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绣出春天 绣出未来

时间:2023-08-16 04:24:40

绣出春天 绣出未来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4:24:40,全文字数:30140。

绣出春天 绣出未来

,对她说:“创业嘛,开头都会很难。你可以先出去看一看,了解一下市场行情,或许会找到出路的。”

县委宣传部领导为王陆芬联系了一些刺绣产业搞得好的地方,让她带着绣娘们出去看看,开阔开阔眼界。

绣娘们出门都很困难,要安顿好家里的老人孩子。王陆芬一个一个上门去,为她们出主意想办法,好不容易安顿好家里,带着绣娘踏上了外出参观学习的路途。

他们到了楚雄、大理、腾冲,参观了人家的绣品陈列馆、传习馆、工作间。这一趟参观学习,让王陆芬大开眼界。各个地方的刺绣,都各有所长,但都在本民族传统刺绣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和现代文化元素,技法多样,图案新颖,配色合理。

参观学习使王陆芬很受启发,回来之后,她开始在县里寻访苗族、壮族、白族、布依族的绣娘,拜她们为师,向她们学习与彝绣不同的技法,把她们吸收到合作社。

有一天,县文产办的同志打电话告诉王陆芬,杭州将要举办一个全国性的优秀刺绣作品展,问王陆芬要不要带绣娘们去看看。

王陆芬心里咯噔了一下,将近一年没有收入,她带回来的三十万已经所剩无几。可想想,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王陆芬还是请文产办的同志们帮她们报了名。

王陆芬来到工作室,墙角码着几个木箱,她把木箱一个一个抬下来,轻轻打开。里面堆放的都是这一年多来绣娘们绣出来的绣品,按照初期的约定,这些绣品王陆芬都给她们付了钱,却一块也没卖出去。

王陆芬把这些绣品中相对好一点的挑出来,与她从杭州带回来的样品一比,简直没法比。王陆芬叹口气,又把这些绣品收回去。

从杭州参观学习回来已经好几天了,王陆芬心里依然激动不已。虽然到杭州学习花了不少钱,可王陆芬觉得太值得了。在杭州展出的作品,设计新颖,漂亮极了,艺术水平比她们的作品高出许多。特别出彩的苏绣、湘绣,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吸收了现代文化元素,有一些作品朝着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有一些作品走与日常生活用品相融合的道路。技法、图案、配色,多有创新。

可贵的是,展览现场还有大师的现场表演,那些大师都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法精湛。王陆芬在现场盯着他们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展会上还举办了图案设计的培训班,王陆芬报名参加了学习。

王陆芬把那些箱子又关上,码到墙角。然后打开一个柜子,把她这一年多来收集到的彝族、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民族的绣品,以及从杭州带回来的湘绣、苏绣作品摆在工作台上。这些绣品王陆芬都仔细看过多少次了。这时,她又把它们一一地仔细看了一遍,这才坐下来,开始设计自己的作品。

王陆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五份图案,她把图案拿去,征求绣娘们的意见,再拿回来修改。

图案终于定稿了,王陆芬准备购买材料,可到农村信用社取钱,账上已经没钱了,王陆芬一下急得头上冒汗。怎么办?王陆芬在农村信用社外面呆呆地站了一阵,心想,还是去找丈夫想想办法,兴许他的水果生意好,攒下点钱来。

第二天一早,王陆芬乘班车来到文山,时间还早,丈夫还没有出门,她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告诉丈夫。

“做水果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不好做,我这里也没多少钱。”丈夫说。他低着头想想,又抬起头来,“你等等,我出去想想办法!”

丈夫拿上车钥匙,开着卖水果的卡车出去了。

王陆芬在家里等着,左等右等,不见丈夫回来。下午两点多钟,她实在等得有些急了,忍不住给丈夫打了个电话,可丈夫没接。她只得耐心地继续在家等着。天气炎热,屋外的阳光火辣辣的。下午五点多钟,丈夫满头大汗提着个绿色袋子回来了。

丈夫把袋子递给王陆芬:“这里凑了五万块钱,你先拿去用吧!不够我再去想办法。”

王陆芬接过袋子,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仔细一想,早上丈夫是开车出去的,这会却是走路回来的。

“你的车呢?”王陆芬急忙问。

“卖了!”丈夫笑呵呵的。他平时就话不多,但却实诚。

王陆芬心里咯噔一下:“那你今后卖水果怎么办?”

“我自己会想办法的!不过就是辛苦一点!”

王陆芬定定地看着丈夫,突然忍不住扑上去,搂住他的脖子,嘤嘤地哭了起来。

十六个绣娘文化程度都不高,要把新设计的图案变成绣品,对她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王陆芬自己先在织机上摸索,把流程、技法、配色等固定下来,再把她们集中起来进行培训。直到她们逐渐掌握了具体方法,这才放心让她们带回家做。不时地,她会抽时间去绣娘家看看,看她们绣得怎么样。

第一批绣品绣出了,王陆芬把它们挂在墙上,让绣娘们互相评价,提修改意见。

正好是那几天,县文产办的同志打电话告诉王陆芬,云南省政府要在昆明举办一个文创产品展销会,问王陆芬愿不愿意带上她的绣品去参加展销。

“去!”王陆芬毫不犹豫地回答。

王陆芬带上自己的绣品,带着几个绣娘来到昆明,布置好展位,一边展示绣品,一边做现场刺绣表演。来之前,王陆芬多了个心眼,她把传统的那些绣品也带了一些来,一起展销。

参加展销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欧美国家的客商。令王陆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绣品非常受欢迎,很快签下了几个大单,订单金额达到一百多万元。

原来那些传统绣品销售也不错。云南本身少数民族就多,每逢民族节庆活动,他们都要穿本民族盛装,可很多地方民族刺绣手艺已经失传,少数民族群众要制作传统服装,根本找不到货真价实的绣品。知道王陆芬这里有卖,他们相互转告,三片五片地买。他们把绣品买回去,直接就缝在衣服上,方便又不失民族本色。

从昆明回来,王陆芬她们便忙碌起来,十六个绣娘连天连夜忙着赶订单。消息很快传开,许多想做绣娘的妇女纷纷来找王陆芬,要求参加合作社。

清晨六点多钟王陆芬就起来了,她把陈列室、传习馆、工作室打扫干净。砚山气候炎热,她把所有门窗打开,透透气。

最近,参加合作社的人越来越多,已经猛增到两千八百多人,没有经过培训的绣娘,绣出来的东西不行,所以,她必须对这些新加入的绣娘进行培训。

其实,王陆芬暂时还用不了那么多人,但她来者不拒。这些绣娘都是贫困家庭的妇女,大多都五十岁左右,上边要照顾老人,下边要照顾儿孙,还要做饭洗衣喂鸡喂鸭,都出不了远门,挣不了钱。不过针线活,她们多多少少都做过,学会了可以利用闲暇时候做,既能照顾家庭,也能挣点钱,增加家庭收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

传习馆内摆着二十副绣架,上面都有培训学员绣的半成品。王陆芬一个一个仔细地看了看,有的绣品已经比较成熟,针法、配色都比较合理,有的还比较生疏,针法凌乱,配色也不合理。王陆芬的培训每期一周,这一期马上就要结束。较差的学员,下期还得继续培训。

还有一些贫困家庭妇女想加入合作社,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到传习馆来接受培训,为了帮助她们摆脱贫困,王陆芬就安排最初加入合作社的那十六个老社员上门教她们。

白沙坡村一位彝族老人,六十多岁了,患有糖尿病,平时出不了门,但她家庭生活困难,非常需要钱。老人年轻时也做过刺绣,只

提醒您:因为《绣出春天 绣出未来》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绣出春天 绣出未来》在线阅读地址:绣出春天 绣出未来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