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抄底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抄底

洗劫财富的美国

书籍名:《大抄底》    作者:吴比
推荐阅读:大抄底txt下载 大抄底笔趣阁 大抄底顶点 大抄底快眼 大抄底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抄底》洗劫财富的美国,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是源于中国草根文化的最草根的语言,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异曲同工,即倘若没有高风险的付出,就不会得到高回报。无论美国是有意还是无意,美国也未能避免1873年经济崩溃的侵袭,但美国也凭借经济危机大量洗劫欧洲的财富。在整个洗劫过程中,美国始终以受害者的角色出现,以至于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美国是个纯粹的受害者。星条旗流泪了,到底是受害者的眼泪还是鳄鱼的眼泪,可能是前者,可能是后者,更有可能是两者的混合。

戈登在《伟大的博弈》中指出,“大洋彼岸的欧洲人在美国股市崩溃中往往会将他们持有的美国证券低价炮手给美国人,美国人因此得以变相地洗劫了此时还远比他们富足的欧洲人的财富。同时,股市的周期性崩溃也将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下来的泡沫挤出了经济循环,使得经受了考验经济个体变得更加健康,增加了免疫力。”

在对1873年经济崩溃的描述中,用在美国身上表示沉痛、同情的字眼更多,如“金融诈骗增多,投机倒把、谋取暴力行为猖獗,20%劳动者失业,全国各地频发游行示威,罢工浪潮不断”等,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美国也是这次经济危机的重灾区。

飞得越高,猝然坠落时,摔得就越惨。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与之前美国无节制的繁荣假象息息相关。美国工业尤其是铁路建设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将美国的工业与资本泡泡越吹越大。

资本最善于择“利”而居,往往从高处流至低处,以寻找更好的制衡点追逐利润。美国繁荣的铁路建设让外国的资本“心痒痒兮”,他们一拥而入,争先恐后分享美国繁荣的成果,最少也要抢一杯羹,这又把美国的铁路建设推上更为疯狂的地步。从古尔德、菲斯克到范德比尔特、德鲁,有无数人卷入美国最大的铁路和公司的伊利股票中。到1868年,整个华尔街都疯了,正如福勒所写:

整个市场只剩下了一个词—伊利,人们听到公开交易所(OpenBoard)的副主席乔治.亨里克斯以尖利的嗓音连续地报出国债、州政府债券、太平洋邮递、纽约中央铁路,然后突然停顿了一下,当他再次以更尖利的嗓音喊出伊利这个词的时候,一层阴影掠过他的脸庞,整个大厅颤抖了一下,接下来的十多分钟,大厅几乎变成了疯人院,持续了十多分钟。每个收报员和经纪人都立刻站了起来,尖叫着,挥舞着手臂。范德比尔特的每一个经纪人都成为一群人的中心,像一根指针一样,从左边转到右边,又从右边转到左边,挥舞着手臂,买入所有卖给他们的伊利股票。当主持人的锤子落下,他嘶哑的嗓子像雷鸣般地喊:‘完毕!先生们,如果谁再出价,我就要罚他款了!"伊利股价定在了80美元。此时其他的股票还没有开盘,人群涌向大街,大街上只听到‘伊利,伊利"。范德比尔特的经纪人已经下了买单,只要有伊利股票就全部买下。在这样强大的购买力下,伊利股价到中午12点的时候上升到了83美元。

仅从1865年到1873年,铁路总长度翻了一番,投资就高达20亿美元,而在英国筹集的资金就占到二分之一。大量的投资者被吸引到华尔街,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有人称他们一直排到了地平线的尽头。

大量资本流入也是双刃剑。少量的资本疯狂至多会毁掉一个或几个企业,当世界上所有的资本都聚集在一起并集体失去理性时,就会让整个世界创造的财富瞬间蒸发。

世界经济出现急刹车,美国经济也会出现报复性萧条,并由此爆发经济危机:先前成为美国经济增长强劲马车的铁路建设连续四年下降,铁路股票也纷纷下挫,许多投资者心痛得捶胸顿足。

不过,从美国愁眉苦脸背后,隐隐透着几丝幸灾乐祸。美国经济繁荣,除了凝聚着美国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是欧洲大量投资者大剂量注入资本营养水的结果,大量的债券和股票都进入欧洲投资者的钱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获得欧洲投资者的雪中送炭是以透支美国的未来为代价的。

不幸的是,危机爆发了,之前备受投资者吹捧的证券、股票成为鸡肋。从杰.库克公司在破产之前,曾向欧洲兜售北太平洋铁路的债券但无人捧场,可见一斑。在经济危机中,铁路股票价格下降了60%,欧洲人手中的美国证券资产总值下降了6亿美元,仅铁路证券就减少了2.51亿美元。欧洲投资者失望了,他们通过债券获得利息和其他收益的美梦破灭了。他们不仅对危机中的美国缺乏信心,更对美国的未来缺少希望,他们开始割肉,大肆低价抛售美国债券与股票。此时,接招的是美国,他们用低价把债券从欧洲人手中买回来。当美国经济复苏后,得意洋洋地向欧洲人彰显他们旺盛的生命力时,欧洲的资本按捺不住高价收购他们曾经低价卖出的证券。如此反复,美国屡屡得手,以危机为“幌子”,把其他国家的投资者玩得团团转,而其他投资者也甘心为美国作嫁衣裳。被美国屡屡得手,资本为什么不长记性?试想,世界的经济危机哪一次不是资本疯狂的结果。

历史的数据往往让人大跌眼镜,19世纪70年代竟是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十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高达6.7%,人均增长率为3.9%。虽然经历了1873年的零增长和1874年的衰退,美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昂扬的增长势头。这与欧洲投资者呕心沥血投资美国铁路建设不无关系,美国日益完善的交通大动脉为经济走向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铁路运输业异军突起。汤姆斯科特的宾夕法尼亚铁路也曾因为经济危机出现资金短缺,但汤姆斯科特一方面大幅削减成本,另一方面运输量增加,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净收益反而增加了。

而且,经济危机削弱了欧洲各国的生产能力,市场出现空白,美国制造业与农业也得到飞速发展:从1870年到1880年,人口只增长了26%,燃料消耗翻番,金属消耗增加了2倍,石油产量增加了4倍,制造业的产出的实际价值也增加了三分之二;钢铁产量一路飘红,到80年代初期,已经可以与英国平分秋色了。难怪美国著名的焦炭商亨利弗里克认为70年代是个相当可怕的年代,他的焦炭产量在五年内增加了2倍;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出口量也分别增加两倍到三倍不等。

1873年,当人们从美国衰退的废墟上走过,看到的是经济萧条的前景。而今天,当人们站在美国经济的神坛上走过,看到的是1873年经济恐慌所带来的无限释放的能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路边野餐 阿诺德·汤因比传 12天理财精进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 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 美丽心灵:纳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