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失业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大失业

失去土地,失业的开始(2)

书籍名:《大失业》    作者:网络
推荐阅读:大失业txt下载 大失业笔趣阁 大失业顶点 大失业快眼 大失业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失业》失去土地,失业的开始(2),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在此之前,没有人会想到羊毛会这么值钱。养羊成了特别有利可图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对于英国的富商们来说,只有手里有了足够好、足够多的毛织品,才可以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零售商们讨价还价。所以他们从海外赚钱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大把的金币,养羊,办工厂,织羊毛。

这时候,对土地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谁对土地的控制能力越强,谁就能养更多的羊,谁的潜在收益就会越大。于是,贵族们开始了“圈地运动”,首先就是占用英国的公有土地。近年来,对于国内出现种种非法占用农业用地的现象,媒体上常常讽刺为“中国式的圈地运动”,并进行抨击。其实,两者确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对公有土地的非法占用。

中世纪欧洲的土地公有制称为“敞地制”。即封建领主的自营地和农民的份地都分作春种、秋种和休耕三部分,凡休耕的都作为牧场,都必须将田界上的篱笆、栅栏拆除,供公共使用。在“圈地运动”出现之前,英国的乡村本是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著名诗人哥尔斯密曾经在其诗歌《荒村》中写道:

曾多少次,我在你那种种迷人的景色前停留

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

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它是来势凶猛的灾难下的牺牲

财富在积累,人口在凋零……

这些悲伤的诗句形象地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这场著名的“圈地运动”之后,英国乡村生活逐渐永别了自然经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闲逸安适,人们谋生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旧式的村落不再存在,机器轰鸣的城市和集约化生产的农场粉碎了旧日的田园美梦。曾经的诗意,将永远成为历史。

英国的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先是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自耕农的土地。自然,公用草地由于过度放牧而退化,而贵族如果通过与农民谈判的方式达成共识,交易成本又太高。最好的办法,是利于特权,实现土地的私有化。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当年,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他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他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以保全。

一开始,圈地运动确实被国王和政府看作是私人的暴行,并颁布了一系列的禁止圈地的法令。然而,很快国王就对圈地运动抱默许的态度了,这与当时王室与教会的关系是不分开的。16世纪,教会约占有全国土地的l/3。英国国王为了增加王室收入,同时也是惩罚教会对于王室干预过多的行为,封闭了数以千计的修道院,没收了他们的领地。这些领地一部分被国王赐给了宠臣亲信,一部分廉价卖给了乡绅、土地投机者、商人和牧场主。这些人再次以圈地形式把教会领导下世世代代耕种份地的农民赶走,建成大牧场、大农场。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本家和王室渐渐达成新的利益共识,政府公开支持圈地。到18世纪,圈地开始变成经过议会法令批准的“合法”行动了。这种“合法”的圈地活动到18世纪中叶以后更加肆无忌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

在当时,对于那些只拥有20亩以下土地的农民来说,圈地对他们无异于是一个巨大的灾难。自耕农是指拥有耕地不到100 亩的农民,以20亩为界把他们分为上下两层。其中占地20~100亩为小农的上层,在圈地运动中并没遭到巨大损失,反而抓住机遇摆脱了自耕农身份。20亩以下的小农,由于自己拥有或租种的土地太少而无法自足,所以他们依赖于对公地和荒地的使用权。土地越少,相对的圈地费用越高,与其为小块土地负担圈地费用,还不如把土地卖给大土地所有者。但即使变卖也发不了横财,反而永久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他们就这样“失业”了。此前,土地和农作物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产业,他们不需要“就业”,也没有“失业”的概念。如今,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得在贵族的畜牧场或工厂中做工,大多数人由此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凭工作吃饭的时代到来了。

显然,当时国王没有站在普通自耕农的一边。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尽快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一种前所未有的谋生方式,我们今天称之为“打工”的生活方式。

他们有些类似中国上世纪所说的“盲流”,但他们面临的法律制裁是今天难以想象的野蛮和残酷。

当时的国王规定,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仅仅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就处死过大批流浪的农民。

圈地运动在英国发生得最早、最具代表性。整个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则主要发生在18~19世纪。德意志、法国、俄国和丹麦的圈地运动主要是通过政府法令实行的。捷克和波兰在1918年以后也出现过圈地运动。

于是,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农业不再成为社会的主流,城市、工厂、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积累的社会财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找工作、做工、失业、流浪、迁移等等围绕工作的一切,成为了这个光荣而艰辛的时代中普通百姓的生活主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大钱:挑选优秀成长股的7条法则 大猫儿的TT奋斗史 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全民疯狂 大抄底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路边野餐 阿诺德·汤因比传 12天理财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