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

时间:2023-04-12 01:10:10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1:10:10,全文字数:28758。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

败的旧工厂承载了城市记忆的延续,散发着工业往昔之美,[15]向市民和游客传递着建筑美学、设计美学、景观美学等审美价值。除了园区硬件的美学教育功能之外,城市文化产业园定期举办的展览类、表演类、节庆类等文化活动或服务也向参与者传递着多元的美学内涵,对提升公众美学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三)文化消费功能

近年来,城市文化产业园从文化产业链的中上游逐渐向下游延伸,不断开发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以文化供给激发文化消费活力。早期的消费型文化产业园如北京798、上海田子坊等早已成为重要的城市文旅目的地,而产业型文化产业园如南京晨光1865等园区也开始逐步提升B2C(Business to Customer)业态的占比,走向文旅融合之路。城市文化产业园内特色的文化产品、创新的复合式业态、独有的文化氛围和人性化的文化服务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消费,成为城市文化消费新增长极。

五、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路径

21世纪初,以特里·克拉克为代表的新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范式——“场景理论”,把人类看待空间的视角从物理层面上升到社会和文化消费的实践层面。场景理论下的城市空间具有了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文化设施成为吸引创意阶层等人力资本和促进城市文化消费的载体,居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都来自于场景。场景理论为现代城市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以下从场景理论中文化设施“吸引创意阶层”“构建城市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励文化消费”三个角度来阐述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

(一)空间功能的多元化路径

场景理论认为,城市文化设施吸引创意阶层聚集,激发创意、展示创意,为实现从创意到创新的飞跃提供空间。创意阶层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便利性、个性化的心理特征,功能单一的空间难以吸引人们的参与热情,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要根据时空可以重叠和转换的特性,发掘空间的多功能特性,以吸引更多的创意阶层集聚。

1.多主体参与

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治理重构的前提与基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队伍与时俱进、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正从国家权力全面支配的单一形态转向国家、社会、市场、个体多中心主体[16]多元形态。因此,要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园区,更多主体参与园区治理,发挥各自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开启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发展之路。把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的疏离的被动模式转为紧密的主动合作模式。园区内不同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参与不断内化为新的城市文化,新旧文化不断交织、融合、升华、延续,又扩大与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体系。首先,提高文化企业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度。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是当前政府积极探索的途径,政策层面应激励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供给,可采用与租税减免挂钩的方式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文创专业特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文化企业可通过直接参与或投资赞助的形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既可以作为主办方直接向市民提供具有企业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可以以灵活形式向园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智力、物力、财力支持。其次,提升社会组织与群体的参与度。大力提升社区、文化类非营利组织、学校等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开辟社区文化教育、学校社会教育等教学基地;给自由歌手、民间艺人、街头艺人等群体足够的接纳和发挥空间,提供可供他们表演的小剧场公共空间。

第二,发展文化志愿服务。2012年,文化志愿服务正式纳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志愿服务可以加深园区的公共文化属性,让公共文化设施发挥更大作用。鼓励建设园区文化志愿服务队,吸纳具备文史、艺术、创意专长或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群体参加,在园区开展如文史讲解导览、文化表演、文创培训、文化辅导、非遗传承、公益展览等形式多元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实行志愿积分回馈制度,以文化志愿积分兑换城市文化消费券、城市文旅票券等形式吸引文化志愿者加入,充分发挥志愿团体的文化主体性,激发园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

第三,建立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精准把握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无缝衔接。利用新媒体平台高效完成需求征集、项目评审、供给预告、反馈评价工作,具体来说,先通过问卷调研广泛征集市民公共文化需求,然后组织专家严谨论证,对列入计划的项目进行提前宣传预告,在项目结束后邀请市民反馈与评价。同时还要做好信息推广工作,利用互联网传播便捷、高效的特点,通过官网、微信、抖音等各类型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推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影响市民的参与度。

2.多功能融合

场景理论强调元素之间的集合和文化设施的协同性与在地化。[17]环境的开放刺激不同的人、思想、技术产生交流,更容易产生创意激荡。紧凑的文化空间融合出更好的区块氛围,形成文化活跃场域再向周边辐射。[18]文化产业园不仅可在内部空间形成功能融合之势,也可以与周边社区融合,还可与城市街道、广场、绿地等外部开放空间产生重叠效应,形成紧凑的多功能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创客、游客、城市居民共同的交流空间。

首先,园区内文旅商的融合。近年来,为激发城市文化消费活力,各地政府大力发展文旅商综合体,对市民和外来游客都产生强烈吸引力。建议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空间以文化内容进行区块划分,可形成文化消费公共空间、历史文化公共空间、表演公共空间、街头艺术活动公共空间等多元区块,满足人们不同的公共文化需求。具体而言,一是要突破传统办公空间的边界性,强调空间的灵活性,通过“去围墙化”、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商业配套等方式构建文旅商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突出空间的公共性、开放性、共享性、包容性。二是要借助智能化设备提升园区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水平。开发公共文化活动网上查询预约小程序,提升园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改变传统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陈旧刻板、与时代发展脱节的问题,让园区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和居民生活。

其次,园区与社区的融合。场景理论重视社区为代表的邻里关系,园区可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模式,把园区公共文化活动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园向文化社区、文化街区的演变。城市社区有典型的熟人社会特征,居住氛围浓厚,非常重视公共空间的交流功能,但由于现代居民小区公共空间有限,如能与园区有机融合,把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平移至园区,既缓解社区公共空间压力,又能为园区注入生活气息,形成外地游客感兴趣的城市“异文化”。城市文化产业园内部空间功能向周边社区的拓展延伸,主要是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的外溢,与社区共享经济成果,实现园区与社区的有效联结。

最后,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设施的建设与品质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与文化繁荣的重要指标。[19]在文化产业园内规划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可以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北京朗园的24小时城市书房、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的小剧场、美术馆等配套公共文化空间推动了北京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再升级。因此,根据城

提醒您:因为《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在线阅读地址: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