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

时间:2023-04-12 01:10:10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1:10:10,全文字数:28758。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

公共文化发展需求,从政策层面规定文化产业园内实体书店、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空间面积的占比,按照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标准化规划,统一纳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系统,以园区激活整个片区乃至城市的公共文化发展。

(二)美学教育的多元化路径

场景理论认为文化和价值观蕴含在城市生活娱乐设施的构成和分布中,[20]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外在美学表现和内在美学传播的双重路径实现对大众的社会美育,对构建城市文化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1.外在美学表现

城市文化产业园在公共文化空间设计上应以尊重历史、延续文脉为原则,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为设计核心。三旧转型的园区要最大化保留原建筑外貌,修复的建筑立面或新增景观采用简约主义、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最大程度与旧工业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利用排列重组等设计手法,彰显工业符号与工业建筑物特色。新建的文化产业园应在外观上区别于一般的工业园区或普通写字楼,要把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建筑特色呈现出来。以下从布局、色彩、过渡空间三个角度具体阐述:

第一,空间布局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文化产业园在空间布局规划中应彰显人文关怀和美学表达。在点(如文创景观、公共绿地)、线(如主次干道、绿化长廊)、面(如办公区、商业区)三个层面的规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审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按照人的视觉特征来处理建筑与空间构成其他元素之间的组织关系;按照满足参访者安全、舒适、愉悦的需求来规划洗手间、母婴室、儿童娱乐设施、休息座椅等公共设施的数量与分布;设立临时性的售卖、聊天、观影、交流等半开放式过渡性公共空间,以满足参访者不同时段的公共空间需求。

第二,巧妙利用色彩烘托文化氛围。色彩是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元素之一,如今,色彩与环境美学在城市建筑规划中开始被重视。合理运用色彩组合,优化建筑色彩、景观色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公共空间文化氛围塑造的重要一环。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要善于使用色彩对环境美学的正向影响:首先,坚持多元与融合原则,在保持空间基准色系一致性的前提下,使用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深浅色系等混色形式来展示空间色彩的多元美学表现。其次,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观的象征意义进行审美传达以突出空间的文化内涵,如利用传统“五色观”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五色与五行、五方之间的关系进行建筑及环境设计的美学表达,使园区空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之境。

第三,塑造柔和的过渡空间。城市文化产业园打开围墙的边界之后,与社区或街区的衔接之处蕴藏着园区的美学表现。为了避免园区在空间上成为孤立于周围环境的孤岛,从而达到视觉一体化的审美效果,可采用以柔和的绿植缓冲带或风格近似的景观设计连接周边社区或公共环境,使园区与周边社区在景观配色、设计风格和美学元素的使用风格上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整体性文化氛围和观赏效果,这样有利于塑造园区的开放形象,提升公众对园区公共空间的接受度并激发参与热情。

2.内在美学传播

场景理论强调空间的美学价值和文化设施的价值取向,希望播下文化的种子、唤起文化上的归属感。因此,城市文化产业园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生活美学的传播和城市文化认同的建立。

首先,传播生活美学。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可以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生活美学可以引导人们发现并感知世界的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提升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城市文化产业园可以成为人们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的好去处,其营造生活美学的路径有两种:一是审美的生活化。园区向民众提供更多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艺术表演等活动让民众有机会参与到文化艺术活动中来。二是生活的审美化。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观点,符号化的后现代消费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出现正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审美化倾向,如主动参与园区公共文化活动并实现互动,又如许多市民或游客热衷于打卡有文化内涵或文化特色的餐饮店、文创商品店等行为使在园区内的餐饮、购物等日常消费产生了艺术化倾向,消费的同时提升了审美境界。因此,文化产业园应提升B2C商业的“文化浓度”,创造更多城市生活审美化的消费场景,把文化消费与艺术分享和美学普及相结合。

其次,建立城市文化认同。社会美育具有培养美感、文化认同等现实功能,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除培育市民和游客的美感之外,还要以建立城市文化认同为目的。一是公共文化空间是建立城市文化认同的物质载体,城市文化产业园尤其是三旧空间改造而来的园区具备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潜质,在现代城市建筑丛林中,园区颇具历史年代感的旧建筑利于塑造城市历史文化认同感,故应选择标志性建筑进行符号化、影像化推广,如园区在举办文化活动时投放印有园区标志性建筑标识的文创小礼品激励大众参与,符号化的文创产品有助于构建城市形象认同。二是公共文化空间是建立城市文化认同的精神载体,园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体现了城市的亲和度和包容度,交流之下激荡出的创意原动力则体现出城市的创造性,因此,园区公共文化服务要注重游客的体验感,可用问卷或现场问答等形式提高参与者互动的积极性,用真挚的服务和园区文化打动游人,让每个来过园区的人都能留下独家美好回忆,促成文化归属感的形成。总之,城市文化产业园可以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渠道向外界宣传推介以园区公共文化空间为载体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促进建立城市的文化认同感。

(三)产品与业态的多元化路径

场景是由各种消费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符号意义的社会空间,场景理论认为文化设施是促进城市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21]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主要标志的,城市文化产业园内的文创化商品和复合型业态不断创新,有效激励人们的文化消费行为。

1.文创化的产品创新

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会客厅,要突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产业文化等内容。城市文化产业园应以文化创意来包装本土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注重增加公共文化供给的时代性和文创化水平,以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根据大众文化产品消费偏好逐渐年轻化、家庭化、时尚化、互动化等特点,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本土文化为核心IP的文创产品、具有生活实用性的文化艺术品以及时尚化包装的传统文化产品等,如在面对建筑等传统固定型文化资源时,可以利用“文创+科技”让静止的建筑元素活起来,让市民与建筑产生互动性。城市文化产业园的整体性文创化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刺激了新产品、新企业、新市场的出现,形成城市公共文化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

2.复合型的业态创新

在城市文化产业进程中,依托商业空间、餐饮空间的特色公共空间开始出现。城市文化产业园内出现大量挂满艺术作品的餐厅、陈列古董和收藏品的咖啡馆、定期举办读书分享和线上线下联谊活动的礼品店,这些“咖啡馆+博物馆”“主题餐厅+画廊”“礼品店+读书会”的出现使传统的商业空间、餐饮空间具有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属性,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享受到了别具一格的公共

提醒您:因为《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在线阅读地址: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