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

时间:2023-03-27 11:24:49

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一文创作于:2023-03-27 11:24:49,全文字数:28929。

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

础,目的是对“反劳动”进行政治上的合理化,进而捍卫自己的政治地位;将“反劳动”以青年亚文化符号进行突破圈层的传播,以遵循亚文化遭遇主流文化时“抵抗——收编”的发生路径,其最终目的是寻求文化的认同。

四、价值构建:从青年“反劳动”到“劳动幸福”的辩正省思与实践向度

(一)理解青年:青年“反劳动”正义的辩正省思

马克思劳动正义论是分析青年“反劳动”现象的有力武器。一言以蔽之,马克思劳动正义论即劳动的有用性超过有害性,劳动即正义。部分青年宣称“反劳动”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话语叙事中,“反劳动”作为一种正义,是对不合理现实的一次“纠偏”。反对劳动是反抗资本家剥削的正义之举,“反劳动”者以拒绝劳动或消极劳动的方式伸张正义。这种观点引起了“躺平”者和想“躺平”者的积极附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劳动”即正义。笔者认为,实际上,青年“反劳动”具有部分合理性,但其对反劳动行为和现象的解读与分析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要真正理解并科学看待青年“反劳动”现象,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辩正省思。

1.青年“反劳动”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其一,“反劳动”现象包含着青年对劳动过程不正义的认知。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借力资本的现代化逻辑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共同富裕服务,但资本逻辑难以根治的内在局限性,加之当代社会依旧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决定着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不正义仍有发生。对劳动者而言,人生大量时间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劳动者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就该层面而言劳动的有害性必然大于劳动的有用性。具体来讲,当前,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旧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短期经济承压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企业为维持利润,必然将压力转移到青年等主要劳动者群体的身上,加之技术发展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机器吃人”现象频发,青年在劳资关系中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其二,“反劳动”现象表达了青年对劳动客体占有不平等的不满。在劳动分配上,青年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在对劳动客体的占有上处于劣势。青年“反劳动”叙事反映的是对一些由于劳动过程不正义而占有较多劳动客体的愤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些人利用资本等生产要素“躺赢”、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必然的。青年“反劳动”背后,是对共同富裕的美好希望。

2.“反劳动”叙事下的青年并不符合马克思劳动正义的主体范畴。“反劳动”是当代青年诉求劳动主体正义的一种方式。社会成员对社会提出享受有用性的要求超过其对社会贡献的有用性或为此承受过的有害性,劳动主体便是不正义的。青年群体逃避劳动,消极面对劳动,试图倒逼不合理的劳动现状发生改变,看似正义,却没有看到隐藏在所谓“反劳动”下的暗线。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若不劳动,生活将难以为继。但“反劳动”青年并非如此。他们是在付出一定劳动便可维持简单生活后,以一种低欲望的表现形式,主动减少努力程度。“反劳动”背后,是更多为青年群体负重前行的人,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青年才能以“反劳动”来进行所谓具有正义性的抵抗。当代青年能够“反劳动”,主要是因为享受着先辈们的努力成果,从劳动主体正义看,这是不正义的行为,因此,“反劳动”行为不值得鼓励。

(二)再造青年:实现青年“劳动幸福”的实践向度

在充分认识青年“反劳动”现象之后,如何改变目前青年“反劳动”的现实情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青年“反劳动”现象的背后,是青年对社会现状的焦虑与自身价值的迷惘,其核心要求是保障劳动权益和实现自身发展。从“反劳动”到“劳动幸福”,必须从社会层面和青年自觉两个层面共同推进。

1.宏观之维:建设劳动本位的发展环境,营造“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建设劳动本位的发展环境,营造“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要求社会环境与“劳动幸福”的原则与价值导向相适配,包括促进劳动生产与保障劳动分配两方面的要求。

从促进劳动生产的要求看,要创造人性化的劳动环境。劳动环境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展开的场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劳动幸福感。其一,必须推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为劳动解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是“自由的自觉的劳动的起点”,到那时,劳动成为人的第一自觉。共产主义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与高度发展为前提,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在科技革命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交汇时期,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补短板、强优势,加快实现技术领域的创新,利用科学技术催生新的生产力发展因素。其二,要建设青年劳动生产的现实环境与虚拟场域,建设好、利用好网络文化空间,使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互联网虚拟场域。青年“反劳动”话语,发端于网络,发酵于网络,青年亚文化消解主流文化的情况也往往发生在互联网场域。面对这种情况,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占据网络空间。一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二要创建主流意识形态媒介平台,使其成为主流声音发生场域;三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队伍建设,分层次、多领域在新媒体平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营造“劳动幸福”的网络社会氛围。

从保障劳动分配的要求看,必须保障青年群体的劳动权益与时间自由。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价值均由劳动创造,社会分配的依据是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其一,必须不断完善所有制和分配制,将劳动产品向劳动者倾斜,破解劳动者在资本逻辑下面临的困境。在分配上,保证青年劳动者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者拥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便会在生产劳动产品时将自身发展的需要融入劳动过程,逐步消解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其二,建立健全劳动成果保护机制,使劳动成果真正属于劳动者,让劳动成果脱离资本逻辑控制。当前世界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方兴未艾,而我国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容易导致青年群体的劳动成果仍附属于资本。因此,在制度上创新、保障青年的劳动成果,对营造“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其三,增加青年劳动者的自由时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6]青年“反劳动”现象背后是对自由时间的追求。处于加速社会中的青年劳动者往往由于“自我剥削”而陷入焦虑情绪。“反劳动”现象说明青年感受到自己的自由时间极其有限,在资本逻辑无止境的追求利益过程中,青年的自由时间被不断压缩。青年劳动者只有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一个“主动创新”的人。

2.微观之维:培育全面发展的劳动能力,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意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只有在主观上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并深刻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能力,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实现劳动幸福的能力体现,“劳动光荣”的价值意识是青年实现劳动幸福的价值向导。“劳动具有谋生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谋生性在整个劳动中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下降。”[7]当劳动的谋生性比重下降时,人们才会逐渐开始重视劳动的真正意义。青年群体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劳动能力,才能在劳动过程中表现主动态势。劳动能力是

提醒您:因为《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在线阅读地址:当代青年“反劳动”现象:发生逻辑、表现样态与价值建构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