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资本之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传记回忆 > 资本之王

第8页

书籍名:《资本之王》    作者:戴维·凯里
推荐阅读:资本之王txt下载 资本之王笔趣阁 资本之王顶点 资本之王快眼 资本之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资本之王》第8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一名前高级合伙人回忆说,当得知施瓦茨曼的要求后,其他雷曼合伙人勃然大怒:“为什么史蒂夫·施瓦茨曼能受到特殊照顾?”面对这些可能会搅黄这次并购的抗议呼声,科恩不得不让步,他最终说服施瓦茨曼签订了非竞争性协议。当有人问:为什么施瓦茨曼当时认为他能获得希尔森的特殊照顾时,一个了解他的人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解释:因为他是史蒂夫。
    
    施瓦茨曼对希尔森的束缚非常反感,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一位前同事回忆,希尔森吞并雷曼之后几个月的时间内,施瓦茨曼虽然出现在办公室,但一直牢骚满腹。彼得森仍然非常希望施瓦茨曼加入他们,尤其是在雅各布斯撒手不干的时候。彼得森甚至说,雅各布斯从不是他的首选搭档,“史蒂夫和我才是高度互补,我一直想得到史蒂夫,但苦于得不到。”彼得森必须把他从希尔森身边夺过来。
    最后,在曼哈顿上东区的林克斯俱乐部——这座城市金融界精英们的避难所,彼得森和他的律师,即当年也给雷曼和KKR提供过法律服务的理查德·比蒂一起会见了科恩,讨论关于放人的问题。科恩根本就不想失去更多的雷曼银行家,施瓦茨曼和彼得森无疑要付出巨大代价。彼得森回忆说:“谈判过程太艰难了,不过科恩的确担心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希尔森拿出一张长长的雷曼公司客户名单(其中包括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已经提供过咨询服务的公司),要求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新公司在接下来3年里把来自这些客户收入的一半无偿交给希尔森。他们可以另起炉灶,但必须满足这个条件。这是一份令人痛苦且代价高昂的协议,因为在开展其他业务之前,来自并购咨询的收入是新公司唯一的经济来源。但施瓦茨曼也无力与希尔森对抗,他和彼得森不得不同意了这些要求。
    直到今天,在施瓦茨曼看来,当初是科恩背叛了他,在与朋友和同事提起这事时,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科恩的怨恨,因为科恩起初答应他不必签非竞争性协议,但后来又变卦反悔了,而且在他离开公司时,科恩还索要了一大笔钱。施瓦茨曼的一个老朋友说:“施瓦茨曼可不会忘记,一旦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就一定会伺机报复。”
    彼得森也对这件事火冒三丈:“当提出要我们出让一半收入时,我简直不敢相信。但是除了答应他,我们没有其他方法把施瓦茨曼弄出来。”
    他们刚刚从雷曼倒闭的边缘逃脱,现在又要在希尔森苛刻的条款下开展工作,但这两人总算恢复了并购咨询顾问的自由身份,终于可以放手去做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了——杠杆收购!
    
    1985年,彼得森和施瓦茨曼摆脱雷曼和希尔森,此时并购生意已经如火如荼,业务量几乎呈指数级增长。KKR及其几个少数的竞争对手也从市场上的小喽啰一跃成为领军人物。
    并购交易飞速发展自有原因:20世纪60年代,那些涉足领域众多的大型控股公司已不再受投资者青睐,于是企业集团逐渐开始分拆、变卖企业。同时,“核心产业”概念深入人心,迫使董事会和CEO思考哪些是核心业务,哪些非核心业务需要剥离。这让并购公司有了明确的收购目标。
    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应运而生,给并购交易带来了深远影响。投行新秀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发明了垃圾债券(Junk Bonds),为收购公司募集了远超他们想象的大额资金。德崇证券垃圾债券的热销催生了敌意收购者,一群善于造势的收购艺术家通过唬人的伎俩动摇公司人心,最终常常是整个企业集团都投入了并购公司的怀抱。仅仅5年时间,德崇的创新就彻底改变了整个杠杆收购行业,也重塑了美国的企业结构。
    
    10年前,并购交易只是个小产业,全年交易只有几笔,最大金额不过3000万美元,从事并购交易的公司为数并不多,最初几家历史悠久或新成立的公司是:吉本斯-格林-范阿默龙恩(Gibbons, Green and von Amerongen)、主要投资新企业的华平投资集团(E.M.Warburg Pincus)、安盈投资公司(AEA Investors)、卡尔-马克斯公司(Carl Marks and Company)、戴森-基斯纳-莫兰公司(Dyson-Kissner-Moran)以及由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Boston)一名贷款专家投资成立的托马斯-李公司(Thomas H.Lee Company),但诱人的利润必然会吸引新资本进入,很快收购公司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76年成立的KKR就是其中的典范。1964年,当KKR创始人小杰罗米·科尔伯格涉足并购交易时,他的主要身份是贝尔斯登公司的财务主管。贝尔斯登在华尔街以证券交易闻名,在并购交易方面并不出色。1969年,科尔伯格找到两个志同道合者:休斯顿一个石油富商的儿子乔治·罗伯茨(George Roberts)和他的表弟亨利·克拉维斯。
    克拉维斯来自塔尔萨,他的父亲是著名石油工程师。克拉维斯是个交游甚广的后起之秀,他身材矮小却是高尔夫高手,而且他行为也很放纵,在30岁生日那天,克拉维斯驾着自己的生日礼物——一辆本田摩托车,绕着自己位于公园大道的公寓飞奔了好几圈。
    1976年,50岁的科尔伯格、32岁的克拉维斯和33岁的罗伯茨一起向贝尔斯登CEO萨利姆·路易斯(Salim Lewis)摊牌辞职,做了一辈子交易员的萨利姆·路易斯为他们惋惜,他认为收购生意根本毫无前途可言。
    1976年,这个3人小分队的初始收购基金仅为2500万美元,但他们的投资能力迅速得到证明,通过一连串生意,2500万美元很快变成了5亿美元。KKR立刻受到投资者的追捧,1980年,KKR第二次募集资金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募集到了3.57亿美元。在KKR成立10年间,其5次募资总额达24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早期,雷曼执行委员会否决了彼得森和施瓦茨曼提出开展并购业务的提议,这让其他投资银行松了一口气,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收购团队。1980年,在KKR成名之役——乌达耶收购两年之后,第一波士顿银行的杠杆收购团队便以4.45亿美元的创纪录价格收购了聚乙烯地板生产商康格里默公司(Congoleum)。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和美林集团也纷纷加入收购浪潮。高盛也参与其中,但高盛合伙人对他们的第一笔交易坐立不安——1982年,高盛以1200万美元收购印务三合一公司(Trinity Bag and Paper)。高盛当时的银行家、目前自营一家收购公司的史蒂夫·科林斯基(Steven Klinsky)回忆说:“所有高层都对这次收购提心吊胆,因为其中有200万美元是他们自己的资金,他们不断重复:‘哦,天哪,我们必须确认这么做没错。’”
    1978年成立的福斯特曼-利特尔公司(Forstmann Little and Company)的规模仅相当于KKR的一半,但很有竞争力。泰德·福斯特曼(Ted Forstmann)是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一个纺织业巨头的孙子,在金融和法律界颇为活跃。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在39岁创建了这家公司,并很快证明了自己在杠杆收购技巧方面的才能。80年代早期,他从软饮料供应商乐倍公司(Dr Pepper)和托普斯公司(Topps,出售棒球卡及口香糖)的收购案中获益颇丰。尽管福斯特曼-利特尔公司可运作的资金很少,收益却超过了KKR。和克拉维斯一样,他也是华尔街杰出的财经王子,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3G资本帝国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 蓝玫瑰不会安眠 扭曲的铰链 怜悯恶魔 匣中失乐 献给虚无的供物 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 中国橘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