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跌荡一百年(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现代小说 > 跌荡一百年(下)

第55节:1959 最苦难的三年(8)

书籍名:《跌荡一百年(下)》    作者:吴晓波
推荐阅读:跌荡一百年(下)txt下载 跌荡一百年(下)笔趣阁 跌荡一百年(下)顶点 跌荡一百年(下)快眼 跌荡一百年(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跌荡一百年(下)》第55节:1959 最苦难的三年(8),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从精简政策实施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 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2 800万人。事实表明,这一政策缓解了城市供应的紧绷状况,也对农业的休养生息起到了复苏的作用。以坚忍和温顺出名的中国农民从来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支撑者,他们在正常的年景里贡献廉价的农产品,一旦发生危机,广袤的农村就成为成本最低的"泄洪区",这种情景在日后将一再发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工商经济的成长从来就在吃"农民的红利",城里人亏欠农民的实在太多。

在2 000多万被精简下乡的人中,就有一个16岁的农村青年名叫鲁冠球。

鲁冠球的家乡在浙江省萧山县的金一村童家塘,与杭州市隔钱塘江相望,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能够进城当一个工人。1958年,在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小学还没有毕业的他就被征调进了萧山县城,在一个打铁合作社当上了锻工。三年学徒期满,工资从最初的14元加到了36.5元,这让他很是满意。可是就在新工资拿了两个月之后,他突然被精减掉了,卷起铺盖回到了童家塘。很多年后,他回忆说:"那时,我想得很清楚,不种地。我觉得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所以一心就想做工人。我筹了110块钱,搭起草棚开了一间修理铺,开始为村里修自行车。那时农村自行车少,生意很淡。"

发生在1961年的这次大精减在少年鲁冠球的心里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金一村距萧山县城不到两公里,可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去工作过。他说,"我发誓从此不再进城,我就在农村办工厂。"20年后,一心想做工人的鲁冠球成了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企业家。

在设法缓解粮食危机的同时,国家还必须把过快的工业速度降下来。

1961年一季度,各项工业指标发生重大溃乱,2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除了食糖,其余均比上一年四季度下降30%~40%,决策层这才承认现实,开始踩急刹车。在5月21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各项指标大幅下调,提出"坚决后退"和"必须退够"。毛泽东无奈地说:"退得够,这样好。无非是外国人骂,说中国人不行。我们现在就要老老实实地承认没有学会,还要十一年才能搞好,至少要十年。不退,你有什么办法?"

8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通过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它一方面继续强调"国营工业企业是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它的生产活动,服从国家的统一计划。它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同时,则把大跃进时的"按需分配"改成了"按劳分配",对遭到批判的计件工资制等制度予以恢复。

1962年,全国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压缩到了46亿元,仅为1960年384亿元的12%,到年底,全国关停倒闭的工厂数达4.4万个,占1960年9.6万个企业数的44.8%,也就是说,在一年时间里关掉了将近一半的工厂。其中,冶金企业减少了70%,建材企业减少50%,化工企业减少42%,机械企业减少31%。同196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大幅下降了47%,其中重工业下降57%,钢产量跌到了667万吨。在当时的工业界,把关停工厂和精减工人统称为"拆庙搬和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电话销售中的心理学 点亮职场路 点击订购:网络创富的真相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 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等待猫吠:怎样说服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 德鲁克实践在中国 德鲁克经典管理案例解析 伟大的经济学家 全球科技创新路线图:一本书带你看遍全球创业与投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