育精神;其二是都注重剧情和探险,叙事策略是小说式的,即具备剧情片叙事的诸多特征,而非普通体育纪录片说明书式或奖牌榜式的讲解。回到《棒!少年》本身,电影能通行海外赢得赞赏的关键在于其用国际通用流行手法,拍出了中国味道的棒球运动和棒球小子。

最后一个成功启示是藏宏大于个体、寓传奇于日常。《棒!少年》电影中段有一场戏令人印象深刻:教练带着孩子们来到上海,参加强棒签约仪式,即“棒球天使救助计划”;另一边马虎因捣蛋被留在了北京,对着镜头自我介绍:“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就让爱心棒球基地的人捡到了”之后又回到签约现场,“棒球是一个以家为核心,以回家(回本垒)为目的的运动。这些孩子未来会有自己的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那就是国家。希望这些小孩子在未来战场上为家而战,为国而战”。孩子们身着棒球服,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电影虽然聚焦一群棒球小子,但个体、家庭、民族完成了叙事和情感的有机融合;在类型颠覆之外,影片还做到了不掩盖贫困、不粉饰问题、不刻意虚情、不回避历史。马虎、小双等少年就是因贫困而走丢的孩子,他们都来自偏远山区,家庭破碎却都团聚在棒球周围,棒球运动改变了他们,改变了命运,[12]他们的目标虽是夺冠,战绩却并不理想,因为中国并不是传统的棒球大国,少年们基础并不强,去国外交流也是一败涂地,但意志和斗志却一直昂扬。影片结尾采用开放结构,没有拔高、点燃,或者像一般体育片一样以决赛去带动情绪,北京训练场地被拆、小双抑郁退队回到家乡、马虎唱着《再见》也前路茫茫……传奇复归日常。

结语

纪录片《棒!少年》回归本土,强调故乡,尊重历史,拒绝猎奇和催泪,转向普通人的故事与内心,并不把胜利或失败当作廉价的感情陷阱,同时“少年中国说”带来了强烈的家国意识。最关键的是电影的自省与开放,其明白作为纪录片所能展现的人物、命运的有限,了解棒球运动虽然在中国是小众但在国际却多地流行,也明白类型电影的限制;更知道棒球虽然可以改变命运,但贫困、失亲、离乡是更宏大的社会问题。这些可贵的精神、可爱的人物都被影片采用体育纪录片的国际手法去演绎,用故事化形式去表现,最终才有了国际传播的长效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同道.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使命与国际传播[ J ].艺术评论,2020(09):8-15.

[2]黄会林,许莹,郭欣炜.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研究——2022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01):44-54.

[3]左衡.新主流大片的一次“内卷化”生产——评影片《夺冠》及其制造模式[ J ].当代电影,2020(11):41-44.

[4]李春雷,王玉迪.身体叙事下中国体育电影的民族精神建构研究——以《夺冠》为例[ J ].电影评介,2020(19):13-16.

[5]豆瓣评论[EB/OL].(2020-07-30)[2023-03-28].https://movie.douban/subject/34930862/comments?sort=new_score&status=P.

[6][8]陈志敏.浅析纪录片《棒!少年》的人物形象塑造[ J ].北方传媒研究,2021(05):69-72,80.

[7]豆瓣电影.“导筒”对导演许慧晶专访[EB/OL].(2020-08-05)[2023-03-28].https://movie.douban/review/12775803/.

[9]王靖恪,顾春先.我国体育纪录片的特点、问题与创新路径[ J ].青年记者,2022 (16):93-95.

[10]Ryan Hutzler,“The Next Frontier: China”[EB/OL].[2023-01-15].https://sabr.org/journal/article/the-next-frontier-china/.

[11]沙青青.在新中国打棒球:一项体育运动的境遇变迁及其多重角色[ J ].中共党史研究,2014(02):45-54.

[12]林莉丽.《棒! 少年》导演许慧晶:潜心创作努力生存,中国电影报[N].2020-12-17(08).

《纪录片《棒!少年》的类型突破和国际传播启示》在线阅读地址:纪录片《棒!少年》的类型突破和国际传播启示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