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五节 广义价格改革论的提出和21世纪深化生产要素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任务

书籍名:《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第五节 广义价格改革论的提出和21世纪深化生产要素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任务,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20世纪90年代, 我国绝大部分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已逐步放开, 由市场调节。经济学界开始探讨价格改革的内涵问题, 是只限于物质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改革即狭义价格改革, 还是应既包括物质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改革又包括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改革即广义价格改革?

有的经济学家倾向于把价格改革限制在物质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改革, 这同当时价格主管部门只管物质产品和服务价格的范围相一致。从这个认识出发,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由于那时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 市场价格体制已初步建立,因此认为中国价格改革已“过万重山”, 基本完成了。与此不同,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价格改革不能只限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改革, 还应包括生产要素(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和资源价格的改革, 从狭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改革发展为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改革, 正是价格改革深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商品和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进展, 生产要素和资源被确认要逐渐商品化并进入市场, 显露其价格, 广义价格及其改革的重要性被提出来并得到广泛的重视。事实上, 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价格改革实践就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其特征是物价、工资、利率、汇率(后来又包括资源, 例如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价格) 联动的广义价格的调整与改革, 从实物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市场化扩大到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市场化。只有跨越这一阶段, 市场机制才能全面形成, 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 市场取向改革才能取得全面的进展。可见, 广义价格改革过程同市场机制整体功能的发挥的统一, 是21世纪价格改革的显著特点, 这正好标志着人们对价格改革认识的深化, 而这个认识又有力地推动了价格改革的深入。有的论著提出, 商品价格体系包括反映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价格体系和反映生产要素与物质资料相关性的价格体系, 具体指物价、利率、股息、工资、汇率以及信息、科技转让的价格体系。价格改革正是要理顺上述价格体系。[168]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报告不仅明确价格要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而且第一次把环境损害成本列为价格形成因素, 并着重提出要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深化价格改革, 就是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

中国价格改革到现在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大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经放开, 由市场调节, 市场价格体制已初步建立。但是, 仍需进一步完善。进入21世纪以后,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和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 价格改革重点已逐步转移到继续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上。[169]

深化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改革, 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市场化,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志, 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而所谓资源,就是各种生产要素, 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以及一些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要素与资源价格市场化。生产要素和资源如果不能进入市场自由流通, 生产要素和资源如果不能自由地由效益较低的行业进入效益较高的行业, 资源配置就无法优化和更加有效。而生产要素和资源进入市场自由流通就意味着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由市场形成。只有放开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 生产要素市场才能很好地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 从20世纪90年代起生产要素价格开始逐步放开。但是这方面的进展仍然不是很快。除技术价格市场化程度较高外, 其他要素价格仍受政府管制或政府干预较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的价格利率, 市场化仍未实现, 贷款利率双轨制明显。重要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也是扭曲的。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4亩, 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要严格限制、有效使用从农用地转为非农用的土地, 杜绝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但土地市场与规范要求还有距离。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收益分配也不够合理, 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进入21世纪以后, 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 各种劳动力市场以及人才市场等迅速发展起来。劳动力资源丰富, 是我国的一大优势, 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和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劳动力价格逐步实现市场化, 可以使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地向城市, 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以提高我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据统计,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4—5倍。可见, 劳动力价格市场化、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多么重要。

进入21世纪以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资源价格改革、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问题突出起来, 成为今后中国深化价格改革的一个重点。有些生产要素如土地也是一种重要资源, 资源的价格改革也包括了一部分生产要素价格的改革。

进入21世纪以后, 特别是2003年到2007年经济两位数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

首先, 这几年能源消费量大幅度增加,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改革开放以来直至2000年的0.5以下跃升为“十五”期间的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1 以上, 2005—2007年仍达 0.93、0.76和0.59,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则从2000年起至2007年,年年超过1, 2008—2010年则分别为0.58、0.78和1.27。

其次, 我国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并不富裕, 而利用效率低下,这样消耗下去难以为继。一方面, 我国人均占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4.5%和79%, 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铁、铜、铝等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 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另一方面, 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2005年, 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1.22 吨标准煤, 相当于美国的3.2倍,日本的8.7倍。2005年, 我国GDP占世界GDP的5%, 但一次能源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14.7%(煤炭则占36.9%), 钢材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27%, 水泥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50%。2006年, 我国GDP占世界GDP的5.5%, 但一次能源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15%, 钢材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30%, 水泥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54%。[170] 2009年, 中国生产粗钢5.68亿吨、水泥16.5亿吨, 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 绝大部分由自己消耗掉了, 一次能源消耗31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量的17.5%, 而同年我国GDP只占世界GDP的8.7%。多年来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我国能源资源日显短缺, 越来越依靠进口, 致使主要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 从199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0%。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精铜矿等40%甚至50%以上都要依靠进口。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资源产品的旺盛需求, 带动了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1998年年底,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才10美元多一点, 2008年一度涨到147 美元一桶, 2011年仍维持在100美元左右一桶。

最后, 伴随着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生态和环境也在恶化。中国能源结构长时间以煤炭为主, 能耗高往往带来环境污染的加重, 从而带来经济损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2004年, 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171] 报告还指出, 这个数字还是不完全的, 实际损失还要大一些。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 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 中国居第133位。

为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难以根本转变,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长期以来, 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 明显偏低, 鼓励人们滥用浪费, 这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172] 主要表现在:

(1) 地价低。一些地方政府用行政权力向农民低价征地, 然后办开发区等, 用低价出让土地招商引资。

(2) 水价低。直到2010年, 我国城市的水价不仅没有包括水资源价格, 有的还不包括污水处理费或者污水处理费很低, 低于成本。农用水几乎是免费的, 各个城市水价普遍偏低。水价低导致我国水行业有些年全行业亏损。

(3) 长期以来能源价包括煤价、油价、天然气价、电价低。大量高能耗产品之所以争着出口, 是因为中国能源价格长时期处于低水平。

(4) 矿产品价格低。长期以来我国10多万个矿山企业中仅有2万个矿山企业是要付费取得矿山开采权的, 绝大部分是通过行政授予无偿占用的。2005年, 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平均率为1.18%, 而外国一般为2%—8%。

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形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必须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使它们的价格能很好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有许多资源产品, 它的开采和使用, 往往会损害环境和破坏生态, 所以它们的价格还要反映环境损害和生态破坏成本。总的是逐步提高价格, 用价格杠杆迫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使整个经济运行走上资源节约型轨道。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 有的经济学家2004年对2500 家公司做的研究发现, 能源使用量的降低, 55%归于价格调整的结果, 17%是研究与开发的结果, 还有是工业所占份额的变化等的结果。[173]

我国有的城市严重缺水, 有限的水资源如何分配给企业, 是政府计划分配, 还是用公开拍卖谁出的价高卖给谁的办法? 事实证明,用后一种办法能有效利用水资源。《中国物价》[174] 中的一篇文章介绍, 美国的研究结果是, 水价从每立方米7.9 美分提高到13.2 美分, 用水量减少42%;从15.9美分提高到21.1美分, 用水量减少26%。可见, 价格杠杆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推进价格改革, 纠正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偏低的扭曲现象。

在理顺各项资源产品价格过程中, 重点是调高能源价格, 提高天然气和汽油价格, 还要逐步调整煤炭和电力的价格。提高能源价格, 是降低能源消耗系数的有效途径。

此外, 要提高矿山资源补偿费;水价应计算水资源价格, 污水处理费要能补偿成本并略有利润;经营性土地价格一律公开规范拍卖, 严防暗箱操作, 等等。

总之, 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 逐步提高资源产品价格, 并择机放开资源产品价格。有的经济学家指出, 2005年和2006年, CPI上涨率只为1.8%和1.5%,是调整能源资源产品价格的大好时机, 可惜当时由于对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 以致丧失了时机, 没有及时地对资源产品价格做较大幅度调整。因此应特别注意抓住有利时机, 加快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2009年是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好时机, 希望不要再次错过。[175] 同时, 提高水、电、油、气等价格后, 要考虑对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某种补助, 包括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发放临时补贴等。

(执笔人: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路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编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