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资本之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传记回忆 > 资本之王

第32页

书籍名:《资本之王》    作者:戴维·凯里
推荐阅读:资本之王txt下载 资本之王笔趣阁 资本之王顶点 资本之王快眼 资本之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资本之王》第32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黑石集团长期合伙人肯尼思·惠特尼(Kenneth Whitney)说:“莫斯曼以彻底的二分法来观察世界,他很有幽默感,但是只要专注于某件事,他就会变得非常严肃。莫斯曼有双重性格。”他有强迫症的一面,有时会两三天不睡觉投入到项目研究中。“他的生命中只有一种冲劲儿,那就是全速向前。”
    
    在公园大道345号办公室里,言语争吵经常会在斯托克曼和同样固执己见的莫斯曼两人之间上演,这会吸引很多同事围观。合伙人朱钦说:“大家会为了去看斯托克曼和莫斯曼的争吵而去参加投资委员会会议,气氛会很紧张。”当斯托克曼面对质疑时,你几乎可以看到他的耳朵冒出蒸汽,他的腿会快速上下摆动,语速加快,身体也在不断发抖。而莫斯曼自始至终十分冷静,他会以逻辑清晰、言简意赅的方式进行反驳。
    朱钦说:“莫斯曼说话像教授讲课,但总能点明要害。他可以对一大堆分析加以概括,并在几分钟内把讨论集中于最重要的3个问题,这是一种天赋。”反观斯托克曼,他却对数据和趋势图恋恋不舍。他以前的同事说他会喋喋不休地讲述几十年的养老金精算数据,或者一叠石油精炼能力的图表,可这反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莫斯曼来到黑石集团3年后就成了合伙人,他逐渐成为公司实际上的首席投资官,所有投资交易都必须由他亲自过目。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彻底远离了纷繁复杂的交易细节和让人分心的事。除了运输之星公司及芝加哥和西北铁路公司收购案,他再也没有自己寻找或亲自操刀发起收购,至多偶尔参与设计聪明的资产支持证券融资方案之类的事。他从不约见潜在客户的管理层,也不和有限合伙人交流想法。但是,他会躲在办公室里审查合伙人的书面投资提案。作为首席投资官,这是一种奇特的做法。但是这对黑石集团来说是有益的,因为莫斯曼借此可以不受各种宣传建议的干扰,同时在大家花了数星期或数月来寻找投资时机时,帮助公司避开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投资冲动和惯性。
    1996—2004年在黑石集团工作的西蒙·洛纳根说:“他没有投资冲动,在莫斯曼的脑海中,什么都不做和做点什么是一回事,都有好处。他是个思维缜密的家伙,换句话说,考虑问题非常有条理。”
    尽管施瓦茨曼要对投资提案做出最后的决断,但他极少会再质疑他的这位年轻副手。因此,莫斯曼成为投资议案的幕后裁决者,他的理性分析方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黑石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的投资历程,并一直延续到下一个10年。
    
    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并购业务在经济衰退时比较低迷,但是施瓦茨曼开始拓展更适合在经济下滑期和杠杆收购不活跃时开展的新业务。1991年5月,他从化学银行挖来了以阿瑟·纽曼(Arthur Newman)为首的一个由6名债务重组专家组成的团队。这项措施很快给黑石集团带来大量收入。黑石集团接连为美国西部航空公司(American West Airline)、梅西百货公司(R.H.Macy and Company)、钢铁集团LTV公司(LTV Corporation)等已申请破产的公司提供财务重整服务。一段时间之后,黑石集团的重组咨询业务部门不断壮大,专家人数达到44名,他们在21世纪前10年的开始和最后几年完成了几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重组案。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处置从破产的储贷机构手中接管的大量房产抵押品和不良贷款成立了重组信托公司。施瓦茨曼也着手组建了黑石集团的房地产投资分支。该项目因为刚到任不久的小约瑟夫·罗伯特于1992年离开而受挫,但施瓦茨曼很快找到了合适的继任者:46岁的约翰·施雷伯。施雷伯曾主管芝加哥不动产巨头JMB房地产公司(JMB Realty Corporation)的收购部门。这家公司是辛迪加房地产投资(syndicated real estate investment)领域的大型公司,可以算得上是当今数以百亿美元规模的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先驱。
    JMB公司率先实践了施瓦茨曼关于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的想法,即大量买入廉价或急需整修更新的房地产资产,并在若干年后出售。施瓦茨曼最初联系施雷伯是希望他能为自己推荐合适的候选人。但在与其他资产投资人和银行家谈过之后,1992年夏天,施瓦茨曼再次致电施雷伯,目的是请他出山执掌黑石集团的房地产投资部门。
    施雷伯回忆说:“我告诉他我不感兴趣。”之前施雷伯已经向妻子保证过他再也不会全职工作,他做管理工作已经做够了,更不可能为了新工作搬去纽约。无奈施瓦茨曼一再诚邀,施雷伯的妻子提出一个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有些狮子大开口的要求,施雷伯告诉施瓦茨曼,他愿意出山来帮助黑石集团选聘一支前线管理团队,但报酬是投资公司的所有权,而且他仍住在芝加哥,并且每年只工作40天。
    令他惊讶不已的是,施瓦茨曼同意了。
    该公司比照劳伦斯·芬克领导的固定收益机构——黑石财务管理集团的股权结构设立。最初黑石集团拥有80%的股份,其余20%归施雷伯。但是黑石集团同意将自己拥有的部分股份转移给陆续加盟的高级管理人员,最终形成管理团队与黑石集团各执50%股份的格局。用施雷伯自己的话说,他将一直作为“三垒教练”。
    1992年年底,由于在经济繁荣期促成的一些高杠杆率项目难以为继,资产曾高达240亿美元的JMB房地产公司陷入经营困境,很多高管不得不另找工作。施雷伯从其中选中了巴里·史特理克(Barry Sternlicht)来主管黑石集团的房地产投资业务。“我们基本商定了招募巴里及其团队的相关条款,但在最后一刻他改变了主意。”史特理克其后组建了自己的资本投资公司——喜达屋资本集团(Starwood Capital Group)。于是,施雷伯在1993年挖来了另一家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全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Trammell Crow Company)的高级经理托马斯·塞拉克(Thomas Saylak),并在一年后雇用了JMB公司的同事约翰·库克拉尔(John Kukral),这两人成为他的“战地指挥官”。
    
    随着20世纪80年代资产泡沫的无情破灭,房地产商和银行在困境中挣扎,而政府急于脱手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储蓄和贷款资产,将其卖给出得起价的买家。在步入低谷的房地产业务中,施瓦茨曼看到了大发横财的机会。问题是黑石集团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这样的交易。1991年,黑石集团曾劝说他们第一只投资基金的出资者拿出4亿美元(约占该基金总额的一半)购买重组信托公司拍卖的资产,但由于很多有限合伙人自身就是遭遇房地产投资失败的美国和日本机构,他们不同意蹚这摊浑水。于是,黑石集团新成立的投资机构只好自己开始募集上亿美元的房地产投资基金。
    1993年年底,施雷伯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战利品。拥有57个地区性购物广场、拉尔夫连锁超市(Ralphs)和其他许多地产的爱德华-德巴尔托洛公司(Edward J.DeBartolo Corporation)面临困境,公司的债主急于收回给德巴尔托洛的贷款,施雷伯说服与他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Chicago),同意以账面价值56%的价格把该行给德巴尔托洛公司1.96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卖给黑石集团。由于抵押物含有房屋、土地外的其他公司资产,黑石集团得以动用其杠杆收购基金。
    这项投资非常成功。如果公司拖欠贷款本息,债权人有权在公司重组时实现债转股。黑石集团在1994年4月那样做了。1996年出售这部分股权时,这项1.09亿美元的投资获得超过100%的利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3G资本帝国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 蓝玫瑰不会安眠 扭曲的铰链 怜悯恶魔 匣中失乐 献给虚无的供物 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 中国橘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