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灾难和冲突中肢体损伤的处理

时间:2023-08-16 04:34:24

灾难和冲突中肢体损伤的处理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4:34:24,全文字数:14620。

灾难和冲突中肢体损伤的处理

可使用清洁饮用水[15]。骨关节应尽可能软组织覆盖,在长节段骨缺损的情况下,可考虑一期缩短,这也有助于骨的软组织覆盖。

3.2.3骨折稳定:灾难环境中开放性骨折禁止行内固定。在严峻的环境中,应始终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技术。

石膏和外支架固定均能为开放性骨折提供稳定,而外固定架技术更具优越性,操作简便、创伤小,便于创面护理,也可作为最终固定措施[19 ]。

简单的内植物如克氏针的早期使用也会增加细菌定植。克氏针不推荐用于开放性长骨骨折,但早期固定关节骨块是可取的,关节骨块丢失可能比克氏针感染的后果更严重。手部开放性骨折,早期可使用克氏针固定,防止因骨折不稳定和进一步血管损伤危及手指存活。

3.3肢体大血管损伤的处理

3.3.1肢体大血管损伤处理策略:急性血管损伤的处理需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在灾难和冲突中的,需要对进行暂时性手术和最终修复的时机进行判断,决定治疗方式。

对可修复肢体大血管损伤,医疗资源充足时争取直接吻合。但严峻环境下,多宜选择在伤后3~4h内行临时性血管分流术,12h内完成损伤血管修复;或临时性血管结扎,在伤后4h内应完成损伤血管修复。对严重生理紊乱和濒死伤员,动脉结扎也是确定性修复手术之一。

3.3.2临时性血管分流技术:血管分流技术是稳定危重伤员的一种手段。理想的救治方式是结合可用医疗资源,遵循分级救治策略,由应急救援手术团队行血管分流术,迅速后送至后方医院行确定性修复重建[20]。实施临时性血管分流术的步骤:(1)清创,控制损伤主干血管;(2)血栓切除,以分流管桥接断裂血管恢复远端血供。

3.4损伤后抗生素的应用 冲突和灾难环境中的伤口,各种指南均推荐早期抗菌药的应用,恰当应用破伤风类毒素和抗毒素针。ICRC等抗生素指南建议使用3d的广谱抗生素。《美军战伤感染预防指南》推荐的抗菌药是最窄谱的,以头孢唑林为主,可加甲硝唑静脉注射。

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近十年战争的经验表明,较长时间的留置分流管(12~24h)早期并发症罕见,不使用肝素的情况下维持通畅的时间长达24h。分流更近心端、更大的动脉时,4~6h的通畅率近90%;越靠远端、口径越小的血管进行分流(例膝下分流)越容易阻塞[21-22]。应综合考虑其他合并伤及最终修复的预期时间来决定是否肝素化。

4 闭合性骨折的处理

石膏、骨牵引和外固定应该是灾难和冲突中骨折治疗的首选。如有可能,所有闭合性骨折的初期处理都应以闭合方式进行,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尤其是感染的发生。

4.1非手术治疗 怀疑肢体骨折时应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维持复位并减轻疼痛。必须密切观察肢体颜色、温度、感觉和活动度,肿胀疼痛加重、石膏周围液体渗出可能是皮肤压疮、骨筋膜室综合征等的危险信号。

成人股骨骨折可临时使用皮肤牵引(不超过48~72h)作为短距离转运或石膏固定前的临时措施。皮肤牵引可作为治疗儿童股骨骨折的最终方法。尽管外固定架可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并利于软组织损伤的处理,但灾难环境中,骨牵引可能是成人股骨骨折的唯一可用的有效方法。

4.2内固定手术 闭合骨折内固定术会消耗有限的资源,并且在灾难和冲突中具有很高的感染风险,甚至可达50%~80%。术前必须评估设施设备安全性、并发症风险和可用资源,考虑伤员获益是否高于风险。仅在具有安全供水、满足无菌条件、专业手术团队、术后能进行持续的康复护理计划的医疗机构中进行。

5 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挤压综合征

5.1骨筋膜室综合征 早期诊断必须基于临床表现和对其可能发生的高度怀疑。不建议在灾难和冲突中进行间室测压,在严峻的环境中测量设备难以获得、测压价值难以评估[23]。

确诊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后应果断进行筋膜室减压术,但会产生巨大伤口难以护理,并使闭合性骨折变成开放性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也可能会缓慢或延迟出现。因此处理策略与平时不同,筋膜切开术不应是对可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开关”反应。决定治疗方法时必须考虑医疗资源、伤后时间、具体临床表现等因素[8,24]。建议伤后0~8h内具有筋膜室综合征临床症状的紧急筋膜切开;8~24h后筋膜切开术是否有益仍存在争议,决策前应考虑肢体生存迹象(如被动牵拉痛、感觉尚存、毛细血管充盈)以及进展情况;>24h的治疗是推荐谨慎观察。

5.2挤压综合征 地震后较多伤员被解救前肢体已经卡压较长时间,解救后发生严重的挤压综合征,需要重症监护和肾脏替代疗法。在这些情况下,截肢和更高级别救援队伍的救治可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选择。对一般挤压伤,常规在近心端上止血带和加压绷带是不恰当的,但如已发生肢体循环差,有肌肉坏死时应上止血带预防因出血或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25-26]。

6 肢体毁损

在灾难救援时,伤员多,救治条件有限,截肢指征因太宽而广受批评(如2010年海地地震)。截肢的确切指征是:无法血管重建的缺血坏死肢体,无法控制的感染,无重建可能的毁损伤。即使在灾难环境中,上述适应证以外的截肢通常可以延迟进行。除非危及患者生命,截肢应作为最后的手段。

截肢将导致终身残疾,但挤压综合征、严重感染危及生命时再行截肢,则难以避免死亡,因此截肢的决定既要慎重又要果断。及时准确判断肢体的损伤程度,既要考虑医疗资源占用,也要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伦理层面,综合决策。截肢时去除所有失活的组织,不宜拘泥于残端皮瓣形状,留下尽可能多的皮肤便于后期关闭残端。尽可能保持残肢长度,残端伤口禁止初期闭合[27-28]。

7 结语

尽管很难获得确凿的数据,但灾难和冲突救援中,有大量患者接受了不合适的外科手术,最糟糕的是确实存在不必要截肢的情况。肢体损伤的处理,应遵循损害控制复苏策略,按检伤分类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针对不同的伤因、伤情展开救治。尤其是肢体开放伤、大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截肢等的救治方式,也与平时存在明显不同,需要综合考虑社会人文、医疗资源、整体救治和个体手术,以挽救更多生命,保留更多肢体功能。

《灾难和冲突中肢体损伤的处理》在线阅读地址:灾难和冲突中肢体损伤的处理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