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

时间:2023-08-16 04:28:32

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4:28:32,全文字数:23798。

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

成为殿堂级的音乐。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坡芽歌书作为文化遗产,要传承和保护,向下的推广之路不得不走。相信文山定能集思广益,博?众长,将承载着壮族文化丰富内涵和民族情感的坡芽歌书,打造成为脍炙人口,人人都能即兴轻歌一曲的“刘三姐之歌”。除此之外,还可引申开发出各类文旅产品,让更多的人在欣赏之余,从中受益并受教。

石别村七仙女歌罢,大家各自活动。女人们围到七仙女身边,开始欣赏她们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绿色方纹头帕向上翘起两个尾巴,像不像天线宝宝头上的天线?衣服下摆翘起的角,是不是很有特点,很有味道?还有绣花的腰包、绣花的鞋子,尽显女人的妩媚。

说到壮族妇女服饰的绣花,不得不提到壮锦。壮族妇女的服装,袖口、衣领、胸襟、下摆、裤脚、裙腰、裙沿、头巾以及手帕、背包等无处不绣花加彩,这些装饰都是广义上的壮锦。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又称“僮锦”,是中国壮族的特色手工织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壮锦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早在汉代,壮族地区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壮族地区已有织锦技艺。唐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苎布、丝布,食单等九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唐人张籍称赞白苎布说:“皎皎白苎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意思是说人们穿着白苎布缝制的衣服,好像年轻十岁,变成翩翩美少年。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北宋元丰年间,四川设蜀锦院,收购云锦、蜀锦、宋锦、壮锦四种锦帛为上贡之品,可见壮锦之名贵。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当时左右“两江州峒”出产的“淡布”,“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绒布“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所谓“白质方纹”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其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其色调为单色,这是早期的壮锦,具备了“厚重”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以后受蜀锦工艺的影响,彩色壮锦应运而生。

壮锦以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通经断纬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底布完全覆盖。较厚实,适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为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的壮锦,适合直接当作被子使用,被称为“绒花被”。

“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嫁妆,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宋以后,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

关于美丽的壮锦,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住在大山脚下的一位壮族老妈妈,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老妈妈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织工,她织出了一幅壮锦,上面有房屋,有花园,有田地、果园、菜园和鱼塘,还有鸡鸭牛羊。一天,一阵大风,把壮锦卷向东方的天边,原来是那里的一群仙女,要照着老妈妈的壮锦样子学技艺。老妈妈先后派出大儿子和二儿子出发去寻找壮锦,但他们都畏惧路途艰辛,拿着钱到城里享福去了。后来,老妈妈的三儿子在大石马的帮助下,越过火山和大海,找到了壮锦。一个红衣仙女正照着老妈妈的壮锦样子在织锦,老三趁机拿走了自己家的壮锦,骑马回到老妈妈的身边。老三没想到的是,仙女实在太喜欢老妈妈的壮锦,偷偷在壮锦上绣下自己的肖像,并将自己的神力赋在壮锦之上。老妈妈和儿子展开壮锦的时候,壮锦在阳光下渐渐伸??,变成了美丽的家园。家中,还有一美丽的红衣女子正在织锦,于是老三就跟她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

古老的传说故事,影射着世世代代的壮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梦想终于照进现实。石别村子里的壮族群众有房有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靥,日子过得比传说中还要美好。

就在大家说说笑笑之间 ,主人家背回两篓蔬菜。一篓里满满当当装着青豆、青辣椒、茄子、玉米,新新鲜鲜的,仿佛还冒着清甜气,一看就是刚从地里摘回来的。一篓里只有一个老南瓜,瓜皮青白相间,圆滚滚的,我误以为是西瓜。后厨见有人削皮,才知是南瓜。曹老师悄悄告诉我,后厨还煮着老腊肉。我们都不知道,后厨还有柠檬鸡和油炸石葵河小鱼。光是已见到的菜,就让我们开始期待晚餐了。

太阳开始偏西,大家到外面去走走,总体感受一下石别村。

顺着村中小道往下走,下面是一片开阔地,可以很好地观赏建在山坡上的石别村。披着阳光的吊脚楼泛着金光,一栋栋一层层依山势排列上去,参差错落,高低有致。石葵河、清水江两河环绕村庄,在山脚下哗哗流过。山脚某处,还留着去年涨水的痕迹。田野在河道一边,狂饮甘泉,庄稼在跑步成长。建筑材料堆在便道路两边,似正在进行村中道路的改扩建。两株古树隔河相望,默默守护着村子里的大人和小孩、守护着五谷和六畜,守护着天空和净土,守护着它该守护的一切,它们是“布洛陀”的使者。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存在于上古时期,是壮族的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山里的头人”“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引申为“始祖公”。

壮族先民认为天地分成三界,天上叫作上界,地面上叫作中界,地面下叫作下界。上界由雷王管理,中界由布洛陀管理,下界由龙王管理。中界的布洛陀很聪明,他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人人都敬佩他,归服他,称他为“ 通天晓”,推举他为头人。他为壮民族做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一是定万物。天地间花鸟虫鱼、人畜鸟兽,无名无姓,也不知如何传宗接代,布洛陀就给大家安名定姓,制定动植物生长规矩,谁也不能违背。二是取火。 大榕树被雷劈起火,布洛陀取回火种,筑灶保火,从此人们学会用火取暖熟食。三是开挖红水河。曾经河水四处泛滥淹没大地,布洛陀制一条赶山鞭赶山堵水,又用神牛拉神犁,犁出红水河,将河水引向大海。四是造谷物。洪水淹没了谷种,案州这地方还有谷种,布洛陀派斑鸠、山鸡飞天去取,派老鼠游海去取,它们到案州吃光了谷种再也不返回。布洛陀亲自骑蛟龙去到案州,令斑鸠、山鸡和老鼠吐出谷种,他取回七八颗培育,颗颗像柚子般大,他就把谷种敲碎撒播各地。五是造牛。布洛陀用黄泥捏黄牛身,用黑泥捏水牛身,用枫木做牛脚,奶果做牛乳房,弯木做牛头,蕉叶杆做肠,风化石做肝,红泥做肉,葵叶做耳朵,千层树皮做牛角,苏木泡水做血。安装成牛,用嫩草喂食,泥牛成了活牛,帮人耙田犁地。六是教养家禽。布洛陀叫大家从水里捉来野鸭,从树上捉来野鸡,关起来养,鸡鸭生蛋,蛋

提醒您:因为《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在线阅读地址: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