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写作是门手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文学理论 > 写作是门手艺

第29章 写作里程与反馈回路

书籍名:《写作是门手艺》    作者:刘军强
推荐阅读:写作是门手艺txt下载 写作是门手艺笔趣阁 写作是门手艺顶点 写作是门手艺快眼 写作是门手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写作是门手艺》第29章 写作里程与反馈回路,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主旨

·为什么要多写?

·怎样建立反馈回路?

·怎样建立学术档案?

关键词

·手停口停·写作里程

·遵守礼仪·问题具体·提供方便·多巴胺法则

·素材库·案例库·文献库·数据库

(一)从生手到老司机

鲍勃·迪伦的《风中飘扬》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人?”(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如此艰难,一个写手的成长过程恐怕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异曲同工的是《霸王别姬》里小癞子和小豆子去看戏,感叹道:得挨多少打才能成为角啊? [377]

一个人要写多少字才可以成为熟练的写作者?在许多行业,工作量都是重要的指标:要想成为老司机,必须开足够的里程;要想成为资深程序员,你得写足够行数的代码。就写作而言,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量,你对写作会缺乏体验。别人说得再妙,你也很难吸收。

那么,要写多少呢?很难有统一的意见。古人云,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如果不坚持写,笔头就会迟滞很多。粤语中有个词非常传神:手停口停。如果一个人不干活,就没饭吃。这句话对写作者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写的话,这支笔就会干枯下去,最终生计都没了。反之,如能坚持写作,潜意识中各种知识储备才会被调动出来,才会把一个东西编织得又细又密。

萧公权先生曾对写作做出这样的开示:

做研读报告的意义,不在于“应付功令”,而在培养研讨的能力和取得写作的经验。选择专题应当以本人的兴趣为标准。撰写报告应当以写成的文字有日后参考的价值为目的。换句话说,现在写一篇报告,实际上是在自己治学的初基上安放一撮泥土,一块砖石,这样才不至于虚费时间,徒耗心力。[378]

(二)反馈回路和求助姿势

只刷字数没有反馈也不行。写作没有神秘配方,技艺精进依赖大量练习和吸收反馈。高水平的反馈会让你知道自己到底写得是什么水平、存在什么问题。很多人很用功却没有长进,主要是没有高质量的反馈回路,无论是对还是错都没有人指出,因此改进无从谈起。学习过程成了驴子拉磨,绕了一圈又一圈。

其他手艺同样如此。湖人队教练杰克逊带领湖人创造了奇迹般的成绩。有记者好奇,于是专门跟踪了教练的训练过程。出人意料,教练完全没有打鸡血,没有在唱高调,大部分都是具体的指令。教练一般采取三段教学法:做一遍示范,然后队员做一遍,教练马上纠正。这是典型的反馈回路机制。

咱们自费考驾照也是典型的反馈回路机制。练车时教练坐在副驾驶位上,一旦我们犯错误,他就开始各种骂。虽然这过程很痛苦,但是大部分人基本上都能在一两个月内学会开车。诀窍也在于反馈回路。你能学会开车,就能学会写作,只要有人能在你身边举着大棒。

反馈回路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容易。写篇文章可能会被导师骂得狗血喷头,或者被评审人批得一无是处。这种感觉不好受,但其中包含着非常宝贵的个体化建议。想学东西,脸皮就要厚,内心要足够强大。大凡有点水平的人,一般都会有点性格。过宽杀人,过美杀身。想让高手指教,你就不能把自己的尊严太当回事。

求助是个技术活。长期跟学生打交道后,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太懂如何求助。

其一,缺少基本礼仪。我经常收到没有称呼和落款的邮件;有的邮件一看就是群发的,不是为我而写;有的甚至把发给其他老师的邮件发到我这里;有的学生会晚上十点半之后还给我打电话或者发微信,至于周末假期更是毫无区别;还有的明天要交稿,今天晚上发过来要求审阅。凡此种种,其他老师也多有抱怨。我建议跟别人求助时要注意礼仪。别人的时间不是免费的,他们的善意也不是无尽的,千万不要视别人的帮助为理所当然。一封有礼貌的求助信应当:(1)称呼准确;(2)落款清楚;(3)考虑对方的私人时间;(4)为对方留足时间;(5)如果对方拒绝,不要死缠烂打。

其二,求助信语焉不详。不会求助的人经常这样写:附件是我的一篇文章,请您指点一下。这种空泛的求助方式要么被忽略,要么别人会轻飘飘提几条意见,然后把你打发了。这个人情就白费了。你自己都不知道要请教别人什么,别人怎么会知道怎么帮你?我建议尽量把问题问得具体一点。你可以问:(1)我的第二个观点所涉及的变量测量是否有更好的方法?(2)分析框架涉及的文献是否有更权威的出处?这样具体的问题,对方很难笼统地打发你。李连江老师说,学生要能够逼出导师的水平。但大部分学生要么太懒,要么脸皮太薄。很少见到能够精准“剥削”导师的学生。其实,老师们如果遇到特别认真的学生,不但不反感,反而会印象深刻。

其三,只说客套话,而不是减少对方的麻烦。我在加州访学时,苏阳老师告诉我:真正的礼貌不是说一大堆客套话,而是把所有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做了,让对方尽量舒服地为你提供意见。你去找老师请教论文时,可以顺手打印一份纸质版,给老师提供一点方便。你让老师写推荐信,可以把自己的情况大概总结一下,让老师写起来更方便。你为别人考虑,别人才会为你费心。

其四,说了白说。我很郁闷的一点是,跟学生明确说了要改的地方。但第二次看到文稿时错误照旧。这属于不尊重老师的劳动。确实,老师说的不一定都对。但是如果把老师说的当作耳旁风,那么你很难再得到第二次指点了。跟别人求助同样如此。

其五,空洞的致谢。一定要真诚地表示感谢,要表达到让对方多巴胺分泌的程度,这就是我常跟学生说的多巴胺法则。你具体说说从对方意见中学到了什么东西,感谢对方为你花费时间。你不花钱,花点心思说几句好话总可以吧。感谢一定要具体:不能说改得很好就完事了,要具体说怎么好了,你如何从中受益等。人在感觉良好时,多巴胺会分泌,从而产生欣快感。这就是为什么被表扬后,人们会有“飘飘然”的感觉。具体而真诚的感谢会让对方感觉很熨贴。一般人对这个是没有抵抗能力的。大家都喜欢嘴甜的人,背后就是多巴胺法则。

其六,平时不联系,临阵搞突袭。有些同学写作论文过程中完全不跟老师联系,临到交稿前才扔一篇几万字的论文过来。这样做的坏处是:(1)老师不可能短时间内看完并提供修改建议;(2)如果写作一开始就走偏了,老师纵是天才也无回天之术。较好的做法是分段联系:选题、文献、研究设计、写作各阶段都跟老师沟通好。特别是在写作阶段,最好写完一章就发给老师。老师读起来轻松,而且一旦发现写歪了可以马上纠正。一章章下来,老师提的问题你一一解决,到最后他能不让你通过吗?

(三)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据说跑步会上瘾。经常跑的人体内会分泌多巴胺,跑步会带来欣快感而不是痛苦感。写作是否有类似的机制呢?咱们可以把写作当成是锻炼头脑肌肉的方式,每天定量化,以培养上瘾为目标。

我建议每天以打卡的方式给自己规定写作量。刚开始可以每天写200字,这个难度并不高。一个月下来,写5000字不成问题,一篇学期论文就出来了。坚持一个月后可以加量,例如每天写400字左右。实在写不动时,你可以去找文献、整理文献,把十几条文献贴上去,几百字就出来了。这样一个月就可以写一篇10000字的论文,很可观了。长此以往,你希望看到“字数统计”中的数字不断上升,这就有了上瘾的感觉。

写作尽量突破时空限制。在线文档非常方便,只要能上网就能到处工作,而且可以多人协同。平时一旦有想法,你可以迅速在手机、笔记本或者其他地方记下几个词的想法或备忘,有空时把它们语音输入,再加以整理。长此以往,积沙成塔。

我建议你建立个人的“四库全书”,以系统收集写作材料:

· 素材库:随意浏览的网页,只要有可取之处,也要注意收集保存。甚至你在看电影的时候,遇到巧妙的对白,也可以截屏保存。

·案例库:凡是有趣的事例、案例,甚至段子都可以收入囊中。

· 文献库:遇到好书、有用的文章和观点,都要留心保存,注意记录作者、时间和出处等信息,以便需要时迅速查找。

· 数据库:要注意搜罗可用的数据,无论是统计年鉴还是其他或大或小的数据库。这在实证研究、政策分析类写作中非常有用,数据可以帮助你判断大致趋势、幅度和背景。根据数据做成丰富的图表,会让文章显得充实。

我建议学生们坚持记日记和周记(log)。每天哪怕只记下一条文献或是几句话,长期积累下来都不得了。我自己也坚持了很多年,平时记录下阅读的文献、积累的观点和研究的进展,以后的很多研究可以从中取材。社会学名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对如何建立学术档案有系统的说明:

学术档案将有助于缓解重复工作的乏味,同时使你免受劳心费神之苦。它还能激发你捕捉“边缘思想”:异彩纷呈的思想,要么是日常生活的“副产品”,要么是无意间听到的街谈巷议的片段,甚或就是梦中所得。这些思想一旦被记录下来,就不只会给更直接的体验添些思想意义,还可能激发出更为系统的思考。……

通过设立内容丰富的学术档案,并由此养成自省的习惯,你将学会如何保持内在精神世界的清醒。无论何时,当你对某些事件或思想深有感触,务必不要让它们从脑海中溜走,相反,你要梳理它们,把它们归入你的学术档案,并在这个过程中抽取它们的含意,让自己看看这些感触和念头究竟是多么愚不可及,还是如何可以被阐述为令人获益匪浅的东西。建立学术档案同样可以使你养成练笔的习惯。若要保持娴熟的写作技巧,至少要每个星期都写些文字。在充实学术档案的过程中,你便能练习写作,据说这样便可以提高表达能力。维护和更新一个学术档案,就是把握住了自己的体验。[379]

最终,希望你能形成写作强迫症,每天不写就内疚。看到不断增长的字数,你会希望尽快达到下一个整数。如果真能如此,不仅写作障碍迎刃而解,而且说不定会写上瘾。顺带着,写作会刺激你成为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素材,最终成为行走的“博物馆”。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跟别人聊天时腹有千军万马可资调遣。这一切都是写作带给你的甜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全球创新投资:经济大变局中的财富新机遇 农业和食品论争 核能 气候变化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流行病 他从屈辱中站起来:乞丐囝仔 算计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一念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