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44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44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湖北话中有句俗语叫“不服诌”,就是不服气。
    按照一些学者的考证,“不服诌”应写作“不服周”,说的就是周和楚的恩怨。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楚和中原的连接纽带很微弱。楚人在周和商争霸时选择了武装中立,只是在周天子定鼎天下之后才进京朝觐,接受了封号。这就让周天子对这个迟到的蛮夷国家心怀芥蒂,无论是在封号级别(楚王实际上只是子爵级)上,还是在领土范围上,都对其极尽限制之能事。
    对于楚,周始终怀恨在心;而对于周,楚国也始终若即若离,后来干脆自封楚王,和周朝彻底翻脸。楚王不服周的典例,当属“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史记·楚世家》载:
    (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楚庄王这个问题问得相当不怀好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鼎之轻重,可以问乎?可楚庄王偏偏就问了。不仅楚庄王“问鼎”,后来楚灵王、楚顷襄王都一再“问鼎”,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也是这么来的。
    楚国的强大让秦国都心怀忌惮,并将其视为称霸天下的主要对手。应该说在战国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论地盘、人口、综合国力,秦、楚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双雄。秦国虽强,但也奈何不了楚,两国长期对峙;周边的小国白天投靠秦国,晚上站队楚国,正所谓“朝秦暮楚”。
    虽然楚国最终还是灭亡于秦之手,而且败得很憋屈,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诅咒也广为流传。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陈胜建立“张楚”政权,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是沛郡丰邑(在秦灭六国前属于楚地,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正是这三个和楚相关的人,最终推翻了秦王朝。
    历史上楚国的国土远不止于湖北。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的广阔范围,都曾属于楚国。因此湖北、湖南都源于楚文化,只不过是湖北称“荆楚”、湖南称“湘楚”罢了。相比之下,湖北更多传承了楚文化的精髓,毕竟楚国的国都郢都就在今湖北荆州。湖南人津津乐道的三闾大夫屈原,其实也是湖北人,只是遭到排挤后才被贬谪到湖南,从中也能看出湖北地区在楚国的中心地位。
    在历史的大多数时间中,荆、湘本是一家人。从地形上来看,今天的湖北与湖南连为一体。湖北省东、北、西三面分别为大别山、伏牛山、武当山、巫山,中南部为平原;与之相对,湖南省则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敞开为平原,二省连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地缘结构。
    汉代时,今湖南、湖北,还有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统称为“荆州”。到了隋唐时期又改称“鄂州”,今天湖北的简称“鄂”就是来源于此。到了宋太宗末年,天下分为十五路,这里又改名为“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这个名字首次出现。
    元世祖至元中期设置“湖广行省”,因其辖境兼及宋代时的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而得名,治武昌路(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长江以北的小部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湖南全省,广西全区,广东茂名以西地区,贵州除北盘江流域以外的地区。
    明代初期,湖广行省北界扩展至今湖北省界,西部划归贵州省,划出原广南西路地区另置广西省,但省名仍然相沿不改,辖境约为当今湖北、湖南二省。直到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将湖广行省以洞庭湖为界一分为二,形成了今天的湖南、湖北,通常仍然称呼总理此二省的总督为湖广总督。
    雍正元年(1723年),两湖分闱,科举录取分开。对于湖南来说,这是其近代崛起的重大契机。但对湖北而言,两湖分治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哪方面来看,湖南的自立都不足以让湖北伤筋动骨,毕竟湖北可是个好地方。
    
    湖北是个好地方
    从区位角度来看,湖北是个好地方。
    如果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版图按照南北来划分,北方文化包括中州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泛东北文化、蒙古文化、西域文化等,南方文化则包括江淮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赣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岭南文化等;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差异巨大,所形成的文化也是气质不同、风格各异。
    湖北虽然属于荆楚文化,但其实是各种文化风云际会的交锋点。湖北的区位特点,一言以蔽之,“不南不北,不是东西”。如果把中国拟人化,湖北就是中国的丹田。一方面,它是由长江连接贯通的荆楚、吴越、巴蜀三大文化的中间地段;另一方面,它也是南北文化交汇的核心枢纽。
    且不说“龟蛇锁大江”的武汉,也不说“千万年,屏吾国”的襄阳,举一个县——黄梅县——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什么是枢纽。
    今天的黄梅默默无闻,仅仅是黄冈市的下辖县。但在历史上,黄梅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都曾长期活跃在黄梅地区,形成名扬天下的“东山法门”,从此中国禅宗得以正式成立,因此黄梅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发祥地,甚至有“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
    除了禅宗,黄梅戏同样源自黄梅,后来传到安徽发扬光大。为什么黄梅这个不起眼的县城,能够在中国文化地图上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呢?
    当年智纲智库曾给江西省南昌做战略策划,我和市领导交流时,他曾讲到一个观点,叫作“东南锁钥”。中国历代王朝更迭,南渡北归之时,中原文明往南逃有条通道,从河南第一站到达湖北,之后再顺江而下,黄梅和对岸的江西九江就是这个重要的过江渡口,自然也成了军事重地。三国时期周瑜作为东吴最重要的将领,就是领军驻守在鄱阳湖口的柴桑(今九江)以防御刘表、曹操。
    南印度人达摩(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当年远涉重洋到达广州,从广州出发前往南京见梁武帝时,也同样经过了黄梅-九江这条通道。所以黄梅既是移民迁徙的通道,也是风云交织的战场,更是一个文化交融、汇聚和杂居的大熔炉。
    我曾经因工作几次到访黄梅,当时特地邀请了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先生一叙旧情,探讨关于湖北这段南渡北归的历史。熊先生之前也和我打过不少交道,这位老兄真是才思敏捷、文采飞扬,七八两酒下肚即兴题诗相赠,挥笔就来,我现在家里还挂着他当年即兴赠我的诗。不只诗书畅达,此君身上还有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士人情怀,他送我的书便是自己写的《明朝帝王师》。商界政界都人脉通达,他也算是一个奇才。
    见微知著,整个湖北都是一个东南西北的大通道。
    正所谓“南船北马”,北边骑马,南边行船,湖北就是马和船的转换之地,自然形成了南北文化交融、东西人文荟萃的特征,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锁钥、枢纽和丹田。
    从物产角度看,湖北也是个好地方。
    湖北号称“千湖之省”,论物产丰富是没得说,江汉平原肥沃富庶,两江河鲜味极鲜美,在这点上,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浙也比不过湖北。《洪湖赤卫队》电影插曲里面唱道:
    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此言诚然不虚。
    在长江流域的所有省区市中,湖北可能是水资源优势最明显的省份。长江经济带在湖北境内全长一千多公里。省会武汉是来往长江沿岸城市的水利枢纽。将来湖北能在中部经济地带中率先崛起,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长江这条黄金水道。
    不过,物产丰富并不意味着无灾无难,湖北还有一句俗语: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收了狗子不吃糯米粥。
    如果说黄河有“黄泛区”的话,长江也有“长泛区”,正所谓“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由于荆江段的河道非常曲折,加之江水刚从三峡的束缚中奔涌而出,导致每逢汛期荆江周边地区极易酿成水患。在治水、修坝、建桥等技术没有成熟的时期,江汉平原就是水乡泽国的代名词,长江汉水一旦洪水泛滥,整个江汉地区一夜之间桑田变沧海,昨日天府转眼一派苍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