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56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56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为什么说“稀奇古怪”?没见过的山川地貌就是“稀”,说不清的风物习俗就是“奇”,悠远神秘的民族风情就是“古”,没吃过的美食就是“怪”。稀奇古怪,是贵州最突出的生产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荔波的瑶族,一般人认为他们野蛮凶悍,避之不及,但在我看来,这种尚武精神价值连城。北上广的游客们跟着瑶族小伙去打猎,一起带着钻山犬,背着弓箭,三条猎犬咬着一只野猪,肠子都流了一地还不松口,这是城里长大的人绝对没见过的景色。打猎回来,就是狂欢节,在瑶家买米酒,围着篝火烤野猪、野兔,这种体验只可能在荔波这个最后的狩猎部落中再现。
    落后的生产力、失落的传承、远逝的文明……诸如此类咫尺神秘、稀奇古怪的风土人情,是贵州最大的富矿。
    
    因路而生的贵州
    贵州到底是什么时候才有完整文化记忆的?贵州在文化上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时候才有一个的完整“贵州”?这些都是研究贵州时绕不开的问题。所谓的夜郎国,早已散佚在故纸堆中;真正普遍意义上的贵州,可以说是因路而生的。
    清末民初,梁启超最先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在此之前,中国只有纵向的阐述方式,而无横向的观察角度。
    现在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被西方民族国家视角的学术框架切割得支离破碎。因此,西方国家很难理解中国古代的空间观,也想象不出昔日中华帝国的秩序和结构。
    在古代,华夏之外就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同为南蛮的云南尚且有过大理国,在历史上还有一席之地,而贵州只有夜郎国的遥远传说。
    在明朝以前,贵州基本上是蛮荒之地,社会形态是土司制,也就是少数民族酋长制,中土王朝顶多对其是羁縻遥领。
    到了明朝,土司表面归顺,但是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一国。归顺与反叛、操控与反制、一统与分裂的明争暗斗,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明成祖朱棣下决心经略云贵,“改土归流”:中央派驻“流官”,架空土司。一边发官印,一边动刀兵,经历了数百年。有明一朝,土司既和日本、朝鲜一样作为朝贡体系的一员,又作为明帝国的行省存在,这种双重身份也体现出贵州地区的复杂性。
    到清朝雍正年间,贵州才算真正纳入中土王权的管辖范围。
    但是,其实在明朝,贵州就已经逐渐开化。有两个明朝人对贵州做出过关键性的表述,一个是被贬到贵州龙场(修文县治)当驿丞的王阳明,其职位相当于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站长。他贬官贵州,龙场悟道三年,终于创立了彪炳天下的“心学”。现在的龙场简直成了道场,慕名参拜的人络绎不绝。
    另外一个是徐霞客。他壮游天下时路过贵州,也是历史上对黄果树瀑布进行详尽记载(见《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二十三日)的第一人。通过他俩零星的描述,贵州才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贵州是一个因路而建的省份。在元代,今天贵州的地域分属于云南、四川、湖广三个行中书省,中央政府都是利用四川来绕道控制云南。到了元末天下大乱,历经磨难的四川损失惨重,人口锐减至原先的二十分之一不到,依托四川来控制云南变得难以实现。
    另外一方面,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南下,加上大运河的贯通,“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开始出现,要想控制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直达湖广是最好的办法。两相权衡之下,元朝政府就开辟了一条东路,叫普安路,就是现在的湘黔线、滇黔线。
    明朝时期,为进一步控制云南,加强对贵州的统治,达到巩固边防的目的,在元朝原已开通的驿道基础上进行整修,全面展开以贵阳为中心的道路、驿传建设。要确保进军云南的军事道路畅通,维持这条数千里之遥的漫长驿路,大力经略驿道沿线地区,便成了明廷在整个西南经略的关键环节。
    为了保住这条建于元代的,东起湖广、横贯西南的驿道,明廷在贵州驻扎重兵,沿这条古驿道形成了一条穿越数省、长达数千公里、周边面积达十余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军队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兵器,还带了他们的生活需求、市场需求、文化需求,城镇圈、市场圈、文化圈也因此而产生。
    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区划的不统一带来了诸多麻烦,有时一场官司要三个省来管。在这种情况下,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政府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之乱后,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后来建立了贵州省。按照当时的情况而言,贵州省绝不是因为经济上富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成立的,而是因为这条道路太重要了,必须派军队管理,在这个基础上才建的省。
    鉴于西南地区的战略重要性,这条大通道堪称国之重器,崇祯皇帝曾发动嫔妃捐献首饰也要保护这条路。“天下有两件事情不能放下,一个就是辽事,另外就是黔事。”明代灭亡前夕,崇祯拼命要保的,除了北方边关,就是滇黔大通道。
    全世界的历史上为一条路建省是绝无仅有的。奢香夫人、王阳明、奢安之乱、海龙囤、南明小朝廷……这条驿道上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山,几乎都有着尘封的故事。为路建省这个重大的国家举措,不仅改变了整个西南的格局,也几乎重构了中国的文化版图。
    探索完历史的纵深,如果再横向打开的话,我们会发现贵州文化实际上也分为两层——少数民族层和汉民族层。
    贵州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山脉——雷公山。这条山脉绵延将近两百公里,横跨贵州中部。它的地形特别破碎,形成了通透性、闭塞性并存的坝区文化。这条正好就位于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交汇处的苗岭山脉,也成为了文化的分水岭。以前少数民族经常被汉族打败,陆路走不通,只能找水路走,最后全部在贵州碰到了一起,有苗、瑶、壮、侗族等。
    真正的贵州原住民,其实是仡佬族。仡佬族的人办丧事,灵柩上山是不需要“买路钱”的,因为他是原住民,不需要“买路”。其他民族的灵柩上山的话都要“买路钱”,因为他们都是外来户。随着外来少数民族的不断涌入,仡佬族被挤到了犄角旮旯里。但他们确乎是最早的贵州人。
    由于荒僻久远,贵州民族交往融合的相关记载并不多,但在残章断简中隐约可见。由于山区特有的封闭性结构,很多山洼里的村寨在几代之后都各自演化成了新的民族。不过,各民族间很难清晰界定,到如今贵州还有很多说不上名字来的少数民族;在全国未识别的少数民族中,贵州就占了一大半。贵州的吊脚楼、银首饰、刺绣、蜡染等,不是哪一个民族所独有的,而是具有地域性色彩的、跨民族的象征。
    虽然多数人对贵州的印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但其实自明朝之后汉族一直是贵州的主体人群。
    历史上贵州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移民潮。
    明朝时,大批军人、商贾的进入,直接改变了贵州的格局。
    到了清代,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的自然移民大规模涌入贵州,主要来自三地:一是江西。在现代被严重低估的江西,历史上却是非同一般:在贵州各处水陆码头,势力最大的就是江西会馆。二是湖南。严格地说,湖南人背后也是江西人。三是四川,特别是川东这一块。这些移民到贵州的时间不一样、地域不一样、民族不一样,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贵州的第三场大规模移民潮,是抗战年间由战乱引发的大规模内迁。地处西南边疆的贵州,成为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浙江等省逃亡者们的避难所,这批人被称为“下江人”,任正非的父亲就是其中一员。“下江人”像一股劲风,破门窗而入,带进众多的新事物,全方位地冲击了贵州的传统生活方式。
    第四场移民潮源于解放战争。在解放前,贵州的党组织力量十分薄弱,因此上级决定,让来自山东菏泽的冀鲁豫南下支队和二野五兵团的西进支队,在完成军事任务后直接就地转业,接管贵州。从省直机关到地方基层,从工厂到学校,外省干部成为各级领导的主体。尤其是山东籍的干部群体,给贵州的上层建筑带来了深刻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