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57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57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第五场移民潮发生在“三线建设”时。“好人好马上三线。”地处西南边陲,拥有山高、林密、洞多的地貌,能源矿藏丰富的贵州,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大量企业开始从松辽平原、四川盆地、海河岸边、黄浦江畔、胶东半岛、赣水河畔、江浙水乡等地搬往贵州。
    开始于1964年的“三线建设”,持续了十余年之久。它给贵州带来了超过十八万“三线移民”。这批数量大、群体性强、来自地域广、素质高的外来者,在命运被时代改写的同时,也改写了贵州。其中有两个上海人的故事值得一提,一位是王小帅,一位是李建忠。
    其实贵州与上海渊源很深。我小时候的几位上海老师,他们带来的大白兔奶糖、的确良衣服、钢笔、收音机,都是我对文明世界的第一印象。很多贵州大山里的上海知青,以自己的蹉跎岁月为代价,点燃了苗乡侗寨的文明之光。
    作为“三线子弟”的王小帅,从小在贵州长大。然而从《青红》《我11》到《闯入者》,他导演的这些电影中的贵州,有着始终如一的铅灰色天空、杂芜着乡村和陋巷的厂区,以及颟顸的贵州当地人。抛开艺术性不谈,王小帅作为在贵州长大的上海人,一直保持着骨子里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他一边用光影记录贵州,一边宣泄着他本人压抑的青春岁月。
    另一个成长于贵州的上海人——“黔香阁”的老板李建忠——也是我很好的朋友。他幼年跟随父母来到贵州,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然后又回到上海。然而,和王小帅截然相反,李建忠对贵州爱得深沉,处处以贵州人自居、以贵州为荣,以传播贵州文化为己任。在大玩家、大收藏家的基础上,他亲力亲为,推动黔菜走出大山,蜚声上海滩这个国际窗口,他把贵州菜做出了气象,做出了文化。
    同是在贵州长大的上海人,一个“洒向人间都是怨”,一个“洒向人间都是爱”,两者对比颇有意思。
    贵州虽然建省时间不长,但故事不少。百族汇苗岭、五州填贵州的迁移史,给贵州带来开放、包容的民风同时,也造成了凝聚力、向心力不足的问题。贵州人口构成复杂、分布散落,融合度本就不高,再加上移民大多来自文化昌明之地,因此,他们更是追根溯源,喜欢谈论祖上的荣光,而不认同脚下的贵州大地。这种现象,直到这些年贵州迎来大发展,才渐渐得以改变。
    
    夜郎自大?黔行天下?
    《史记·西南夷列传》曾记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这真是一段千古奇冤,典故中写得明明白白,因为道路不通,云南滇王再寻常不过的一次追问,躺着中枪的却是旁边的夜郎王。自此“夜郎自大”这顶大帽子便被扣在了贵州人的头上,而这一扣就是两千多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总结贵州人的特质,从贵州的山川地貌中应该能找到某些线索。
    众所周知,贵州多山。山阻隔了贵州和外面的世界,很多人一辈子都被山阻隔,永远走不出来;还有一少部分人,则被山赋予了超群的想象力,他们迫切地想要去看看山那边的世界。比地还大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人的胸怀和想象,这种想象力足以穿透时空。
    我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站在山头眺望着关山万重,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
    那时我们家住在大院里,一起住的还有几户人家。其中的一位发小,他父亲在煤矿上当采购员,每个月回来一趟,和他父亲聊天都会成为十三四岁的我难得的精神盛宴。有一次发小向我炫耀他父亲从海边带回来的贝壳和海螺,我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东西,一边看贝壳,一边听他父亲讲海上日出、潮起潮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广阔,让我无比向往。长大以后,我专门去了故事里所描述的那片海岸,无比失望,那里只有一小片根本谈不上恢宏的海滩。但童年的故事与贝壳,极大地刺激了我的想象力。
    大山就是这样,山里面的人要么颟顸、目不识丁、妄自尊大,要么是奇才、怪才、鬼才,把人类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穿透一切。这绝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而是一大批贵州人的特质。所以,当戴秉国、龙永图、任正非这些人走出大山的时候,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屈不挠的意志、惊人的爆发力,这种爆发力是别人难以想象的。
    然而,无论想象力多么丰富,现实却是偏远闭塞。小时候父亲给我讲王阳明的故事。王阳明被贬到龙场,在他的文字中描述的贵州,是一片瘴疠之地。那时我才七八岁,第一次听说什么叫瘴疠。所谓的瘴疠,是由瘴气引起的疾病;瘴气,是指南方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传染疟疾、瘟疫的病源。不过,用现代语言来说,瘴气就是云雾缭绕,负氧离子高,是空气质量好的象征。
    在卫生条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的身体条件普遍较差,饮食气候也多有不同,再加上很多是贬官至此,心情压抑,自然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从江浙过来的王阳明,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来评判,称贵州为瘴疠之地倒也不为过。
    贵州作为弱势省份由来已久,以至于很多好东西都被兄弟省份抢走了。丁宝桢发明的“宫保鸡丁”,原本就是从贵州的“辣子鸡丁”衍生而来的,我老家那边田间地头的老太太都会炒一手辣子鸡,结果摇身一变却成了川菜名品。
    贵州人出去,也常被认为是四川人。在四川巨大的虹吸效应下,贵州显得黯淡无光,更不要说跳出西南和全国比较了。所以,与其说贵州人夜郎自大,毋宁说是用自大来掩藏自卑,用蛮横来保护敏感。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贵州人走出大山,这批刚走出去的贵州人进退失据、心态失衡是很正常的。
    年轻时候的我也一样,因为出自弱势省份,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力量时,常常变得敏感、嫉妒、偏执,反弹心理很强,因此说话尖刻,用语辛辣,把自己的不顺归咎于客观环境;慢慢见识多了以后,才逐渐变得宽容与豁达。
    自卑和自大一体双生,贵州人的性格的确充满了两面性:他们很坚韧,但坚韧常常变成偏执;他们很机敏,但机敏可能变成市侩和小气;他们有独立意识,但弄不好就会演变成山头主义;就连他们最引以为豪的百折不挠、日鼓鼓的精神,距离颟顸、夜郎自大也只有一步之遥。
    我常说,贵州人先天不足,后天可畏。正如霸蛮是湖南的基因,豁达是四川的空气,日鼓鼓就是贵州的灵魂。但前提是一定要走出去,走出村寨、走出乡县、走出市、走出省,甚至走出国门……囿于山中的贵州人和闯荡江湖的贵州人其间差距之大,简直不可以道里计。
    只有走出去,你才能领略到风云变幻、天地恢宏,原有的缺点才会变成优点。用一句年轻人说的话: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当然,走出来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贵州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产生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积累与磨炼,还有对自我认同的坚守。
    山外的贵州人往往有两种,一种属于鸵鸟,能不说尽量不说自己是贵州人,即使被迫承认,也必须申明“我爹籍贯何处,我妈籍贯何处,我爷爷籍贯何处”,找到证明自己不是贵州土著的证据。
    还有一种则更加勇敢,毫不避讳自己是贵州人,我就是其中一个。我曾和龙永图先生专门交流过这个问题:当十个、百个、千个贵州人纷纷成才,当张三、李四、王五都愿意承认我是贵州人时,天下谁敢小看贵州?
    最近,我欣慰地发现,贵州人的自我认同感终于有了质的突破,从羞于承认自己是贵州人到勇于强调自己是贵州人,并且非常抱团,以至于引起周边那些发达省份的嫉妒羡慕,颇有点当年湖南崛起时“无湘不成军”的豪情。
    看到这批豪情满怀的年轻黔商们,我非常欣慰。唯独有一点,像我这样早年出来闯荡的贵州人,普通话大多不好,说不来卷舌音,我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的《王志纲口述改革开放四十年》课程里,收到最多的评价就是内容很好,但是口音太重。当我听到这批年轻贵州人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的时候,反而浑身发痒,别扭极了。这也是所谓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