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21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21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河南的兴与衰,都离不开王权。我国帝王的权势之大在世界上实属罕见,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农民战争也同样屡见不鲜。帝制绵延两千余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念也延续了两千余年。可以说,敬君是表面,畏权是实质。于是,为君者自然擅权,为臣者自然逢迎,而胸怀问鼎之志的野心家们,时刻准备着逐鹿天下。改朝换代之时,群雄逐鹿不免杀得尸山血海。然而,英雄的对手戏在台上,台下百姓面临的只有连年兵燹和疮痍。
    我国改朝换代带来的巨大破坏性、灭绝性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据史载,西汉末年中国人口将近六千万,王莽之乱十几年间就使人口死亡三分之二,致使到东汉光武帝建国前人口只剩下两千一百万。百年生息后,汉桓帝时人口又恢复到五千六百多万。但是,更严重的黄巾之乱、军阀战争——三国交兵——随之到来,就像曹操诗中讲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很多地方变成了无人区。重归一统于西晋时,原本的魏、蜀、吴三国人口加起来只有七百六十万。
    这样大规模的人口灭绝,日后同样屡见不鲜,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隋末大乱、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每次大乱,人口死亡率都在70%以上。作为主战场的河南,一次次被严重摧毁。
    近代以来,河南受创更是极为严重。虽然北洋军阀的祖师爷袁世凯是河南人,但河南却是中国中东部地区唯一没有军阀作为根据地的地方;正因为没有长期稳定的统治者,使得河南成为了各路军阀跑马逐鹿的战场。
    从历史上看,中原大地不仅战争最多,自然灾害也最频繁。“赤地千里”“饿殍遍地”说的就是中原的旱涝灾害。
    这不得不提黄河。黄河在哺育和滋养中华文明的同时,也成了一条害河。对于河南人而言,黄河既是母亲河,也是头顶的一盆水。
    可以说黄河造就了河南。大约十五万年前,在河南三门峡群山之西,曾经存在一个超大型的古湖,不断吸纳上游来水。愈来愈大的古湖最终切开山体,湖水奔涌而出,喷薄而下,直至大海。由此,现代意义上的黄河才开始形成。
    冲出三门峡的黄河,在西北太行山、西部秦岭余脉、南部大别山共同组成的怀抱中肆意奔流,时而北夺海河、时而南侵淮河,每年携带的泥沙多达数亿吨到十多亿吨。数万年后,一个大型的冲积平原诞生了,这就是如今包含京、津、冀、鲁、豫、皖、苏七省市的华北平原,其中河南部分更是膏腴之地。站在河南这块土地上,你才能切实感受到黄河对于塑造中国的伟大意义。
    如今,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都在探讨一个问题:人类四大古老文明中的另外三个都已经夭折,为什么唯独中华文明能够浴火重生、绵延至今?
    关于这个问题,解释有很多,我在前文《发现山西》中也讲到了游牧民族的重要性,但从地缘角度而言,我认为黄仁宇先生的说法很有见地。中国作为典型的农耕民族,水(主要指的就是黄河)的利用至关重要。然而,黄河经常淤塞河床、决堤泛滥。中央集权必须要有威望能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实现有效的全流域管控。所以,当分裂时间过长,中央集权衰微时,环境上就会产生极大的压力,呼唤大一统的再度出现。
    我在河南大地上徜徉时,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就像曾经的美苏之间的恐怖核平衡一样,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也围绕着黄河形成了最早的恐怖平衡。水一旦被卡住,谁都活不了,而以邻为壑的事情又时有发生。《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年》记载: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传曰:
    齐公曰:“无障谷,无贮粟……”
    公元前657年(鲁僖公三年,周惠王二十年),周王力不能及,齐桓公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兴修水利涉及每个人的利益,小道理服从大道理,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因此,尽管大家有很多矛盾与争执,但分裂还是要让位于统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也就逐渐从应急和需要,变成了传统和惯性,一直延续了两三千年。这也算是更大尺度上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阐释吧。
    出三门峡后,没有了峡谷的束缚,黄河开始慢慢沉积下携带的泥沙,河床逐渐抬高,在开封彻底变成了地上悬河。开封得以繁华,正因为滚滚东向之水的便利。然而,开封因黄河而兴,也因黄河而衰。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这个顺口溜说的正是被黄河淹没的一座座的历史上的开封城。在大规模战争冲突中,黄河多次被决开,开封古城也一次次被裹挟而来的泥沙吞没。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已经沦为寂寞中小城市的开封,早在千年前“汴京富丽天下无”是什么样的情形了。
    泥沙俱下,再加上支流众多,黄河的水文情况十分复杂;而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黄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因此,黄河在历史上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黄河在下游左右横扫,制造出了中国人曾经唯恐避之不及的“黄泛区”,令人闻之色变。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黄河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下游决口次数可达1590次,比较大的改道有26次。
    “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黄河泛滥是中国北方自宋、元以后的一场噩梦。不断泛滥改道的黄河让定都于北方的历代王朝焦头烂额,成为了皇帝们的一块心病。清初,康熙把三藩、河务、漕运作为治国的三件大事,黄河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记录河南的灾难,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最为典型。这部电影改编自河南作家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我们最近为刘震云的老家延津做战略策划,延津人常把刘震云挂在嘴边,津津乐道。可以说,刘震云是当代批判国民性较为犀利的作家之一,文风平实幽默,很见功力,对人情世故有着超人的洞察。《温故一九四二》同样如此,教科书上的金科玉律和来自个体微不足道的苦难“记忆”之间对照,形成强烈的反差。
    导演冯小刚有着京油子特有的圆滑世故,多年来也拍了很多应景的电影,但唯独这部沉重、不讨好、不讨巧、花了心血的《一九四二》让我印象深刻、心怀敬意。
    1942年,正是战火燎原之际,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池的征伐劫掠上,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
    如同河南史上的众多灾难一样,这场旱灾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失;但也如同那些埋葬于历史深处的灾难一样,这场旱灾也伴随老一辈人的逐渐离开,成为遥远而无关痛痒的故事。而《一九四二》这部电影,重新把我们拉回历史的尘埃中,去反思人性的真相——如何面对生死、面对灾难,也用艺术的手段重现了苦难深重的河南。
    河南这块土地上有繁华,有辉煌,也有整个中华民族最深重的苦难。
    我并不是一个戏剧爱好者,但我去河南时总要去听一下豫剧。河南人对豫剧的痴迷,也许只有关中人对秦腔的酷爱才能与之媲美。“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那是一种怎样恢宏的气势和场面!豫剧则截然不同。秦腔是吼出来的,但这种吼里面没有悲,只有壮;而豫剧从旋律、唱腔到妆容,都凄惨悲凉。《铡美案》《三上轿》《泪洒相思地》《秦雪梅吊孝》这些豫剧名段,大多声泪齐下,偏偏很受民间欢迎。我想,这种热爱,可能是因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磨难与沧桑才是河南人生命的底色!
    
    河南人,中不中?
    行文至此,我不由产生一个疑惑:战争频仍、灾害不断的河南,为什么历来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呢?
    我想,这和中原本身的特性有关。一方面,中原是刀光剑影的战场,是洪水滔天的灾区;但在没有战争、灾害的年代里,中原气候温暖、雨量适中、沃野千里,是农耕文明时期的宝地。伴随着灾难与盛世的轮转,人口的聚集和流散也在河南周期性地发生着。在这种聚散离合的周期里,隐藏着解读河南人性格的密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