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第四节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与若干规律

书籍名:《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第四节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与若干规律,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进入21世纪,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充满活力,日益开放。与此同时, 经济学界开始关注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有的文章认为, 根据中国当前实际, 看来我们需要很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最大的不同点, 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根本的区别, 前者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即主要调节者作用;后者则不起作用或只起很小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语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价值规律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主要调节者, 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中, 价值规律不起调节作用, 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 是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迄今的中外实践表明, 按照市场的信号主要是价格信号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配置和重新配置, 比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 具有更高的效率。这是因为, 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精细化条件下, 不但产品和服务的品种繁多, 数以万计、十万计, 而且社会和人的需求也复杂多变和不断发展, 国家计划部门采用任何现代计算技术和严格的行政调节也无法将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有机联系和协调起来。由市场通过价格涨落提供的社会需求的信号, 比任何发布指令的计划部门要准确得多、及时得多, 从而使各个经济活动主体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 避免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也就是说, 在价值规律作用下, 社会资源自动地从效益较低的产业流向效益较高的产业, 而效益较高的产业正是社会需求比较旺盛的;在同一产业(部门) 内部不同企业之间, 则优胜劣汰。这就使社会资源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和配置。

二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不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 而是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是通过一个个最主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的活动实现的。企业根据市场信号主要是价格变动, 决定生产什么和多少商品, 提供什么和多少服务, 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正是一个个企业追逐经济效益的活动,使社会资源比较有效地分配到社会需要的领域。也就是说,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角, 政府已不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角。因此,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市场配置资源, 就必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也就是大家在改革初期提出的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做到这一点相对比较容易, 尽管政府的行政干预一直不少, 需要下大力气逐步克服。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就很不容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 国有企业从原来主管部门的附属物脱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一方面, 从企业来说, 原来事事靠上级主管部门, 照他们的指令办事,经济效益好坏不在乎, 没有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活力。现在要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就必须努力适应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承担风险, 搞得好, 就能不断发展壮大, 经营者和职工也能增加收益, 否则就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市场机制像一条无情的鞭子, 督促着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向前再向前, 永不停步, 永不懈怠。另一方面, 从政府和主管部门来说, 原来是直接指挥各项微观经济活动, 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审批和下达指令。由于对企业往往多头管理, 多龙治水,企业生产经营搞得好, 各个部门争相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 而一旦出了问题, 则互相推诿, 谁都不愿承担责任。推进市场化改革, 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一些原来主管企业的专业部门被撤销,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由于这样的改革触及不少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官员的利益, 因而改革往往受到这些部门的阻挠而困难重重。主管部门当惯了“婆婆”, 一旦不能发号施令,很不适应。所以, 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必须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必须有政府职能转换的配合, 政府不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政府职能转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保护环境, 即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三 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由市场机制调节的, 而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这样。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 都是把上述四个方面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中外实践表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处理好增长与稳定的关系, 即既要促进经济增长, 又要保持经济稳定。从长远看, 在经济稳定中实现经济增长, 是最可取的也是最快速的。相反, 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 不重视经济稳定, 不是在稳定中求增长, 就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 而大起大落必然带来生产力的浪费和损失, 从长远看是因为走弯路而慢了。在前面的四大目标中, 前一个是促进经济增长, 后面三个是保持经济稳定的内容, 因此, 可以把国家宏观调控概括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中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 在经济稳定条件下, 市场信号比较稳定、准确, 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可以较好地发挥, 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实现较快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要搞好宏观调控, 按照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 就要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验的重要总结。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做到五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实质是协调, 五个统筹的实质是做到五个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 就既能有效地保持经济稳定, 又能不失时机地促进经济增长, 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四 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 难点不在企业, 因为评价企业经济活动效果的主要指标或中心指标是利润和利润率, 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真正困难的是在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角色时, 如何评价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政绩。过去, 人们一般用 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作为评价政府部门绩效的主要标准,年年评比排座次, GDP增长率高的, 政绩就优;GDP 增长率低的, 政绩就差。结果各地互相攀比, 全力以赴争取 GDP的快速增长, 而且都想争第一, 你快了我要比你更快。因此人们形容这些地方政府是GDP政府。但是, 多年的实践表明, 这样做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把GDP增速作为评价政府政绩的唯一或最主要指标, 必然忽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造成经济发展腿长、社会发展腿短的不协调局面;其次, 还会鼓励政府的短期行为, 用粗放外延扩张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 还会促使有的政府官员造假。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全国或一个地区来说, 首先是逐步改GDP增长单一指标为多方面指标, 比如,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指标:(1) 社会;(2) 环境;(3) 经济;(4)制度,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其次是将 GDP 指标逐步发展为绿色GDP指标或加上绿色 GDP指标。还有就是加强对统计数字的核实, 严肃查处作假者, 增强统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可见,寻找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效果的指标体系,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5年,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区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 把GDP列为预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耕地保有量等列为约束性指标, 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与尝试。

五 依法规范市场经济活动, 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中外经济实践证明, 市场经济只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才能比较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减轻因其自发调节带来的种种消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实行公平竞争, 以提高效率。这就必须对如何竞争进行规范, 形成有效的竞争规则或游戏规则, 如同体育比赛要遵循比赛的规则一样。可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6]

有的经济学家则从企业的角度看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 以及从国外企业兴衰成败的大量案例中可以看出, 人们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认识至少可包括下面所述的一些内容:(1) 市场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 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3) 贴近顾客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4) 市场机遇时时处处都在。(5) 把握好有形与无形价值、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关系。(6) 从“零和游戏”到“双赢”的竞争新格局。[7]

(执笔人: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