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价格理论争论与创新

书籍名:《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价格理论争论与创新,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学界在价格理论创新方面成果突出, 创新的价格理论对价格改革实践的推动作用成效明显。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中国价格改革一枝独秀, 走在其他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和宏观管理改革前面, 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 使市场迅速活跃起来。价格改革的成功实践,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界和经济学界对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要回到交换中形成, 以及用市场价格论取代行政定价论的广泛共识。当然, 也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价格改革的重视。早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 合理的价格是保证国民经济活而不乱的重要条件, 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这就大大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价格改革的重视和热情。反过来, 价格改革的一系列成功实践, 又为价格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 使经济学家有条件研究中国价格改革的客观规律性。同时, 规范价格行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也于1998年5月开始实施, 将价格改革纳入法治的轨道。

中国价格改革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但并未完全过关, 价格体制和价格体系仍需完善。因此, 价格理论有待继续创新, 价格改革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进入21世纪后, 中国经济增速加快, 从2003年起已连续五年GDP增速达到两位数。与此同时, 人们发现, 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资源和环境容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这就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主要追求数量增长转移到主要追求质量提高上来, 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在这方面, 理顺价格关系, 特别是理顺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关系,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 要使它们的价格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 成为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已成为能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焦点。这就迫切要求价格理论的进一步创新, 以推动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为使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贡献力量。

让我们首先回顾在改革初期价格理论争论和创新。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并决定首先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1979年18 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4.8%) 以刺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后, 中国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掀起了改革开放大潮。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 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 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大国, 到2009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整个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价格改革对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 即从命令经济转为市场经济, 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大潮促进和带动了价格理论的探索、争论和创新, 而价格理论的创新又反过来推动价格改革的步步深化。从一个侧面来说, 思想理论先行, 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 对改革实践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国价格改革正是在不断解放思想、突破传统价格理论禁锢过程中向前推进的。改革开放以来, 价格领域研究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理论争论。

一 是否应以市场价格体制作为价格改革的目标

改革初期, 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调价措施, 如大幅度提高粮食等农产品收购价格, 鼓励农民增产农产品并取得成效。有的同志据此认为, 靠政府调整价格也能理顺价格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理论界还推荐测算影子价格, 有的经济学家夸大影子价格的作用,企图通过采用决策价格体系来理顺价格关系。[149]

与此不同, 许多经济学家主张让价格回到市场交换中形成, 并以市场价格体制作为价格改革的目标模式。调整价格以及影子价格、浮动价格等只能作为过渡形式加以利用。他们认为, 由于改革之初价格结构严重扭曲。这集中表现在不同行业的资金利润率悬殊上。1979年, 县及县以上国营工业企业的平均资金利润率为12.3%, 但不同行业差距很大:手表61.1%, 工业橡胶 49.4%, 针织品41.1%, 自行车 39.8%, 染料油漆 38.4%, 石油 37.7%, 油田34.1%, 缝纫机33.1%, 化学药品33.1%;而煤炭只有2.1%, 化肥1.4%, 铁矿1.6%, 化学矿3.2%, 船舶2.8%, 水泥4.4%, 半机械化农具3.1%, 木材采选4.8%, 农机5.1%。[150] 因此在改革初期, 为避免一下子全面放开价格带来利益关系的剧烈变动和增强价格改革的可控性, 需要采取调整价格的办法, 参考影子价格, 以及利用浮动价格等, 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要看到, 调整价格有其固有的缺陷, 调价可能使一时价格关系顺一些, 但因为没有改变价格形成机制, 过不了多久, 由于供求关系等变化, 原来比较顺的价格关系又不顺了, 出现新的扭曲。所以, 单靠调整价格是永远理不顺价格关系的。只有实现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 即放开价格由市场调节, 建立市场价格体制, 才能从机制上保证理顺价格关系, 保证形成比较合理的价格结构。[151]

中国价格改革实践证明, 建立和完善市场价格体制的主张是符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的。

二 价格改革是一步到位, 还是逐步推进

怎样推进价格改革? 也有不同的思路。一种看法主张快速推进,最好一步到位[152];另一种主张逐步推进, 不能操之过急。在实践中,采取的是后一种主张。

前面两种不同的主张, 背后是要不要在保持物价大体稳定的条件下推进价格改革之争。持前一种意见的学者认为, 在价格改革过程中要抛弃稳定物价口号, 说“稳定物价”是一种“非商品观念的物价意识”, 稳定物价会束缚我们自己的手脚,“可能使我们越搞越被动”[153]。而持后一种意见的学者则认为, 由于长期实行政府定价,各种商品的价格被人为地压低了。进行价格改革, 无论是调整价格还是放开价格, 都会使物价水平有所上涨。要达到理顺价格关系的目的, 一般认为要上涨一倍左右或者更多。这样如果企求快速推进价格改革, 甚至一步到位, 使物价总水平大幅度上涨, 则会带来社会的震荡, 使市场出现混乱, 包括抢购物资等。这是不可取的。而采取逐步推进价格改革的办法, 虽然在改革过程中会带来物价上涨,但可以在一个比较长时期比如十年十几年消化, 分摊下来, 每年物价上涨幅度不会超过两位数, 这样风险会比较小, 从而比较稳妥。事实上, 从1978年到2017年,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增速为4.86%, 物价处于大体平稳状态, 这就使我国价格改革能够比较顺利地推进。

三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并为市场价单轨制还是计划价单轨制

这个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生过较大的争论。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即计划价和市场价) 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产物, 从1985年起持续了五六年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 双轨价差大幅缩小, 具备并轨条件。有的经济学家以工业生产资料有许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和供求不平衡(供不应求) 为由, 主张工业生产资料双轨价主要并为计划单轨价。有的同志更明确主张,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并轨时, 80%以上要并为计划价。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还认为应着力研究和计算这些产品的合理利润水平, 作为定价的依据。[154]

与此不同,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工业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改革中, 应坚持以市场为取向, 着力解决价格的形成机制问题, 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当时消费品价格绝大部分已经放开并且成效显著,不能让工业生产资料价格转为计划价格而同消费品价格形式相对峙。同时, 20世纪90年代初双轨价差已大大缩小, 而市场单轨价不会带来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在转轨过程中, 不应把主要精力用在计算各种产品的价格水平和利润水平上, 而应是放开由市场调节。[155]后来的实践表明,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并为市场价单轨制是成功的。对于中国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 国外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给予高度评价。1985年9月, 在著名的“巴山轮”会议上, 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就说:“生产资料实行双重价格, 是中国的发明。它可以作为一个桥梁, 通过它从一种价格体系过渡到另一种价格体系, 也就是说由行政、官定价格过渡到市场价格。有了这个桥梁,过渡起来就比较平稳。”[156] 而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则认为实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采用的是一个天才的解决办法”[157]。

四 价格改革要不要排除通货膨胀的干扰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曾几次出现短时期的中度以上通货膨胀。这就提出了价格改革能不能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顺利推进的问题, 或者价格改革要不要排除通货膨胀的干扰问题。

有的经济学家主张, 用通货膨胀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 尽快把“蛋糕”做大, 价格改革只能在通货膨胀中推进。

有的经济学家则不赞成这种主张, 认为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 只能在短时间内见效, 但留下后患, 从长远看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158]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 比如1988年、1993—1995年, 价格改革很难迈出实质性步伐,更不能“闯关”, 而且为了控制物价涨幅过大需要把一些已经放开的价格重新管制起来, 造成不合理比价复归, 出现新的价格扭曲。为了顺利推进价格改革, 包括实现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并为市场单轨制, 必须首先治理通货膨胀, 稳定经济,稳定物价总水平。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指出的, 1988年又想绕过制止通货膨胀这一步, 不顾物价飞涨而加速价格改革的步伐, 这年夏季下决心要“闯关”, 但是消息刚刚透露, 各地立即发生提存抢购风潮, 这一风潮把主观设想的加快价格改革的方案一下子冲得无影无踪。事实证明, 要实现价格改革, 必须坚决遏制通货膨胀, 这是一条应该牢记不忘的教训。[159]

中国价格改革实践证明, 后一种主张是现实可行的, 排除通货膨胀的干扰有利于顺利推进价格改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