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译诗漫笔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文学理论 > 译诗漫笔

第一辑

书籍名:《译诗漫笔》    作者:飞白
推荐阅读:译诗漫笔txt下载 译诗漫笔笔趣阁 译诗漫笔顶点 译诗漫笔快眼 译诗漫笔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译诗漫笔》第一辑,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信达雅”是经典翻译引领的时代的产物,如今到了信息时代,翻译世界多元化了,单一标准已不适应翻译多功能的实际。乱象由此而生,为消除乱象就得承认不同翻译类型有不同的规范。



翻译的三分法


漫笔而谈译诗,似乎先得把译诗定个位。

做翻译这件事的,人人有自己的体会,有自己的主意,认为该如何如何译。但因大家主张各异,人们就想为翻译制定个统一标准。岂知统一标准对翻译而言完全不切实际,许多得不出结果的争议都由此而生。问题在于翻译领域太庞大而丰富多彩(语言领域多宽,翻译领域就有多宽),无法“一概而论”;根据我参与各种翻译的实践体会,也深知翻译问题不宜“一刀切”,不同类的翻译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标准。若想把纷繁的翻译问题理出头绪,就需要把翻译分分类。

人们惯于把翻译分为“直译”“意译”两类,但这样分既含糊也不科学。我以为,切合实际而又简明的分类法当属翻译“三分法”。

翻译该如何如何译,主要取决于所译语篇的功能和翻译的目的。关于语言功能学术界作过长期研究,布拉格学派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的观点较有代表性,我们先说说他的语言功能“六分法”:

1.指称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这一功能聚焦于说话的语境,说明所指涉的事物,体现着语言的能指/所指关系并传递信息。

2.诗性功能(poetic function),聚焦于所传递的信息本身,体现语言的艺术美,这是人从牙牙学语时就喜爱和享受的。

3.情感功能(emotive function),聚焦于说话者,表现说话者的情感或态度。

4.促使功能(conative function),聚焦于受话者,目的是以话语影响受话者,要求他/她采取某种行动,和语法中的“祈使语气”相类似。

5.招呼功能(phatic function),聚焦于“信道”的沟通,用于与对方建立有效接触,例如打电话说的“喂!喂!”和接听电话时的“嗯,嗯”,见面打招呼说的“Hi”“你早!天气真好”等等,不含实质性的信息。

6.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聚焦于语言“符码”,所谓“元语言”就是对语言本身作操作的语言,例如说话者为自己的用语作解释、作修正、下定义,或受话者问对方:“你的意思是?”

雅各布森的语言六功能学说得到翻译学界认同。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只把语篇功能(及相应的翻译方法)分为四型或三型。如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ß)是主张分三型的:

1.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而语言的风格特色要服从此基本目的。

2.表现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以表现为主要目的,其中虽也有语言信息要素,但信息要素必须伴随或服从美学表现要素,而文本风格特色(作为表现手段)上升到重要位置。

3.作用型文本(operative texts),其内容或形式都要服从于为该文本设定的超语言目的,即语言自身之外的实用目的。为达到实用目的,翻译时既可改动原文内容,也可变换原文形式。

我读到赖斯的“三分法”比较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当时感到与我的一贯体会完全相符,如逢知己。

把语言功能分六类、四类或三类,对翻译而言矛盾不大,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把六类或四类功能合并为三个翻译类型来处理:

1.“信息型”翻译,或“信息译”,主要体现指称功能;对语词作解释的元语言功能也可并入“信息型”作同样处理,无须单列。

2.“表现型”翻译,我讲翻译学课称之为“艺术型”翻译或“艺术译”,按我提出的译诗主张可称之为“风格译”。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和情感功能应当合并在“艺术型”翻译中处理,因为在“艺术译”中这两种功能如影随形,难分难舍。虽然遇极端情况也可能偏向一侧,如有的文本可能滥情而缺乏艺术性,或偏向形式主义而缺乏情感内涵,但排除情感的形式毕竟很难成为艺术。而在翻译时,不论表现诗性功能或情感功能都需要艺术手法,所以归入一类应无问题,译诗就是此类中的典型。

3.“作用型”又称“劝说型”,我讲翻译学课则称之为“功效型”或“功效译”。因为所谓“作用”是对受众起作用的意思,但“作用型”这名词听起来有点别扭。“功效译”处理的主要是“促使功能”,此外剩下的就是“招呼功能”了。因为招呼话语很短很少,你总不可能老在那里打招呼或老讲客套话吧,所以翻译时虽应注意其特有功能,但列为一大类实无必要。赖斯把招呼功能归入信息型文本,这是因为现在大量的邮件短信微信都只起个招呼作用(保持与客户的沟通),而我觉得它多少带有宣传广告类的意味。不论如何,招呼语不能形成独立文本,只能附属于三大类型中。

这样把翻译归并成三型,简明扼要,三分天下,关系就理清了。信息型翻译属“it”型,艺术型翻译属“I”型,功效型翻译属“you”型,正与三人称对应。三种翻译对所译文本的处理差别巨大,以“水”为例,在信息译中是“H2O”,在艺术译中可能是“秋水伊人”,在功效译中成了“可乐雪碧”。若拿一个人为例,在信息译中是他的个人资讯数据,在艺术译中是他的情感生活音容笑貌,在功效译中则是他在职场上的职能业绩,这代表了一个人的三个方面。可见,三型翻译目的、方法、策略、标准都迥然不同,不可混淆,却又协同互补,相互渗透。所以我以为,做翻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应当全知其三而专攻其一,就好比是做医生必须实习全科而专攻一科一样。

参考雅各布森、卡尔·布勒(Karl Bühler)、赖斯诸家之说,现将翻译三型列表如下:

表中加星号的“语义译”和“交际译”,采用的是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术语,他提出的“语义译”是一种改良的直译。

在三型翻译中,信息型语义译着眼于指称性语义信息而过滤掉一切联想信息,必要时还要用元语言功能作定义加以限定,目的是把它提纯成为“单息”。翻译时按线性解码,只限于语法转换所要求的和考虑语境所要求的最低限度机动,近似直译或最佳水平的电脑翻译。近二十年来电脑翻译已有长足的进步,再升级几代就有望代替人工做绝大部分信息译工作了。

审美型艺术译或我所主张的“风格译”则是“复息”翻译,它要力求保留原文携带的(至少一部分)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文化意义、互文意义、隐喻意义、音韵意义和情感意义,绝不能随便抛弃或过滤掉。从审美观点看,艺术性文本蕴含的显然是复息而不是单息,由于是多维的立体信息,其信息量比提纯了的指称性信息要丰富许多倍,因而是不可能通过狭窄的翻译“信道”全面传递的。译者要忠于原作的复息,但又不得不作艰难的权衡取舍,优选出最重要的风格信息,并在对原作艺术信息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在译文重塑中设法体现原作者的风格特色和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就是艺术型风格译难度大于信息型语义译的缘故。又因为在各方面都可能有所取舍有所变通,体现比信息型线性翻译更大的机动性,所以艺术型风格译看起来近似“再创作”而与简单化的直译不同。本书“漫笔”所谈的主要是这方面的体验和探讨。

功效型(作用型)交际译如前所述,以超语言的实用效益为目的,不受语言文本信息严格约束,故在各种翻译中机动性最大,属于自由译。功效型翻译不仅允许,甚至往往还必须超出通常标准的翻译范围,不仅允许不忠实,甚至往往还必须不忠实于原文。例如法国超市Carrefour原意“十字路口”,译成“家乐福”与原意无关,是为投合中国文化心理而采取的归化译法;饮料品牌“Pepsi-Cola”(百事可乐)中的“Pepsi”原意“消化”(源自希腊语的pepsis),而植物名“cola”的标准音译应作“可拉”。但根据商业营销目的(超文本目的)却不能这样译,若忠实翻译成“消化可拉”,大概没有一个人敢喝,疑心喝了这样的饮料拉肚子。而用功效译法译的“百事可乐”却非常亲民,达到了效益最大化。这还远不是太大的机动,如果说“百事可乐”的翻译是“移位”的话,那么像影片名“Gone with the Wind”译作“乱世佳人”等翻译,其实就不是翻译而是另外起名了。还有文字游戏类的娱乐性文本,因机巧建立在字形字音或词义双关基础上,一旦脱离源语文字就无法成立,故用常规方式不可译,若要翻译也只能采用功效译法,在译入语中另起炉灶重写仿制,以求保持有效的逗乐功能。

所以,要论翻译自由度,功效型翻译首屈一指。与多数人的直觉相反,虽然艺术型风格译看起来机动性和变异性大于信息型翻译,实际上却比信息型更受限制,更不自由。因为信息型翻译只受词义的单维约束,而对表达方式则要求不严,只要正确传递指称信息而不歪曲就完成任务;艺术型翻译却要受原作复息的多维制约,为了在译文中重塑逼真的艺术形象,达到多维艺术效果,不得不千方百计,费尽苦心,故实际上是三类型中最不自由的翻译。

功效型翻译虽然往往也含多维信息,却不要求与源文本对等。在功效译中,原作至高无上的王位已被推翻,“源文本”仅仅被看作译者的“信息来源”或“原料”,翻译产品不论在词义上、形式上、风格上均不受源文本约束和校验,而且强烈倾向于适应译入语文化。凡功效翻译都只求有效,不求等效。做好功效型翻译当然也难,但难度不在追求翻译对等上,而在如何制作能达到最大效益的文本的技巧和艺术上。

一位翻译家朋友赠我两本著作,一本《论信达雅》是讨论翻译标准的,另一本《对外传播学概要》是讨论外宣翻译问题的。我读后觉得十分有趣的是,前者所主张的翻译标准条条都不适用于后一本书,后者所述则处处打破前者的规范。因为后者谈的对外宣传属功效型翻译,不受所提翻译标准约束。作者自己却丝毫不感到两书之间有矛盾,因为在他心目中这本来是不相干的事。

还有在诗翻译中坚持直译词义信息的译家们,用他们的标准尺度衡量和批评我的译诗,因我所用的风格译方法无法纳入他们的框架,便认为飞白译诗中“逐字逐句直译的也不少”,但更多是“大胆的意译,有的地方简直像是改写”,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其实是因他们的度量衡与我的不对号,所以无法作出正确描述。这都说明翻译类型不同导致标准之不可通用,也说明划分翻译类型确有必要。

这里讨论的“标准”不是主观设置的规定,而是社会实践形成的常规。根据各种翻译功能,不同的翻译方法和不同的常规评价标准是自然生成的。问题只在于我们应该正视和承认这一现实。

对我提这样的观点,有人诘难道:“假如划分三型翻译,弄出三种翻译标准,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吗?”

我对此的回答是:“信达雅”是经典翻译引领的时代的产物,如今到了信息时代,翻译世界多元化了,单一标准已不适应翻译多功能的实际。乱象由此而生,为消除乱象就得承认不同翻译类型有不同的规范。比如说比赛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吧,假如不区分三种比赛规则而要混为一谈,那么裁判就要不断地吹篮球球员“持球”犯规,吹排球球员“手球”犯规,吹足球球员“阻挡”和“连击”,判篮球球员快攻“越位”,判排球球体飞出边线就不准你把球在空中救回来,如此等等,那球赛还能进行吗?又比如人们日常用的锅、盆、瓢三件,分别用于煮饭、洗脸、舀汤,各司其职,混用翻译方法和评价标准就好比是要你用瓢煮饭,用锅洗脸,用盆舀汤,那可就真造成天下大乱了。这也就是目前许多翻译问题争执不清的症结所在。分清不同“球类”、不同“用具”,抛弃“一刀切”的简单思维,乱象才得以消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 翻译之艺术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