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29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29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什么是基因?基因是一种软实力,是时间冲刷后的底蕴。从文明肇始地,到历史转折地、商业策源地、文化璀璨地,再到近现代的革命基地、现当代改革源地与创新高地,安徽的优秀基因可谓集古今之大成。
    什么是契机?如果说基因是人算,契机就是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契机也分大小:哈尔滨、石家庄、郑州、蚌埠、株洲等,一条条铁路拖来城市的崛起,靠的是区域级契机;深圳特区的高速腾飞,靠的是国家级契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伟大复兴,靠的是世界级契机。
    今天的安徽,正面临着百年一遇的重要契机。在中国崛起、中部崛起的双重背景下,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飞速发展的双重浪潮下,在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双重统筹下,安徽正在成为长三角、中部战略双覆盖的通衢要地,工业化和城市化前期的劣势反而是后期轻装上阵的优势……抓住这百年一遇的重要契机,安徽很有可能从配角变主角。
    什么是生态?生态是热带雨林,其中乔木灌木各安其位,老虎狐狸物竞天择。生态是一个闭环,是高度的认同感,是区域竞合间蕴藏着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中深圳一骑绝尘,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极其重要:深圳打造了自己的生态,形成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共识。如何打造生态,达成最大公约数?这是安徽急需补上的一课。
    行文至此,或许可以回答文初那个问题了,安徽如何走出寂寞和“无所谓中国”的境遇?答案很简单:发扬基因,把握契机,构建生态。
    这是一篇大文章。做好这篇文章的安徽,令人期待。
    
    上帝为什么钟爱浙江?
    在中国三十四个省区市中,很难找到第二个地区能像浙江一样有如此多的正面评价,仿佛上帝都对其钟爱有加一般。多年来我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对浙江下了很大功夫来研究。解读浙江的密码,就隐藏在这种“钟爱”之中。
    
    浙江从何处来?
    一个地方有人才不奇怪,千百年来哪个地方没有几个青史留名的人杰?奇怪的是一个地方能大规模、长时间、高质量、一茬茬地往外涌现人才。
    千年以降,浙江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人文渊薮。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写的都是吴越风情、魏晋风流和唐宋风华。
    从宋元到明清,浙江绵延千年的文脉结出了丰厚的果实:浙江籍状元就有六十人之多,占中国总状元数的十分之一强;明清两代,仅浙江籍进士就有六千五百多位。
    我曾经给宁波慈城做过策划。翻开慈城县志,这里的人才多到难以置信:自唐至清,慈城出过进士五百一十九人,其中状元三人、榜眼一人、探花三人;官至尚书和在全国各地为官的多达千余人。
    “士比鲫鱼多”,袁宏道这一看似玩笑的类比,正是浙江遍地读书种子的真实写照。
    浙江不仅出读书人,更出大师。古有沈约、周邦彦、陆游、赵孟頫、王阳明、王国维……今有鲁迅、徐志摩、郁达夫、茅盾、金庸……浙江籍的文化大师可谓灿若星河,数都数不过来。可以说,浙江让整个中国都变得精致了不少。
    在乱世烽烟之际,浙江又多人杰。清末民初,中华民族恰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浙江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偏偏能得风气之先,思想激荡、人杰辈出,从立宪名流到革命志士,再到博古通今的大师,其中诸多人物无不身名彰显、青史留名,即便百年之后仍鲜有人能望其项背。从蔡元培、章太炎、鲁迅等学界巨擘,到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先驱,以及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江浙军政商群体强势崛起,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
    如今一夜之间,市场经济的浪潮撞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金钱至上、唯此为大的时代到来了。浙江又摇身一变,成了商品经济的海洋,涌现出成千上万的老板群体,绘就一副“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观景象。
    在改革开放初期,同样是谋生,我那些云贵川的老乡们大多是外出打工,干体力活,挣辛苦钱;而浙江人只要有点条件,总想自己做老板,“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身家百把万、上千万的浙江籍小老板遍布全球各地。这种现象曾让我很是难过了一阵子:凭什么浙江人出去就可以当老板,而我们只能当打工仔?
    同样是发达省份,浙江与江苏比,一个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一个是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为平原。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浙江124亿元的年度生产总值,只有江苏249亿元的一半。今天的浙江,GDP总量虽然依旧比不过江苏,但是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浙江以4.2万元的数据位居全国第一,可谓是富得扎扎实实。
    千百年来,浙江人似乎总能找准浪潮之巅,并且整齐划一地立在潮头。在与时俱进这方面,浙江人是全中国的典范,他们也理所当然成为时代的宠儿。
    不仅浙江人,浙江本身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说到浙江,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很多美好的词语:富裕、人才济济、鱼米之乡、风景优美……最典型的就是历代词人笔下的浙江,例如宋代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据说金主阅此词,爱慕杭州胜景,遂起投鞭渡江之思。
    不过,实事求是说,这些诗词对浙江的描写太理想化了,其实未必如此。1982年我第一次去浙江时,曾顺路去看望一位在西北工作多年的老领导。他好不容易通过中央协调告老还乡,回到浙江养老。我去看望他的时候,没想到他和我抱怨道:“浙江什么人间天堂,简直是人间地狱。气候哪有我们兰州好!兰州夏天凉爽,冬天还有暖气;杭州夏天热死人,四十多度,冬天冷死人。”那时候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西湖的冷风一吹过来,手上开的全是口子,当地人叫“开冰口”。
    我后来多次去浙江,也领略了浙江的四季:“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名篇佳句中的浙江,总是金秋或早春,却没有人说夏天的闷热、冬天的冻雨。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浙江自然条件上的缺点,而对它的美极尽讴歌。
    这很有意思,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一样,往大里讲历代都有各种“理想国”和“乌托邦”,从小处说各国也都有“桃花源”和“香格里拉”的传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天堂,大家看到的都是它美的一面,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大家不关注断臂,只追逐维纳斯。在世界各地的比较中,总会有获胜者,成为所有人心中的“天堂”,比如法国人的普罗旺斯、英国人的大湖地区等。同样,中国人的“天堂”就是浙江,浙江的好名声不是浙江人自卖自夸,而是全中国人民夸出来的,因为这是他们心目中的“天堂”,不容玷污。
    浙江为什么能够成为全国人民的宠儿?这个问题可不简单。
    
    三个浙江、五个浙江
    对外而言,全世界有三个浙江;对内而言,浙江又可以分成五个浙江。
    所谓“三个浙江”,指的是本土浙江、中国浙江和海外浙江。它们都表现出了非常澎湃的经济动力,并且形成了复杂而深广的人际网络、销售网络,这种网络就像人体的细胞或毛细血管一样,遍布于市场的末梢。这个依靠血缘、宗族、同乡等传统关系凝结而成的网络,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也把囿于一省的浙江经济变成了遍布世界的浙江人经济。
    在中国甚至海外,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浙江人,只要有浙江人的地方,就会形成类似军队的完整建制:有实力的大老板是投资者,在当地建立一个浙江商城或温州商城;实力较弱的老板是摊主或堂主;没有本钱的就是伙计,看铺子、守摊位。总之,每个人都各得其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