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20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20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论语·子罕》上讲: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河洛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存在于黄河中游洛河流域,以伊洛盆地(亦称洛阳盆地、洛阳平原)为中心的区域性古代文化。
    河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从1.0渭河阶段进入到2.0黄河阶段;它逐渐覆盖整个黄河流域,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到3.0阶段;之后南北纵横,东西跨界,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汇聚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到4.0阶段,乃至更高阶段。在中华文明的扩张中,河南是重要的孵化器。
    人们通常说讲浙江出人才,如果说浙江出风流才子,那么河南出的就是王侯将相。在中国历史上,河南的宰相数目是全国之最。所谓宰相,宰执天下,权柄极重。河南历来是名相的摇篮。商初的奴隶宰相伊尹、开周名相姜子牙、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奇货可居的一代权相吕不韦、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奠基之相李斯、精于谋事又精于谋身的汉相陈平、汉室中兴第一相邓禹、挽狂澜于既倒的东晋宰相谢安、开唐功相长孙无忌、“救时宰相”姚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河南宰相真是数不胜数。
    河南名人多,名都也多。“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四个。此外,河南的濮阳、汤阴、淇县、沁阳、新郑、禹州、许昌、商丘、南阳、邓州等十个城市在历史上都曾做过都城。中原大地汇聚了最密集的古都群。
    作为中华帝国长达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心,河南这片大地,有太多的陈迹可供凭吊,有太多的故事可供遐想。就连那里的民风民俗,也会有一种古老而悠长的韵味。
    2019年我又去了一趟河南,到了新乡下辖的两个县——延津和原阳。原阳号称“宰相之乡”。在原阳时,我特地去了古博浪沙遗址,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故事在史书上只是简短记载,却能够传唱千年。秦始皇东巡,同是见到皇皇天家仪仗,三个年轻人各自的反应却大不相同。楚国的流亡贵族青年项羽,发出了霸气的宣言:
    彼可取而代也。
    混混出生的刘邦,则充满了对锦衣玉食的羡慕:
    大丈夫当如此也。
    河南人张良则实施了极其危险的致命刺杀,伙同力士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虽然最后铁锥误中副车,但张良一击惊天的气魄还是刻在了史书上。
    在原阳古博浪沙遗址徜徉,我不由想起了周恩来。周恩来给人感觉多为鞠躬尽瘁、温文尔雅的形象,其实他还有另一重身份:中共特科的创立者、隐蔽战线的直接领导人。他身手矫健、擅长易容、精通密码学。此外,他也精通诗赋。他平生写诗的确很少,但他的几首诗都堪称佳作。例如: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短短两句让我印象深刻。眼光、气魄、格局已经全部显现,一幅中原乱世图也在这十个字里徐徐展开。
    在古代中华文明的巍峨大厦里,所有地域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重要性却各不相同。很多省份只是家具、盆景或者装饰,美则美矣,却不关键。只有陕、晋、鲁、豫少数几个省才是四梁八柱,其中又以河南这根顶梁柱最为关键。
    什么叫顶梁柱?简单来说,顶梁柱一断,房子就塌了。自古以来,很多省份受灾,往往是癣疥之疾,一旦灾难蔓延到河南,立刻就成了心腹之患。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观里,只要河南不乱,江山大局还稳得住;一旦河南陷落,席卷天下的祸乱就为时不远了。东汉、西晋和北宋这些定都河南的王朝,伴随着王朝没落的,是中华民族无尽的屈辱和混乱。历史上很著名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靖康之耻”都发生在豫州这片大地上。尽管时而涌现冉闵、岳飞这样的英雄人物,但不过是血雨腥风中的一道道孤单身影。
    天下治乱兴衰的根基,还在中原。
    
    治乱中原
    河南除了在文化上居于“天下之中”,更是地理位置上的中原,因此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成王败寇的主舞台。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的这句诗,一语道出了河南洛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洛阳)之事。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这个“中国”便指洛阳。
    自夏朝肇始,至清王朝结束,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洛阳。武则天尤为喜爱洛阳,把这个“东都”更名为“神都”,着力营建。由此,冠盖如云、气象万千的洛阳,正式步入巅峰。
    在周、秦、汉、唐的一千五百多年间,整个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黄河流域,天下格局也便以关东、关陇两大片区为重心。其中,长安(今西安)、洛阳是我国古代中前期绝对的统治重心。
    西安、洛阳这两个城市我都很熟悉,也深度参与过城市发展的策划。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深刻地理解了武则天为什么要做强做大洛阳。
    同为帝都,洛阳与长安在文化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长安就成了儒家思想的中心。长安城内无论士庶,皆以孔孟为尊;而洛阳却恰恰相反。自汉明帝建白马寺以来,洛阳便逐渐演变为佛教重地。北魏时期,拓跋氏皇族迁都洛阳,并且极力尊奉佛教,数十万佛像的龙门石窟便于此时建成。
    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曾削发为尼,遁入空门。这段非比寻常的经历,使武则天对佛教充满好感,而洛阳的佛寺数量要远远多于长安,钟情佛教的武则天自然偏爱洛阳。
    除了个人偏好外,作为政治家,武则天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虽然长安是唐朝名义上的治所,但实际上关中的土地承载力已经严重不足。虽然有轮耕、休耕制度,但长安城毕竟太大了。据现当代学者估算,当时长安城的人口达到八十万至一百万。如此高的人口数量,给粮食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关中根本无力供养。为了满足长安城的粮食供给,朝廷不得不从产粮较多的洛阳调粮。即便如此,仍然常有粮食短缺,以致饥荒横行。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武则天和其前几个唐朝皇帝曾经亲自垂范,带着长安的大批臣民前往洛阳。唐朝开国百余年,皇帝待在洛阳的时间长达五十多年,以至于皇帝都戏称自己为“逐粮天子”。
    政权东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安缺水。虽然历史上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但其流量并不大,而且多年战乱一次次摧毁了“八水绕长安”的体系。每当统治者夺回长安,他们发现了比城郭破坏更严重百倍的是,长安最基本的水利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缺粮尚可通过漕运纾解,缺水真就问题大了。
    相比较之下,河洛文化滋润出来的洛阳,水资源非常丰富。伊、洛、涧、瀍、黄,五水绕洛阳。古人说洛阳“万家流水一城花”,水月风花,优雅浪漫。此外,广义上的洛-郑-开一带,山川翕集,形胜万千,是绝佳的风水宝地,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
    时至今日,河南依旧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大粮仓、大餐桌、大厨房。农耕文明的发达,加上历史悠久、王气荟萃,使得河南的美食还是相当有水准的,毕竟调和五味的厨师“祖师爷”伊尹就是河南人。关于河南的美食,除了前面所述的烩面与胡辣汤外,洛阳水席、开封小吃也让我印象深刻。
    我在洛阳吃过二十四道菜的水席正宴,全跟水有关系,而且几乎每道菜品都飘着胡椒味,炖的、蒸的、煮的、勾芡的,还有牡丹燕菜,汤汤水水,非常讲究。
    洛阳重场面,开封重风情。开封小吃堪称一绝,品类繁多,色香味俱全。尤其是晚上夜市,风雨无阻,夜夜笙歌,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现在的浙江小笼包,其实都是北宋末年开封人南迁时的文化记忆。
    然而,自北宋灭亡后,河南持续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双中心的迁移。
    作为塞外民族政权的金、元,其本质是跨越中原-草原的二元制帝国。在它们的统治下,作为传统中原的河南,政治地位逐渐衰落;沟通塞内塞外的北京逐渐开始崛起,经济重心慢慢向东转移到京杭大运河沿线。再加上黄河于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南宋光宗绍熙五年)向南决口,夺淮河入海,河南原有的漕运系统被彻底摧毁,富饶的豫东平原成为“黄泛区”,从此京杭大运河干脆不走河南,改走山东的济宁、临清。这使得河南的地位一落千丈,加速了自北宋灭亡后开始的衰落之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