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资本之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传记回忆 > 资本之王

第15页

书籍名:《资本之王》    作者:戴维·凯里
推荐阅读:资本之王txt下载 资本之王笔趣阁 资本之王顶点 资本之王快眼 资本之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资本之王》第15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这种安排体现了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管理思路——吸纳顶尖人才,同时牢牢把握对黑石集团的绝对控制权。雷曼兄弟公司的内部分裂让他们懂得必须牢牢掌控大局,黑石集团是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两个人的舞台,奥特曼要是早点加入黑石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股份,而现在他只拥有4%左右的股权,斯托克曼的则更少。
    
    1988年春天,原本已经结束募集的黑石收购基金又新增了2亿美元资金,这样一来,全部资金差不多就有8.5亿美元,整个集团蠢蠢欲动,在全美国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拜德崇证券的“垃圾债券工厂”所赐,那时恰巧杠杆收购行业进入周期性的兴奋期,任何一个稍具规模的公司都想在并购方面有所作为。仅1988年上半年,全美就发生了1600多起并购案,总价值近900亿美元,是5年前成交量的3倍还多,几乎又回到了1987年年初的疯狂状态。1987年10月股市崩溃之后并购行业的萧条与窘迫,又被人们忘到了脑后。
    资产收购行业自1985年启动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其中,竞争日益激烈,这时的黑石集团在整个行业中规模只算中等,华尔街投行摩根士丹利已经募集了11亿美元,而美林证券成功募集了15亿美元。而此时两家新成立的黑石式精品收购公司(M&A-cum-buyout boutiques)在华尔街引起的强烈反响也远远超过当年的黑石。
    1988年2月,第一波士顿银行并购行业的超级明星布鲁斯·沃瑟斯坦和约瑟夫·佩雷拉(Joseph Perella)离开第一波士顿银行,成立了沃瑟斯坦-佩雷拉公司(Wasserstein Perella and Company),在华尔街引起不小的轰动。第一波士顿银行并购部门的大量精英人才跟随他们一起离开,这时布鲁斯和约瑟夫的名字仿佛就是信誉的保证,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就募集到了10亿美元所需资金中的一半。
    与其他人相比,40岁的沃瑟斯坦不修边幅、大腹便便,但他拥有不亚于国际象棋天才的高超指挥能力,他把文雅的并购咨询行业变成富有欺骗性、风险极高、极具侵略性的运动。在1981年一场价值90亿美元的收购战中,沃瑟斯坦用较低报价击败美孚石油公司和酒业巨头西格拉姆股份有限公司(Seagram Company Ltd),为客户杜邦公司成功拿下康诺克石油公司(Conoco, Inc.),他在这场竞购战中的优异表现广受赞誉。他在收购康诺克石油公司中采取的战术被称为“头尾借贷,分阶段式收购”,但很快被美国证监会叫停。
    
    在康诺克之战后,沃瑟斯坦参与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很多大收购案,如1984年德士古公司以108亿美元巨资收购盖蒂石油公司(Geity Oil Company),1985年都市通信公司(Capital Cities Communication)出资35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电视网(ABC)。他善于诱使犹豫不决的客户提高报价,并由此得到了一个他自己非常厌恶的外号——“抬价布鲁斯”。45岁的佩雷拉则在身高、体型、思维方式等众多方面都与沃瑟斯坦截然相反,他更像彼得森、奥特曼等传统类型的银行家。
    
    沃瑟斯坦-佩雷拉公司很快获得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的注资,1988年7月,野村证券以1亿美元换取了该公司20%的股权,这笔资金大部分都用在了公司的收购业务上。野村证券还专门发布了一份公告,表达了成为这样一家具有国际并购巨头潜力公司早期战略投资者的欣喜之情。沃瑟斯坦-佩雷拉公司看上去似乎离巨头不远了,它成立仅4个月时间就赚了3000万美元的并购咨询费。有了这些并购费和来自野村证券1亿美元的注资,沃瑟斯坦-佩雷拉公司没有经历像黑石集团那样在初创阶段仅够勉强维持运营的窘困岁月。
    另一家经常占据报纸头条的新公司是由肯·米勒(Ken Miller)创建的北极星集团(Lodestar Group),恰巧跟沃瑟斯坦-佩雷拉公司同时创建。米勒曾任美林总裁并购部主管和副总裁,所获薪酬是美林总裁所有雇员里最高的。米勒不如沃瑟斯坦和佩雷拉声名显赫,但他将美林证券发展成了并购行业里的翘楚,并主导了多起备受瞩目的杠杆收购案,如卡车拖车制造商弗吕霍夫公司(Fruehauf Corporation)并购药店经销商杰克-埃克德公司(Jack Eckerd Corporation)。就在野村证券宣布注资沃瑟斯坦-佩雷拉公司的第二天,北极星披露日本第四大券商——山一证券(Yamaichi Securities)投资1亿美元于米勒正在募集的5亿美元基金,另外还将直接注资北极星集团,以换取25%的股权,虽然没有具体披露注资数目,但这也让大家吃了一惊。
    黑石集团必须跟这些后起新秀在投资者、人才和生意方面展开竞争。但是,所有这些新手都不能跟KKR相提并论。KKR刚刚募集到高达61亿美元的并购资金,这是有史以来数额最大的基金;另外,它还控制着整个收购行业持有的大约150亿~200亿美元中1/3的股权,想要与之抗衡并不是一件轻巧的事。要知道,它现在的利润规模已大到其创始人在10年之前完全不敢想象的程度。
    1988年5月,亨利·克拉维斯和其他合伙人单在一个投资项目上就进账1.3亿美元,他们3年前收购的斯托勒通信公司如今卖到30亿美元。KKR已实现对一些大型名牌公司的收购,如1986年以48亿美元拿下连锁超市巨头西夫韦,同年以87亿美元收购碧翠丝食品公司。1988年下半年,KKR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交易金额的收购,以3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私有烟草食品巨头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由此稳固了其在行业里的绝对霸主地位。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收购案开创了并购业的新时代,也强化了普通民众关于私募股权投资者就是掠夺者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这一交易金额纪录在18年内都未被超越。
    虽然无法与KKR相比,但黑石集团也开展了并购业务,到1988年时也能在整个行业里分一杯羹。1988年年初,黑石集团从两笔业务中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酬劳。一笔业务来自索尼公司以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广播唱片公司,因为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是彼得森的老朋友,索尼美国区总裁也是施瓦茨曼的朋友。另外一笔业务是由施瓦茨曼主导的日本普利司通公司(Bridgestone)以26亿美元收购费尔斯通轮胎橡胶公司(Firestone Tire&Rubber)。正如施瓦茨曼和彼得森所期望的那样,通过并购咨询业务接触到的企业家给了黑石集团发展杠杆收购业务的机会。
    黑石集团的第一笔收购业务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虽然这笔价值6.4亿美元的收购完全无法和KKR的大单相比,但是它对这家年轻公司的形象和财富有着巨大影响。
    
    故事开始于奥特曼给罗纳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的一个电话。霍夫曼是美国钢铁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美国钢铁集团是美国钢铁的母公司,集团正与颇有名头的恶意收购者卡尔·伊坎抗争。1986年,伊坎就已经持有美国钢铁集团近10%的股份,并发出了标价为80亿美元的恶意收购要约。此时美国钢铁陷入工人罢工潮已经3个月,钢铁产能下降,股价严重受挫。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伊坎逼着美国钢铁集团以变卖资产等行动刺激股价上升。为了挽回不利局面并说服伊坎放弃对集团的收购,美国钢铁宣布将会出售价值超过15亿美元的资产,并用所得资金回购部分股票。在美国钢铁集团计划全部或部分出售的资产中,有铁路和船舶运输业务,这项措施使伊坎终于消停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3G资本帝国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 蓝玫瑰不会安眠 扭曲的铰链 怜悯恶魔 匣中失乐 献给虚无的供物 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 中国橘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