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逻辑·张力·路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

时间:2023-03-27 11:25:28

逻辑·张力·路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一文创作于:2023-03-27 11:25:28,全文字数:26072。

逻辑·张力·路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

斯科洞穴岩画,还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抑或是中国的图腾文化,无一不例证了先民们很早就已经开始运用图像进行话语交流与信息传播的事实。恰如阿恩海姆所言:“每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和基础。”[6]序言30图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甚至已成为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个关键成分乃至日常话语呈现的基本方式,这要求人们关注视觉思维的重要性,转变长期以来将艺术与教育分割的僵化思维。毋庸置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面临着更为丰富的图像信息,其认知方式也更加倾向于图像语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强化以图叙事的实践能力,才能深化诠释力、增强感染力、激活趣味性。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的内在张力

“张力”一词常用以指某一系统内部两种及以上要素间所形成的一种矛盾状态。将其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的视域中审视,这一概念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及以上的相反因素,通过使其相互作用达到互补共生效果的一种普遍化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正是在种种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中展开的,这必然会对其具体样态、运行方式及实际效果产生影响。

1.叙事张力:具象化与抽象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的叙事张力,是指在运用图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过程中,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遵循着具象化的抽象与抽象化的具象的辩证逻辑[7]。在一般情况下,图像总是同时行使着所指与能指两种功能,承载着指涉与示意两种意涵。“霍尔贝恩为亨利八世所作的画像,既是专为这个国王作的画像,同时又是用来象征王权、残暴、力量和富有等性质的符号。”[6]183图像虽然以直观的具体形象获得自身的存在方式,但其具有的符号意义又同时表征着超越具体物质形象的“类形象”,具体的物质形态恰恰是对一种抽象的填补。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话语以某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意象围绕特定时空展开叙事,这种具象化的话语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规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内容所指。但思维的形成始于微末知觉的汇集,当一幅图像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视域中,它便在具体的所指中塑造着能指的范围,图像本身成为政治观念、价值观点与道德规范的主流话语呈现形式。

譬如,五星红旗不仅是由色彩与形状组合而成的图像,还是祖国、爱国等抽象概念的浓缩;再如中国长城,当其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它就不仅是一幅雄奇壮美的人文景观,更是国家形象的标志、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记忆的书写、文化自信的彰显。此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标识,从直观上看是由党徽、数字“100”“1921”“2021”和光芒线等视觉元素所组成的图形,但其在直观之余也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涵括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内涵,寓意丰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并不是指完全以纯粹的感性知觉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自发过程,而是以图像提供的视觉为前提进而演化生成一定理性认知的自觉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图像进行话语呈现,受众经由视觉刺激从而获取感性经验材料;但另一方面,仅以感性对待图像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视觉意象,只有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整合、分析才能从具体直观中抽象出一般性的价值内涵,准确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从而真正达到向人示善、引人向善的作用。

2.解码张力:多元化与一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的解码张力,是指在运用图像传递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受众对于图像话语的诠释存在多元与一元的张力[8]。图像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本身存在编码与解码的交互活动。“对图像的传者而言,解释意义是通过图像将观念外在化、形象化,属于图像的意义编码;对受众而言,解释意义是通过将外在化、形象化的能指还原为观念对象,是图像意义的解码。”[9]以图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呈现方式,意味着图像不再是纯粹的视觉画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会有意识地对图本所传达的意义进行“编码”,使其满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要求,并希望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解码”图像内容,从而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高度认同。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既往由单一文字制约所构筑的知识、阶级等藩篱,从而适应了大众文化的诉求,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范围,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中受众对于图像所呈现话语解码的多元化与一元化。一方面,不同受众会对图像产生多样化的“解码”。思想政治教育图像所面对的受众是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因而受众的知识背景、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即使面对同一幅图片或同一部影视作品,不同受众的理解视角与吸收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在社交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相异的道德认知、价值追求乃至精神信仰也能够轻松而便捷地通过视像元素寻求传播与交流。而虚拟技术在为“众生发声”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于图像解码的随意性,甚至使思想政治教育图本中本身蕴含的正确价值导向在多元解码中被掩盖、冲击,进而诱发主流意识形态遮蔽风险。另一方面,过分依赖图像容易弱化人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在图像“解码”中产生盲从心理。图像传播能够在瞬时间建构出具有特定意义的视觉景观,当大量时间被消耗在读图上,视觉化的表达和浅表化的思维会日益凸显[10],而大数据、算法技术带来的“信息茧房”“回音壁”等效应则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传播的同质化和个体观念的狭隘化。由于感性认识被习惯性地错置在理性认识之上,人们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感性直观背后意义的追问能力,在图像解码中陷入了盲从的一元化态势。

3.运行张力:显性化与隐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的运行张力,意指以图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的实际过程能够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高度契合与自然切换。当图像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视域之中,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理形状、审美意象[11],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形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传者与受者的身体共在,但图像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隐退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体在场,“把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蕴含在生动形象的图像符号中,在个体观看之时进行教化和引导”[8]。如群众参观浙江嘉兴南湖纪念馆新馆时,《星火燎原》和《中流砥柱》两幅巨大的彩色浮雕壁画给予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当人们驻足在浮雕旁审视由图像展示的历史时会情不自禁地探寻图像背后的故事[12],通过沉浸在由一幅幅壁画所串联的历史记忆中强化历史敬畏感与民族荣誉感。再如将教育题材搬上荧幕的主题电影通过影视的渲染也能极大地扩大了教育影响力。以《战狼》《八佰》等电影为例,观众通过观看电影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不仅提升了精神境界,并在英雄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下生发了爱国情,淬炼了报国志,这使原本的道德说教变得“润物无声”。此外,2021年推出的党史动漫专题片《血与火: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以清新简洁、精美流畅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历史细节,在趣味与灵动之间让观众深刻体悟到了跨越时空、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震撼伟力,从而使心灵获得洗礼,思想受到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的过程中,既要强调图像作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定位,也要充分发挥其

提醒您:因为《逻辑·张力·路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逻辑·张力·路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在线阅读地址:逻辑·张力·路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