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琵琶记》人物形象研究评述

时间:2023-08-16 03:32:43

《琵琶记》人物形象研究评述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3:32:43,全文字数:13048。

《琵琶记》人物形象研究评述

以传统的封建道德实现清明政治)进行创作,缺乏现实生活基础[9]”,将前后矛盾的牛丞相性格视为戏文中的败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琵琶记》研究沿袭了这一基调,李昕从高明的改编意图出发,认为高明为了“让人物的性格发展服从于自己的主观创作目的[10]”,创造出牛丞相这一前后矛盾的形象。结论虽没有新意,但从人物性格发展规律来考察这一角色,却可以体现出其中的戏剧创作规律。张爽在《<琵琶记>中牛丞相形象浅析》一文中,从正面与侧面对牛丞相进行立体式分析,不仅使读者看到牛丞相极富极贵的一面,也使读者看到他爱女心切的一面,将牛丞相的改变归结为知错能改的态度转变,肯定他敢于悔过的品行,也肯定了高明对牛丞相的改造,使故事情节更添生趣,使作品耐人寻味。无独有偶,杨帆也肯定了牛丞相爱女心切的一面,以家长角度分析牛丞相身上的家长特性。

牛小姐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是大家闺秀的真实写照,但最初学者对这一形象几乎持否定态度。刘维俊认为牛氏是封建制度下的贤惠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五十年代的评价多少带有时代意识,因此完全否定了牛小姐的人物闪光点;黄仕忠认为牛小姐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完全是礼教的化身;李昕同样将其视为高明自身封建道德观念的图解,不像有血有肉的人。近代以来,对牛小姐的解读更加包容:黑娟认为虽然牛小姐是次要人物,但其通情达理、理解丈夫、同情五娘的特质最终促成了大团圆结局,这与部分学者将其视为大团圆的“工具”截然不同,肯定了牛小姐身上的美好品格;李占鹏则从牛小姐的出场次数考察其在戏文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客观评价。

(五)张大公

学者对张大公的评价出入较小,他急人所难、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的形象一直都为学者们认同,没有过多争议,因而也容易被忽略。从董每戡“爱憎分明、讲道义、负责任”的评价开始,学者们大多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延伸,推崇张广才“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高尚品德。滕新才和王娟更是从承诺、分粮、助葬、赠米等七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张大公的善行义举,提醒大家这是一位不容被忽视的义士,极力赞赏这位义士的善行。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过于完美的形象、总是在男女主人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过于完美的侠义形象产生的类型化、脸谱化问题以及缺少小人物的真实性等等。但综上所述,张大公的形象仍是积极正面的。

二、拓展思路

在《琵琶记》的研究中,学者们苦心孤诣,怀着对戏曲文化的深深敬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赤诚之心,将自己的毕生心力花费在《琵琶记》的研究之中,以期阐发大义,推动文化学术向前发展。如今的累累硕果离不开先贤的潜精研思,其中的真知灼见,极具启发意义,也为后者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后者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也可从先贤未察之处生发大义。

首先,高明创作《琵琶记》不是凭空想象,人物形象塑造有真实的灵感来源,后来者亦可追本溯源,找到人物原型,进而考察高明如何剪裁、取舍、新创、塑造戏文中的人物,藉以窥探作者的主观意图、精神世界以及作者创作观念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揭示作者的价值追求,考察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入剖析该剧的艺术魅力,亦可借鉴于当下的戏剧创作,推动戏剧文化发展。

再者,学者对剧中的边缘人物研究较少,如丞相府的院婆、丫环等。分析社会下层人物,可以探究当时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这类小人物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旨思想的关键作用有待挖掘,此类人物形象身上体现的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在起到教化作用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提升作品的内涵价值,因而对边缘角色的人物分析也不可忽视。

《《琵琶记》人物形象研究评述》在线阅读地址:《琵琶记》人物形象研究评述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