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侦探推理 >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第31页

书籍名:《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作者:弗蘭克·施茨廷
推荐阅读: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txt下载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笔趣阁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顶点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快眼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第31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2003 年中:一派胡言!一顆撞擊猶加敦半島的隕石絕不會是全球性死亡的唯一原因,新西蘭地質學和核科學研究所的克里斯·霍利斯如此堅信。他認為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氣候已逐漸變冷了。霍利斯的團隊以新西蘭在白堊紀時期的地理位置為證,那時新西蘭距南極僅約 1500 公里,事實上島上的物種折損情況并不十分嚴重。霍利斯以此證明,新西蘭島上的生物早已習慣了低溫氣候和有限的日照,相反,赤道地區的物種卻過于依賴陽光。當然他承認,撞擊前的短時間內地球氣溫又有回升,如果沒有那顆隕石,恐龍或許能繼續存活下來。
    2003 年下半年:專家借助隕石坑內的太空沉積物碎片推斷出希克蘇魯伯隕石的年齡。專家斷定,這些碎塊是一位真正的瑪土撒拉,年齡在 40 億歲以上,是地球誕生的見證者。但是就連這些碎塊也不能解答隕石撞擊猶加敦半島的具體時間,以及此次撞擊的威力。
    2004 年,突尼斯:烏爾比諾大學的意大利專家西蒙·加萊奧迪在化石中找到了證據,證明那次撞擊造成了全球變冷,在 5 年到 10 年的時間里,地球沒有獲得一絲陽光,因此在之后的 2000 年里,地球冰冷刺骨,只有那些對能量需求不高的小生物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勉強求生。
    2005 年,學界依然分成兩大陣營:災難派和鋪墊派。災難派認為——就像其名稱一樣——一次不尋常的事件導致了恐龍的驟然滅絕。而對于鋪墊派而言,這種解釋未免太過簡單了。牛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大衛·諾曼在書中指出,恐龍是“一步步走向滅亡”的。鋪墊派著重強調白堊紀向第三紀過渡前的全球氣候變化,他們認為,氣候變化可以解釋兩種現象:因過于寒冷而造成恐龍的滅亡,哺乳動物因適應性良好而勝出。植物生長的變化現象也支撐了鋪墊派的說法,雖然他們自己對氣候波動的原因也莫衷一是。我們比較肯定的一點是,在白堊紀的末期,海岸線大大后移,火山活動增多,陸地漂移,洋流改變,這些對氣候產生了影響,譬如風暴的強度。此時氣候很可能發生了劇烈變動。那些先前一直是亞熱帶氣候的地區突然出現了季節更迭,對于喜熱的恐龍而言,這種天氣實在難以忍受。
    然而,所有人都贊同這一說法:一顆隕石撞擊了地球,并引發了很不樂觀的效應。
    這顆隕石是生物滅絕的唯一原因嗎?或者它只是一根導火線?這一問題至今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宇宙的問題在于它很少能提供明顯的因果關系鏈。在無數因素相互作用的網絡中,尋找“起因”的努力只是徒勞,因此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去預測或控制地球上的事情。
    我們之所以研究白堊紀末期的生物滅亡,主要是因為它呈現了我們未來可能會發生的類似事件,我們很想知道那時發生了什么,以便更好地為未來的災難作好準備。
    然而科學只是一種“趨近”的藝術,不要輕信別人的觀點,也不要固守陳規。人類雖能專心致志地觀察,同時卻又不乏主觀臆測。資深學者十分懷疑我們的論證能力,這種論證難道不是對相同經驗的疊加,然后歸納為一個眾所周知的結論嗎?
    我們永遠無法完成足夠的實驗,無法真正證明什么,因為理論上而言,這些實驗是沒有盡頭的。
    不過事實也不像聽起來那么糟糕,我們雖不能“證真”卻很會“證偽”。獲取信息的藝術在于摧毀信息。這就像一位用大理石毛坯雕刻一頭獅子的馬其頓雕刻家一樣,剛開始時,他并沒有試圖雕刻一只獅子,而是摒棄所有看起來不像獅子的部位,這是一種精巧而獨特的工作方式。
    只有在不斷的拋棄中,結果才能漸漸現出輪廓。
    進化走的也是同樣的路。在到達某個成熟階段之前,未出生的嬰兒是沒有手的,只有鰭狀的肢體。在此之后,我們知道,預設好的細胞死亡規則開始發揮效力。更確切地說,是鰭狀物的各個部分開始彼此分開。換句話說,進化女神并沒有真正創造出手指,而是讓許多細胞組織消失,直到最后只有手指留了下來。同樣的道理,科學就是不斷地排除那些完全不可能的情況,從而證明之前累積的知識。這種驚人的方法令科學得以改善自己的假說,不斷接近真實。
    然而科學永遠無法獲取確定無疑的真理。
    地球依然災難不斷,無休無止。
    
    鯨的日子
    座頭鯨的迷人歌聲里有怎樣的含義?我們對海豚神秘的微笑又了解多少?一頭虎鯨穿過大海是為了傳遞什么信息?一條 33 米長的藍鯨的腦子里藏著哪些原始的智慧?神秘的海洋哺乳動物能告訴我們什么?
    神秘的家伙們,注意!它們說:“嗚呼!”
    它們想告訴我們:我曾是一只狗,或者說,我曾是一種看起來既像狗也有些像牛的東西。我曾是偶蹄類的剛毛小猛犬,一個進化的暴發戶,一個在星光慘淡的侏羅紀公園之后走出歷史陰影的哺乳動物。我既沒有和太空生物交往,也不打算治愈自閉兒童,或在電視劇中扮演小丑,沒有人會認真思量我嘶啞的吠聲。誰要是懷著一股“自由意志”的狂熱回到過去,打算一睹獵場中驕橫跋扈的虎鯨的風采,他們大概只能看到我。那時我已出生,在巴基斯坦的淺水里打滾,在河流和小水塘里捕獵小動物,并試圖根據水下聲波的傳遞調整我的聽力,這真是非常棘手的工作。老實說,我在水下的聽覺很差,其實在水上也不怎么樣,不過還是足以讓我不致被人唾棄為大傻蛋,否則的話我不可能拿到這份工作。
    什么工作?哦,變成鯨魚!一種瀕臨滅絕的寵物,其地位在壽司和宗教替身之間。好吧,巴基鯨(巴基斯坦鯨)、古鯨們,你們成功了。
    嗚呼!
    認親聽證大會——重返海洋的哺乳動物
    當然并不是所有鯨類都可以追溯到巴基鯨身上,就像爬行動物的擴張不能僅僅歸功于某一天爬上岸的那只有趣的兩棲動物一樣。
    進化女神在日記中的“海洋哺乳動物”章節中的第一段描述了一種小型陸地哺乳動物,它的耳朵——還帶著貝殼——開始漸漸適應水下的生活。
    巴基鯨擁有一個充滿液體的內耳和鼓膜,外耳則是干燥的,這是陸地生物聽覺器官的典型構造。為了避免耳朵進水,它會把外耳緊閉,但這樣一來,聲波就無法傳到內耳。巴基鯨學會了通過顱骨來聽水下的聲音,不過這是一種權宜之計。這個可憐的家伙本事不少,可惜都不精。它能感知到水下的聲波,但很微弱;如果在水面上,它一般只能聽見低頻的聲音。它游泳的本事也差強人意,能徒步穿過泥沼和海口尋找食物,但跑得也不快。從外表看,人們無論如何也不會以為它是一頭鯨,倒不如說它更像小紅帽故事中的那只狼——被花園的水管澆得濕淋淋的狼。
    不過若朝它大嘴巴里瞧瞧,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牙齒排列已和今天的齒鯨很相似了,老鼠般的小尾巴至少看起來有希望在將來進化成錨爪。
    關于巴基鯨具體的生存時間,人們還不是很確定。據估計,它生活在距今 5200 萬年到 4800 萬年前。當時的地球一如既往地動蕩不安。澳大利亞與南極地帶徹底分離,轉而尋找更溫暖的水域。印度碰上了亞洲,一場大沖撞,結果形成了西藏地區的高山。忒修斯海的面積愈來愈小,漂移到淺海地帶和封閉的盆地附近,一些陸棲的居民經常鼓起勇氣去海里逛逛,不時享受一頓海魚大餐。
    今天的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形態學家都在研究鯨魚的親緣關系。生物形態學家認為一種已滅絕的有蹄類動物——中爪獸——是鯨類的直系祖先,而分子生物學家則將同時期的河馬看做鯨魚的叔叔或阿姨。最新在巴基斯坦挖掘出土的骨架似乎證實了分子生物學家的看法。可以肯定的是,古鯨并非只發源自一支部族,而是由很多當時的支系同時發展而來。
    我們發現的最古老的鯨化石是一塊下顎,其主人生活在距今 5350 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南部,因而它只好得到一個令人抓狂的名字:蘇巴都喜馬拉雅鯨——可憐這只死去的鯨無法對此表示抗議。至于蘇巴都地層的喜馬拉雅鯨是否的確是所有鯨類的祖先,是否屬于巴基鯨家族,學界至今尚未達成共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路边野餐 阿诺德·汤因比传 12天理财精进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 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 美丽心灵:纳什传 乌有王子(卷一):前度的黑暗 乌有王子.2,战士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