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48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48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作为新中国成立期间国家布置的中部核心工业基地,湖北在共和国的建设中起到了应有的支柱作用。此后,湖北虽然也能稳住GDP全国前十的位置,但多少褪去了昔日的光环。
    湖北曾经拥有全国数一数二的工业基础和明星企业,当前产业的发展,与其说是技术和产品的转型升级,不如说是思维和体制上的更新换代。
    湖北曾经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顶着国家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光环,产量上早已跌出前三;中高端家用小汽车方面,除了合资的日产、本田,基本乏善可陈。
    湖北曾经拥有红极一时的钢铁产业,“红钢城”号称国内唯一的城中之城,关上门都可以独立运转,如今却被并入宝钢。
    湖北曾经寄予厚望的机械产业,号称产业基础和配套可以吊打中部各省,在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等方面却一再延误战机,被湖南打得满地找牙。
    湖北的重工业,与东北面临的问题极其相似,但又有根本的不同。东北重工业的沉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产业衰落加上人口流出;而省会武汉,坐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每年有四十万毕业生,人才就在家门口。湖北在重工业上的失利,除了大企业病,更多的是大体制病,在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积重难返;当然,也有大武汉病,在后起之秀汹涌向前的时候,多少有点托大、自封的犹豫。
    在轻工业方面,一度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武汉,一面被天时、地利都不占的江浙等地蚕食殆尽,一面被全国纷纷建立起来的轻工业品牌压得喘不过气,武汉赚小钱、赚快钱的小商人意识一览无余。
    不过,伴随高铁时代的到来,湖北的“流通”基因正在重新焕发光芒。不同于古代的车船交通,人流、物流、信息量、金融流、科技流这五大流的汇聚,就是湖北的未来。
    接下来,聪明绝顶又善于计算的湖北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方面,将展现出自己巨大的优势。这些产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技术至上,一个人一个项目突破就可能带动一个产业的振兴,不像传统产业需要大部队的联合作战。
    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在传统的商贸物流、现代的金融服务、前沿的科创文创上,武汉都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如果策略得当,小则可以自称一核,成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大则可以借势过道武汉的长三角,问鼎中西部龙头。
    当然,武汉还有一个大文章就是文旅。武汉的旅游资源,即使在文化鼎盛的中部地区,仍有明显的优势。在做大武汉的大背景下,周边市县统筹发展的同时,以武汉为中心,用一条旅游黄金路线将湖北串联起来,将楚风楚韵、楚山楚水、南北交融、东西汇合的文化特色重新包装,推向日渐兴盛的体验旅游大市场,必然会是全国一道独绝的风景。
    
    “极目楚天舒”
    前段时间我再次到访武汉,暌违数年,武汉真是每天不一样,气象和格局已经全出来了。原来仅仅一桥飞架南北,今天有十二座跨江大桥,地铁轻轨比翼齐飞,这里面必须要感念时任市委书记阮成发的作为。
    作为全球最大的江城,武汉的发展潜力尚待开发。武汉现在人口大约一千六百万,但其自然环境承载力还远没有到极限,有可能成为全球唯一人口能达到五千万量级的城市。产业升级也好,先进制造也罢,乃至文旅,这些都是锦上添花;对于武汉这样坐拥超级腹地的城市而言,最简单粗暴的人口红利依然是巨大的机会。
    然而,喷薄的人口红利,既是机会也是困惑。在武汉2049年远景规划中,武汉被定位为洲际中心城市、世界性战略节点城市。今天的武汉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江城,未来成为世界最大城市也是指日可期,但这座超级大武汉真的能吸引并留下五千万人吗?
    今日武汉拥有八十多所大学,百年以上历史的大学就有五所,华科、武大在全国都拥有极高声誉,每年在校大学生百余万,这让武汉成了全国有名的高教重镇;然而尴尬的是,武汉的大学生往往一毕业就飞向深圳和北京等。留不住人,成了武汉最大的痛。
    现在的武汉人口仍然在增加,怎么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让高教重镇变成人才重镇,是武汉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不止武汉,整个湖北都在面临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富饶的土地并不是留住人才关键;东三省同样土地富饶,人口流失依旧触目惊心。
    什么是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如何才能提高吸引力?孔子在三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近悦远来。翻译出来就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高兴,让远方的人向往。用我的话来讲其实就是三“生”有幸:生活便利和舒适,生意通达和兴旺,生命丰富和多彩。从粗放式的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竞争型增长,转向精细化的以社会治理能力为核心的信任协作型增长,一座城市如果能做到这点,近者焉能不悦?远者焉能不来?
    几年前去武汉,晚上在东湖与朋友把酒言欢,适逢中秋,一轮朗月高悬夜空,让我不禁触景生情,吟诵起了苏轼的《赤壁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这可能是我喜欢湖北的真正原因。徜徉于湖北,一路上都在与古人唱和,就像我非常喜欢的《三国演义》主题曲中唱的那样: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千年的英雄、美人、才子、渔夫、僧侣、商贩在此川流不息,一幕幕大戏在这个舞台上演。
    无论地缘还是文化,湖北都堪称中国的丹田: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内能化育精气,外能吐纳天地,生命于此处仿佛能打破时间的线性。当风流人物随大江滔滔东逝,唯有江流万古、江风浩荡,点滴沉淀下来的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基因。这是湖北的幸运,也是中国的幸运。
    
    阴阳巴蜀
    成都与重庆,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一静一动,互相攻讦,却又始终山水相连、水乳交融,最终形成了这幅造化天成的巴蜀太极图。阴阳相济,造化万物,巴蜀双城记的未来也在于此。
    
    巴蜀双城记
    地域如人,有的人个性鲜明,有的人形象模糊。纵观中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文化渊源相近的区域,总会演绎出两座不同的高峰,如同双子星般交相辉映。不管是古时候常说的齐与鲁、秦与晋、吴与越、滇与黔,还是今天的港深、广深、宁杭、佛莞甚至武郑,这些被并列提起的区域,往往在经济、人文、地理等方面有某些可比性,又因难分伯仲而潜藏着某种经久不息的瑜亮情结。每每提及,总能引发不少笔墨官司,这也让“双城记”成了经久不衰的人文地域话题。其中,成渝这对谁也看不上谁但谁也离不开谁的欢喜冤家,可以说是最典型也最有趣的一对。
    同属西南的成都和重庆,常常被以“巴蜀”概括,两者个性迥异也就罢了,偏偏偌大一个西南有且仅有这两座超级城市。当舞台上只剩下两个人,唱对手戏的时候就来了。从古巴国、古蜀国存在的商末周初算起,这两座相隔不过几百公里的西南重镇,相爱相杀了三千余年。从秦至宋,巴、蜀分属不同行政区;元至民国,又划归统一行政区管理;直到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两者再度分家。在分分合合的岁月中,巴、蜀既互相渗透,又貌合神离,虽山水相连,偏偏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化底色,放眼全世界都很少有两座毗邻的超级城市能呈现出如此奇特的面貌。今日愈演愈烈的成渝双城记,不过是这部历史大戏的延续罢了。
    成渝这两座城市,都和我有极深的渊源。巴山蜀水间的风物人情,令我印象深刻,更让我有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今日聊记几笔,也算是对这两位“老朋友”的一些个人观察吧。
    
    烟火成都
    不至巴蜀,不识中国。
    因为咨询行业的特点,过去几十年间我参与过许多城市的变革,其中感触最深的当属成都。谚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固然物产阜盛、人文风流,但却很难说得上多接地气,所谓“天堂”更多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最典型的代表城市,还是成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