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

时间:2023-03-27 11:13:59

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一文创作于:2023-03-27 11:13:59,全文字数:25787。

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

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者巧妙利用社会舆论中的“群众呼声”,打着“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旗号设置“舆论陷阱”,以大众较为喜好的“传记”“回忆录”等形式戏说历史人物、捏造历史事实,借助网络视频、漫画等形式推送给潜在“客户”,以此争取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为虚无历史、消解历史营造社会“氛围”。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智能推送技术,有计划地引导大众“重新认识”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煽动了公众的负面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部分民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变成历史虚无主义的助推者,开始拒绝甚至公开反对历史真相,扰乱了社会公众的历史认知。

三、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以何“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究其根本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偏差和误区,本质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在智能时代,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在价值层面、学术层面以及大众生活领域设置的“陷阱”,既要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进行批判与反击,又要“精准施策”,坚决抵制错误思潮的蔓延,从坚定政治立场、厚植历史根基、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彻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一)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智能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虚构“自由平等”价值观念,标榜自己价值理念的“普适性”与“实用性”,以表明自身立场的“客观性”。事实上,历史虚无主义所设置的“价值陷阱”抹杀了其立场的本质属性,既缺乏学理依据,又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是其为了达到虚无历史、混乱思想的“自我欺骗”。透视智能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其本质上是秉持资产阶级的立场与观点,宣传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不断向受众渗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要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从政治高度、政治觉悟、政治信仰方面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底线与防线,不断为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赋能,加强智能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一是从政治高度认识历史事实的重要性。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不是纯粹关注历史对错问题,而是事关旗帜和道路的立场问题。反观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否定苏共的领导与苏共历史,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其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趁虚而入,致使意识形态阵地土崩瓦解,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以苏为鉴,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所具有的破坏力和危害性,从政治高度认识与评价历史,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提高政治觉悟以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明确的政治企图,站在与人民相对立的立场上,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必须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树立底线思维,避免陷入虚无困境。三是加强理论武装以提升政治信仰。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媒介技术优势,戏说历史、虚构历史,割裂人民群众与国家的情感纽带,导致民族情感和价值的空缺。对此,必须关注“价值——信仰”层面的缺失问题,从历史事实出发,从考察历史真相中把握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二)厚植历史根基,将智能技术融入历史观教育全过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9]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严重背离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因而,历史虚无主义“创造”的“历史”是脱离现实基础的“虚假创造”,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表现。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势输出与强力渗透,要厚植历史根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主动将智能技术融入历史观教育全过程。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和日常生活方式,已全方位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域[10]。这意味着对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必须主动适应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助智能技术在算法分析、数据识别、科学预测等方面的优势,科学整理与完善史料文献,进一步做好历史资料的汇编与修复工作,真实、准确地展现中国的历史真相与文化底蕴,为大众学习与查阅历史提供更具权威性、准确性的数据平台。另一方面,要推动大众加强历史知识学习,提高历史甄别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可以借助智能媒体平台,打造“智能媒体+历史”的历史观教育范式,通过数字化场景模拟与还原历史事实,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视野展现历史发生的全过程,使受众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貌。

(三)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智能场域历史虚无主义发展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和人民的持续批判与揭露过程中遭受重创,但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的传播方式为其隐蔽式发展提供了新载体。针对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呈现的新态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历史虚无主义,以法治思维方式进一步实现对智能场域意识形态的规范化、常态化治理,彻底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

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法规监督力度。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擅长伪装和逃避,借助智能技术的发展,以智能媒体为藏身之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进而实现一段时间内的“野蛮生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样,需要将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基本原则和相应的法律后果。执法部门必须主动出击,加强宣传与教育,对编造历史事实、攻击历史人物等不法行为要及时处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执法人员要不断强化宪法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同时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掌握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等反动思潮的新样态。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对智能媒体的制度规范与管理,通过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依法追究肆意篡改史料、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等行为,进一步加强对智能媒体运行的监督。

总体来讲,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危害极大的社会思潮,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特征是罔顾历史事实,全盘否定一切历史及历史进步,其根本目的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予以最为严厉的批判与抵制。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的普及与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新的历史形势下,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形态,深刻阐明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成潮”、何以“表现”。通过坚定政治立场、厚植历史根基、加强制度建设,跨越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能够推动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制与批判,为新时代捍卫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筑牢防线。

《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在线阅读地址: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