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二节 经济结构调研组活动

书籍名:《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第二节 经济结构调研组活动,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1979年6月起, 经济结构调研组在马洪、孙尚清领导下, 组织了400余名从事实际工作的经济专家和200 余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经济学者, 并集中了100 余人组成经济结构综合调研队, 分别到十几个省市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研工作。当年参加调研的经济学家有:刘中一、吴敬琏、周叔莲、杨坚白、陈吉元、蔡中杰、杨圣明、张曙光、张泽厚、张卓元、戎文佐、胡兆量、于祖尧、陈锡康、汪海波、李悦、陈胜昌、魏加宁、冒天启、薛永应、戴园晨、恽希良、任维忠等。

调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均上报党中央、国务院, 为当时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调研组一部分成果被编入《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一书, 由马洪、孙尚清主编, 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成为当时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拥有大量实际材料和系统数据的经济研究著作, 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在此基础上, 孙尚清又于1983年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当时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几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包括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教育科学结构、就业结构、企业规模与组织结构、地区结构、积累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国际交换和所有制结构等, 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汇集成《论经济结构对策》一书, 由孙尚清主编, 张卓元、蔡中杰、陈吉元副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本书由于对中国重大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而荣获首届(1984年) 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20世纪80年代中期, 马洪、孙尚清继续组织一批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结构问题, 并撰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丛书”。其中,“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法读物丛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版, 主编为马洪、孙尚清, 副主编为周叔莲、张卓元, 撰稿人大部分都参加过1979年夏至1980年春经济结构调研组的调研工作, 对我国经济结构问题有一定的研究。这套丛书具有理论性、实用性、资料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特点, 它同马洪、孙尚清主编的《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和孙尚清主编的《论经济结构对策》两书有着内在的关系, 是上述两部著作对我国经济结构研究的继续、深入和展开。这套丛书共19 本, 它们分别是《中国经济结构概论》《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研究》《中国农业结构研究》《中国轻纺业结构研究》《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研究》《中国能源结构研究》《中国钢铁工业结构研究》《中国建材工业结构研究》《中国化学工业结构研究》《中国金融结构研究》《中国流通结构研究》《中国价格结构研究》《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中国人口结构研究》《中国教育结构研究》《中国就业结构研究》《中国所有制结构研究》《中国地区结构研究》和《中国企业组织与企业管理结构研究》。

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 40年前经济结构调研组调研后指出的当时存在的结构问题和关于改善中国经济结构的建议, 不仅在当时是切合实际和深刻合理的, 而且很长时期还在许多方面有现实意义。这次调研后列出的当时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 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 阻碍国民经济迅速发展;(2) 轻工业落后, 不能满足城乡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3) 重工业脱离农业和轻工业片面发展, 并且内部比例失调;(4) 交通运输落后, 邮电通信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5) 商业、服务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6) 对外贸易和加速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7) 基本建设规模过大, 战线过长;(8)“骨头”和“肉”的比例关系失调(意指涉及人民生活的投资比例低)。“在上述这些问题中, 最主要的是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农轻重比例关系本质上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门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根本问题, 就在于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不相适应, 特别是消费资料落后于生产资料。我们应当把解决两大部类的关系作为解决一系列经济结构问题的出发点。”[53]

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 经济结构调研组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十条建议:(1) 全面发展农业, 为国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加快轻工业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3) 调整重工业结构,充分发挥机械工业在技术改造中的作用;(4) 大力发展能源工业,确定长期稳定的能源政策;(5) 逐步实行建筑单位企业化和建筑物商品化;(6) 适当降低积累率, 合理调整投资结构;(7) 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8) 做好经济区划, 发挥各地经济优势;(9) 运输先行, 是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条件;(10) 改革管理体制, 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结构调研组的报告对中央的经济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六五”(1981—1985年)期间“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报告指出:“在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 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 进行现有企业的整顿、改组和联合, 有重点地开展企业的技术改造, 同时要巩固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实行的初步改革, 抓紧制订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在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〇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 要广泛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 逐步展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同时继续完成企业组织结构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方针指引下,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轻工业也加快发展,农轻重比例关系重新协调。“六五”期间(1981—1985年), 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7%, 而1978年前的26年(1953—197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3.2%;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 而1978年前26年平均每年增长9.1%;重工业增速则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放缓, 这样就改善了农轻重结构。1978年, 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27.8∶31.4∶41.1;1985年, 调整为34.3∶30.7∶35。1981—1985年“六五”时期, 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同“五五”时期(1976—1980年) 相比, 粮食年平均产量由3.05亿吨增加到3.7亿吨, 棉花由224万吨增加到432万吨, 猪牛羊肉由937万吨增加到1462万吨。这就大大改善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 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 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和拥护。与此同时, 其他经济结构也有所改善。

以上表明,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结构调研的成果和对策建议是正确的, 对经济发展实践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