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

时间:2023-03-27 11:24:49

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一文创作于:2023-03-27 11:24:49,全文字数:28929。

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

卷”的程度。青年学生群体在传播中率先赋予“内卷”新的内涵,以“内卷”指称其内部的非理性竞争。而后“内卷”一词进入以青年群体为主要成员构成的各行各业,强调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各行各业都呈现出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现象。无论青年群体是否愿意,他们都不得不被裹挟进竞争之中。“内卷”之下,劳动与工作的意义都陷入了贫困。不管是努力工作,还是劳动,对青年群体来说,劳动的意义被庸俗化为工作的意义,而工作的意义陷入贫困后又难以保证自身的全面发展,因而劳动本身也不再有意义。既然劳动无意义,劳动正义则站不住脚,“反劳动”作为劳动的对立面则有了新的意义。然而,加倍努力奋斗不能给整个行业带来质的突破。“鸡娃”“打工人”等词语成为青年在“内卷”中的自我标签,“躺平”成为“内卷”之下的被迫选择。总而言之,“内卷”无限制造着情绪的焦虑与劳动的浪费。

3.“躺平”:反抗异化的抵抗姿势。“躺平”一词最早出自2010年百度贴吧,此时“躺平”仅保留着字面意义,表示身体的放松姿势。2016年,饭圈“躺平任嘲”中“躺平”的含义逐渐从身体姿势的放松状态转化为一种不抵抗、不回应的态度。2021年,《躺平即是正义》一文横空出世,引爆互联网舆论,经由青年在互联网的传播与加工使用,“躺平”一词突破圈层并彻底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反劳动”语境下的重要词汇。“躺平”背后是“反劳动”青年社会心态与价值选择的隐喻,是青年对加速社会带来的新异化的抵抗姿势。作为一种文化症候的“躺平”,表现出一种矛盾的社会心理,具体表现为社会加速带来的进取与焦虑共生、追求与逃避并存。加速社会导致的许多方面不同步、生活节奏错位,使得青年感受到强烈的被剥夺感与被控制感。“躺平”成为青年“反劳动”语系的重要话语,是青年使用防御性话语策略来构建情感的防御机制。“躺平”是“反劳动”青年的被迫选择,是在逐渐“内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下,持续的精神内耗与“劳动无用”的现实导致的青年对劳动的逃避。值得注意的是,“反劳动”青年的“躺平”仅仅是表象,“躺平”的背后蕴含着青年试图以消极的软性抵抗来改变现状的意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在蛰伏。

4.“摆烂”:社会疲劳下的自我疏解。“摆烂”一词源于美国NBA联赛,早在2010年便在NBA贴吧中被使用,该词本意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选秀权而故意输球的行为。而如今,经由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摆烂”的含义扩大,泛指一切不作为的情况,常用于表达不尽人事,仅维持自身职责的下限,不做任何花费精力的多余的事。“摆烂”与“躺平”含义类似,却有逐渐占据“躺平”生态位的趋势。其原因在于:一是“摆烂”的语用功能更广,能够“叙述与评价、宣泄与调侃”;二是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表达,追求“新”“异”是亚文化的发展方向,相比“躺平”可能面临主流文化的收编,“摆烂”更新更异,更具情绪性和抗争性;三是“摆烂”相比“躺平”,主体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躺平”被解读为被迫,而“摆烂”则强调个体的主动选择。

(二)青年“反劳动”现象的叙事方式

1.资本逻辑与市场高强度雇佣劳动制是青年“反劳动”现象的经济叙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逻辑与雇佣关系进行了深刻剖析,马克思通过“商品——货币——资本”的线索,揭示了拜物教的本质,并批判了资本逻辑与雇佣劳动制度。

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最高原则与主导性因素,以资本增殖为内在驱动力,塑造并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放任资本逻辑自行发展的直接后果是社会两极分化,进而引发社会动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借力资本的现代化逻辑,使其为社会主义服务,但资本逻辑难以根治的内在局限性,加之当代人类社会依旧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决定着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逻辑仍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消极因素。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逻辑在生产方式中的实际运用。在高强度雇佣劳动制度下,青年深切感受到了资本逻辑的力量。既然资本作为身外之物难以掌控,而“活劳动”一旦从自己的身体中剥离必将从属于资本,也成为自己的身外之物,那如何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呢?答案是不出卖“活劳动”。因此,青年利用“反劳动”行为,试图使“活劳动”与自身不产生分离。

2.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是青年“反劳动”现象的政治叙事。在“躺平”“摸鱼”等词汇进入大众视野之前,“丧”“佛系”等词汇曾一度流行。“躺平”形式上是互联网青年“丧文化”的延续,但内核上与“丧文化”“佛系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内卷”“躺平”此类超出一般娱乐性的亚文化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除了显示青年亚文化的负能量以外,还具有鲜明的“反资本”面向,表现出一种去政治化基础上的再政治化趋向。尤其是“反劳动”青年号称“反劳动”话语的理论援引自马克思主义。青年通过将“反劳动”话语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相结合,解构“劳动正义”,试图确立“反劳动”的正义立场。此外,后现代思潮具有强烈的解构倾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式解读是青年“反劳动”现象的思想根源,这种解读是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一种误读,将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上升到了对劳动本身的批判。“反劳动”青年无视现实环境与基本国情,否认马克思所描述的世界与当今社会已有所不同,形而上学地、教条式地将中国社会代入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之中,最后陷入一种彻底乌托邦式的“反资本”立场。

3.青年亚文化消解劳动价值观是青年“反劳动”现象的文化叙事。青年“反劳动”现象中充斥着各类青年亚文化的话语符号,抵抗是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标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剧了青年群体的抵抗情绪。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使青年得以在现实环境与网络空间双向联动,无疑增强了青年亚文化抵抗主流文化的软性力量。青年借助各类亚文化符号,表达反对劳动的诉求,无疑加剧了对劳动意义的消解。

除此以外,个人利己主义与消费主义价值观也试图通过青年亚文化占据劳动价值观的生态位。个人利己主义以自我满足为最终目的,仅强调自己的心理感受而无视“反劳动”可能会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威胁。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5]这强调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消费主义价值观误导青年群体将人生价值的追求寄托于无止境的消费满足中。消费主义导致劳动创造的实际价值与使用价值脱钩,异化为符号价值,驱使青年不断攀比。总之,青年亚文化对劳动意义和价值的消解是青年“反劳动”现象的文化叙事。“反劳动”以青年亚文化的形式,弱化当代青年的劳动斗志与劳动积极性,导致劳动被低估与误解,使得当代青年群体陷入信仰危机。

综上所述,青年“反劳动”现象的背后是青年迫切改变现状的意愿。“反劳动”是青年面对社会结构日趋稳定、社会垂直流动性降低的非理性软性反抗。“内卷”是残酷社会竞争的现实环境所致,“躺平”是“内卷”下的无望,“打工人”是突破阶层失败后的自我调侃。“躺平”并非自愿,而是面对“内卷”社会的战略转移。“打工人”“内卷”“躺平”等网络词语的出现并非青年“低欲望”话语范式的单纯表达,看似消极的“反劳动”中蕴含着青年迫切改变现状的意愿。青年将消极劳动作为抵抗资本剥削的方式,背后是青年对资本逻辑的反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反劳动的理论援引与立论

提醒您:因为《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在线阅读地址: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