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写作是门手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文学理论 > 写作是门手艺

第28章 如何克服写作障碍?

书籍名:《写作是门手艺》    作者:刘军强
推荐阅读:写作是门手艺txt下载 写作是门手艺笔趣阁 写作是门手艺顶点 写作是门手艺快眼 写作是门手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写作是门手艺》第28章 如何克服写作障碍?,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主旨

·小孩怎样写作文?

·说和写有什么区别?

·怎样克服写作障碍?

关键词

·注意力·复活记忆·寻找秩序·诉诸文字

·人群范围·互动性·时空距离

·先有后好·以说带写·放空式写作·管理注意力

许多人写作之前总有各类怪癖和仪式。据说连文豪海明威都不例外,他每次写作之前要削几十支铅笔。为什么说话不需要仪式呢?两相对比,这可能是写作障碍症作祟。我们对写作积攒了太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导致写的时候总自动地绕弯子。

一般而言,写作障碍涉及三个问题——没的写,不会写,不想写,分别涉及想法与积累、写作策略和写作心理。在《阅读》篇中,我们讲了阅读和积累,力图回答没东西可写的问题。本章重点讲障碍及其克服。

以往的写作以结果为导向,不太重视过程管理。文章写完,作者展示给我们的是完整的版本,读者无法获知其中的辛酸苦辣。但写作是持久战,我们需要转换视角: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管理。

(一)从小孩作文说起

1. 作文与心理阴影面积

大家小时候都有过被“作文”的经历。家长带你去个地方玩,回来之后就要求作文一篇。[371]那种抓耳挠腮的情景历历在目。为什么作文这么难?拉莫特描述了一个经典的场面: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岁,第二天得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进展。当时在我家位于博利纳斯的度假小屋,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未打开的鸟类书籍。他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后来我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372]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说起来很容易,但小孩子要克服一系列障碍。我们以小孩子的作文过程为例,来分解一下各步骤的难点。假如小朋友白天去了博物馆,晚上回来写作文,她需要克服以下障碍:

首先,她得先消停下来,全神贯注坐上一小时。这对小孩来说很困难,从兴奋状态到平静状态很难平滑过渡。而且,儿童注意力周期比成人要短得多。再者,安静地坐下半小时写东西对成年人来说也非易事,特别是无线网络、社交媒体360°无死角的现在,让人分神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其次,她需要重新复活白天的记忆。如果白天只是走马观花、追逐嬉闹,那么脑中基本上就不会有存货。这对成年人来说也不容易,因为我们休闲的时候大多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松弛状态(无所用心),要想记得多非得集中注意力不可。无意识和集中精力,就跟“葛优躺”和站军姿的区别一样,对脑力的消耗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再次,她需要整理记忆碎片,给破碎的印象赋之以秩序和条理。走到这一步,难度已经突飞猛进了。儿童的知识库存里缺少模板和套路,她们对秩序和结构的把握能力更差。对成年人而言何尝不是,我们脑袋中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如何找到恰当的角度和贯串的故事线索,却让人绞尽脑汁。

最后,小孩需要调动想象力,运用并不充裕的词汇把这些意象、想法和次序落到纸面。想法从大脑中落到纸面时,难度到达顶点。这时心理压力以及拖延带来的时间压力进一步让大脑宕机。有无数成语来描述这一过程,例如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理屈词穷、山穷水尽,等等。最后的画面通常是:大人训斥、孩子嚎啕。

一篇几百字的作文就是这么难。写作恐惧症困扰着很多人,写不出来总是归因于地方不行、时机不对、心情不好等。有人甚至需要一些奇奇怪怪的准备“仪式”。这看似怪癖,实际上不难理解:写作并不符合人类直觉,与松散、闲适的惯常状态背道而驰。但是,写作不是单纯地打字,而是“多项活动同时进行的过程:分析、阐释、记忆、综合、计划、排序、表达、澄清、评论、组织、合理化——当然还有誊写”[373]。写作需要化无形为有形,用二维的文字反映三维、四维甚至更复杂的东西。

2. 说与写

怎样降低写作难度呢?让我们先比较一下更符合人类本能的“说”和反本能的“写”。说和写都是语言交流的形式,但两者差别极大。两相比较,我们可以通过视角的转换来了解写作的本质。

首先,人群范围不一样。说话是人生下来没多久就会的一项技能,而且几乎每天都在操练。只要不是哑巴,几乎所有人都会说话。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说话,尤其是喜欢跟朋友聊天。写作却有较高的门槛:前提是会写字,这就排除了大量的文盲;即使受过教育,如果没有经过大量练习,写作也是困难重重;即使会写,要想写得妙笔生花更是难上加难。会写、想写、每天都写的人,实属凤毛麟角。一个口若悬河的人在经历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折磨后,往往哑笔无言。

其次,说是一种互动式的表达,说话的人可以不断地观察对方,进而调试自己的言语。写作则是一个孤独的游戏,写作者枯坐于写字台前冥思苦想。写作大部分都是单独完成,即使合作者之间也通常是谈好分工,分头去写。孤独的滋味并不好受,这进一步降低了写作的吸引力。当然,作家们也特别擅长自我安慰。如纪伯伦所言: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最后,说是一种时空并行的交流,写作的时空相分离。声音会有回声,谈话也会有反响。有趣的交谈会带来开怀畅笑,索然寡味的对白引来面面相觑。但是写作的周期很长,出版周期更长,而侥幸出版后所获得的反馈则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作者孤独地写完,满心希望得到读者的青眼眷顾,但大多数的写作最终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真是让人气馁。

不过,时空分隔恰好是写作的魅力所在:一件作品经过巧思设计、苦工打磨,可以超越时空而存在。杰出的作品被藏之名山,千秋万代被人传诵。经典的写作例如《史记》已历千载,至今还在滋养我们。而时空并行的谈话大多像“泼出去的水”,要么覆水难收,要么像在水上写字,写完就没了。

说和写之区别揭示了写作困难的成因。既然说几乎是种本能,为何我们不能让娴熟的“说”来帮助笨拙的“写”呢?下文会有专门介绍。

(二)克服写作障碍

万事开头难。写作最难的是如何起笔。从思维到操作都有一系列方法可以帮助开头。下文头五条聚焦开头,后五条聚焦于过程管理。

1. 尽早动手。越早开始,你就能越早告别0,距离1就更近一步。我们很多人都属于慢热型,需要阅读与积累想法。如果不通过写作来刺激,这个预热机制会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尽早动手有助于“有意识地”积累素材:思维在预热中会逐渐培养对材料、观点的敏感度。雷达一旦启动,平时不太关心的素材会逐渐落入囊中。这些素材放于文章结构的小格子里。看着字数统计从无到有,不断攀升,你就慢慢进入状态了。

2. 不打腹稿、先有后好。有的人是想清楚再写,在写之前需要想清楚框架,每个段落怎么安排。这样的人可能有写作洁癖,但这样做非常低效: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处理大量的信息,翻来覆去其实想不了太多。举个例子:你要做三分钟的演讲,讲话稿不过600字,打腹稿勉强可以应付。但是如果要写一篇几千上万字的文章,你能记住这万字长文的字句和顺序吗?往往是想到后面,前面的已经忘了。如果你还有其他事情在脑子里转悠,写起来会更加低效。

写作即思考的过程,而不能把写作当成思考的结果。写作如同打草鞋,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因此,一定要先写下来,不管多烂。好文不厌千回改,第一稿是什么样子并不是很重要。写作不是做手术,不用一次成功。只要手中有个东西,之后的修改难度会大幅下降:从0到1是最难的,而从1到2再到3,乃至无穷则相对容易。切记,第一稿最重要的是速度,而不是品质。

文章开头可以随意一点。标题先随便起一个,第一句可以写一句套话,第一段可以先总结一篇文献,或者引用一个案例。总之,尽一切可能先写出来。甚至你都不用先写第一段,想先写哪儿就写哪儿。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纠结了很长时间开头怎么写。[374]说理写作中,这完全没必要。论文高度结构化,咱们没必要拘泥于前后顺序。反正结构已经把格子搭好,你就跟填空一样,填满为止。至于哪一个先填后填,看你的意愿。

写作过程也像是做陶艺,泥巴捏来捏去,创作就是不断成形的过程。有人把写作比喻成四种角色的合作[375] :

·疯子:天马行空、放飞思路、头脑风暴

·建筑师:把想法组织为提纲

·木匠:以提纲为基础,用段落和句子搭建结构

·法官:做出判断,增删修改,决定哪些留、哪些不留。

这四种角色也恰好对应写作的四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作者每个阶段只能扮演一种角色。如果疯子、建筑师、木匠、法官同时工作,写作过程将乱成一锅粥。在开头的时候,就让咱们先像疯子一样地工作吧。

3. 不动点法则。[376]确定一个题目、头脑里立上一面旗子,然后以此为圆心画一个圈,注意力会形成一个关注范围。你在读书上网时会不自觉地发现很多相关的素材。如果没有一个不动点,你会始终处于游走状态,不断地消耗脑力,最后不知所终。有人会问:如果这个不动点后来放弃了呢?答案是:哪怕后来全盘否定、弃之不用,这个点仍然有探索的价值,它告诉我们这个点是不能用的,要避开这个坑。如同勘探挖井,咱们不可能运气好到每一次打井都能找到水。

不动点可大可小。这本书是我的一个不动点,凡是与写作有关的东西都会引起我的关注。当我写本篇时,本篇主题就形成一个二级不动点,凡是跟写作障碍有关的材料也会进入我的雷达探测范围。不动点有助于分配稀缺的注意力,使你在阅读时更有针对性。甚至,你的潜意识也会暗中处理这个主题。当恰当的时机来临,这些积累的素材和暗中酝酿的想法会钩织成一定的结构,你因此进入下笔万言的状态。所谓灵感,不过是平时积累和思考之后的自然倾泻。

4. 以说带写。上文中,咱们讲过说与写的区别。写作方面大家有各种顾虑、各种怪癖,但是对于说话却大多能做到张口就来、不假思索。咱们完全可以用顺畅的说来带动迟滞的写。以前,只有成功人士才有钱雇得起私人秘书,口授各类信件。现在技术进步使得这种特权变得不再特别。普通人只要有手机和电脑都可以使用口授式书写,通过本能+技术的搭配大幅降低写作难度。

方法很简单:(1)下载语音输入法到手机上;(2)打开一个文本编辑器,例如便签、电子信箱的空白邮件;(3)把大概想法记在纸上,它们往往是一些零散的词;(4)张开嘴,把你的想法口授下来;(5)口授完后,你可以用正式的表述替换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调整一下语句、段落顺序,把格式调整齐。一番操作下来,文字就成形了。普通人的语速大约是每分钟150字。因此如果能口授十分钟,一篇千字以上的材料就出来了。本书的部分内容就是先用口授的方式输入,然后多次修改而成。这极大提高了我的效率。

这种口授式写作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它来做读书笔记、整理文献和整理想法。有的人读书很痛快,但觉得做笔记很痛苦。书看完就扔掉了,所以几无收获,到头来还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说起记笔记,他们会抱怨自己没时间。语音输入让这一切变得很简单:一边看,一边把精彩的地方用荧光笔和彩色便签标记,看完后就可以滔滔不绝地输入文本中。不过,请你注意记录页码,以备日后查阅和引用。

文献综述大家写起来也很麻烦。其实你也可以用语音输入来化整为零:每当看完一篇文献,你可以口授总结一下文章的主要观点。如果每篇文献都总结200字,看上30篇文献,那么你就有6000字的文献总结材料,钩玄提要、理好次序之后文献综述就相当有型了。边读边记也会让你成为一个积极的阅读者,能够总结和评估阅读材料,而不是被动地吸收。

5. 模仿。模仿可以大幅降低学习成本。从无到有的过程非常痛苦。但是如果有模板可借鉴,难度会大幅下降。因此,写不下去的时候,你可以找一篇经典的范文。这篇范文最好是题材接近,方法近似。大量的具体说法可以直接学习,但是一定要转述(paraphrase)。我建议在抄录他人文字时,一定用特殊的颜色或字体标注,以防混同自己的文字,最终酿成剽窃的风险。我一般把摘录的文字设为红色楷体,而我自己写的设为黑色宋体或者等线体。

以上是如何写开头。顺利开头之后,后面的进度仍然困难重重。其中,注意力和时间管理是关键。写作时,我们有一万个分心的理由:微信的红点,新信息,突然想起要办的事情,网购的东西查一下物流状态,眼睛有点难受,朋友电话过来……而咱们的大脑在压力之下对分心的诱惑毫无抵御能力。

6. 如何管理注意力呢?我建议:

· 把写作时间放在清晨或者晚上,此时社交网络处于清淡期,咱们要跟这个忙碌的世界错峰出行。刻苦的写作者一般会在清晨写上一小时。此刻头脑清醒、无人打扰,适合写作。满满地写上一小时,那么哪怕一天别的都不干,心里也有底了。

· 断绝网络(现在很难了)。有些人总以查资料为借口到有网络的地方。效率最高的地方其实是与网络隔绝的地方。资料可以打印,可以下载,但不要先查。如果要查,你可以先记下来,统一上网时查。

· 避免跟家人在一起时写作。他们不太理解写作过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动不动喊你一两声,你就需要分配很多注意力到他们那里。有时,你甚至会主动分心。例如,厨房飘过来的味道会让你浮想联翩。如果你表示抗议,他们要么内疚,要么觉得你不该在家里写作。总之,尽量出去写。

· 别带手机。我们经常主动或者被动地被手机打断。别人的电话会切断我们的思路。我们写得烦了,会主动打开手机刷刷刷。网络上光怪陆离、五光十色,专以攫取你的注意力和提升你的焦虑水平为目标。沉迷于手机,实属不值、不智。

· 番茄工作法。每半小时为一个工作单位,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剩余五分钟用来休息眼睛和做拉伸动作。伏案工作者往往有各种职业病,眼睛、颈椎、腰椎、鼠标肘、痔疮,甚至高血压、糖尿病等都跟久坐有关。每半小时活动一下可以有效地松弛肌肉,避免造成肌肉痉挛。这样有助于精力保持在比较好的状态。其实,每天能保证有六个番茄钟(三小时),进展绝对不成问题。事实上,我所钦佩的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每天只工作四小时而已。大部分人看似在工作,实际有效工作时间非常少。

· 不熬夜。如果有人觉得熬夜才效率高,那要分析一下原因。其实人体在夜里很难高效运作。有人觉得夜里效率高,可能是因为无人打扰。咱们可以把这些条件在白天实现,例如有朋友会坐车到很远的地方去专门写作,故意制造隔绝的环境。如果熬夜过多,不仅大脑昏昏沉沉,效率低下,而且日久天长必将影响身体健康。年岁既长,熬夜越来越得不偿失。

· 一旦疲劳,尽快休息。疲劳状态下,我们很容易走神,反应会迟钝很多,如此怎能写出好东西来?所谓的超水平发挥或是灵感时刻,都有赖于头脑处于清明、活跃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大脑会调出一些平时极少用到的潜在知识,例如多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很久以前的一个想法,从而让想法更周密、文字更精细。运动一下,洗个澡,然后睡一觉,会让大脑刷新到比较好的状态。

7. 如何应对写作卡壳?

· 阅读。写不出来就去读,这会刺激你产生想法。顺手记下并通过上文所说的语音输入转化为文字。我写本书后记时已是强弩之末,毫无头绪。于是我翻了十几本好书的后记,最终博采众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头脑清楚的时候可以读一点坚硬的东西(例如论文),疲劳时要么休息,要么读一点好消化的材料(访谈记录、回忆录等)。古代就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说法,与此异曲同工。

· 跟别人聊聊。你可以跟同事、同学约个午饭,一起讨论一下,哪怕吐吐槽也很好。别人的视角会给你提供新的启发。这有赖于平时要网罗聪明人到你的朋友圈中。你的讨论网层次越高,从中吸收到的建议会越好。有些想法你觉得很好,可能在别人看来完全不值得做。苏阳老师曾经毙掉过我好几个想法,我反而很感谢他,因为这让我节省了大量时间。初学者的判断力要差一些,尤其需要有经验的人帮忙判断。这时候尽量远离损友,即不给鼓励,反而让你泄气的那种。

· 出去转转。你还可以跑出去,做做调研和访谈。维持一个广泛的调研网络非常关键。这可以让你在产生新的想法时,迅速找到相关领域的人请教,减少在初级阶段摸索的时间。有的时候这意味着赤裸裸的节省时间。实在找不到人,就找自己的家人聊聊。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你可去逛逛书店。

· 放空式写作(free writing)。放空所有条条框框,愿意写啥就写啥。这是一种有趣的尝试:确定一个主题,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完全不顾及写了什么,不停歇地写十分钟,写上至少600字,哪怕500字是废话,至少还有100字可以利用。我们有时候写不出来,就是太有洁癖了。有同学反映,这种写作方式特别适合那些不需要动脑子的作业。请别问我是什么作业。

8. 管理好高点与低点。写作过程有时候顺,有时候卡顿。顺的时候一定要排除干扰,努力写作;卡的时候,要积蓄力量、调整状态(例如阅读相关的东西)。写作量爆发的几个前兆:你读了很多相关的东西,积累了很多想法;你好几天没有认真地写,积累了相当的内疚感;你休息得不错,脑子比较清晰。

9. 截止日期。没有截止日期的文章永远写不完。其实,大部分人都有拖延症,轻重不同而已。懒癌难治,尤其是面对比较难的任务时。这个没有太好的办法。建议如下:

· 化整为零,把文章切分。每个小的部分设立一个截止日期。我每次收到文章的评审意见时,一般这么操作:先从最简单的开始回应。第一天只回应一到两个最简单的,例如补充文献。第二天再回应一到两个次简单的。这样你的信心会随着进度的推进而逐渐建立,你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预热的步骤。

· 让截止日期具有适度的威胁性。如果完不成写作,会影响外界对你的评价(成绩)。你不好好写就会丢脸,保全面子的压力会让你做完这些事情。不过,压力水平不能高到让你恐怖的程度,因为过度的焦虑有害无益。

10. 写作小组。你还可以成立写作小组,相互督促。一个人很容易懈怠,如果有互助组织,情况要好一些。组员之间既可相互打气,又可相互督促。组员间甚至可以设立对赌惩罚机制:交一笔钱给朋友,如果某个时间点之前写不完,这笔钱自动归对方所有,或者用作小组活动经费等。这可以形成有趣的压力。

希望上述十条帮你豁然开局、势如竹破、一写到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全球创新投资:经济大变局中的财富新机遇 农业和食品论争 核能 气候变化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流行病 他从屈辱中站起来:乞丐囝仔 算计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一念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