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

时间:2023-04-12 06:15:48

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6:15:48,全文字数:33029。

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

再次利用,有效助推节能降耗和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在回收利用废旧的钢、铝和其他金属以及塑料,规划和部署现代可再生能源(小水电、现代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和生物燃料),推广应用清洁煤技术特别是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等方面成效显著,不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三是科技创新引起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从人类文明的演进角度看,一些重大的科技创新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精神领域的变革。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12〕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为传播文化、交流思想提供了重要工具,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数字化技术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生活习惯和观念产生深刻影响。譬如,利用视频、音频和图片进行环保类知识科普,不断增强公众的节约意识和生态意识;共享单车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汽车的使用量,使绿色出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各类APP中的环保功能也激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以支付宝为例,支付宝的“蚂蚁森林”鼓励用户选择绿色生活方式,用户乘坐地铁、选择步行、网络购票、生活缴费等都能获取绿色能量,并利用这些绿色能量进行虚拟性的树种种植和湿地保护。此外,用户每日的行走步数还能够通过“行走捐”转化为公益捐款,以此鼓励和呼吁更多人投身生态环境。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人与自然认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将健康、低碳、可持续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行垃圾分类、使用可降解的环保购物袋、安装节能电器、合理设置空调温度、餐桌剩菜打包等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时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正在不断践行。

三、 何以实现: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国家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的现实问题,陆续发布了大气、水污染防治等先进技术名录和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建立了生态环境领域高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但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新型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新型的污染物也在持续增加,传统治理技术遇到“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这也清楚地表明过去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物质资源投入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13〕,“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14〕。

一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在生态治理领域的运用,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加大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力度。“十四五”规划提出“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目标要求,“大工程”“大项目”“大平台”意味着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据生态环境部的有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部配合财政部管理的生态环境资金有四项,分别是水污染防治资金、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累计下达2248亿元……“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加强在这些领域的资金投入。〔15〕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领域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但生态治理要想取得实际效果仅仅有资金支持是不够的,更需要有科技力量支撑。当前,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水污染治理、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固废无害化与资源化、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技术问题仍然是制约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点,而科技创新则是破题的关键。〔16〕因此,必须加快这些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进程,推动技术装备迭代更新,包括重点行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的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智能化环境监控网络建设,以及污染物溯源、清洁环保材料、高效污染治理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等。与此同时,仍需聚焦核电、水电、风电、光伏、氢能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前沿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着力推进信息化、人工智能和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收”。总之,“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17〕。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既是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二是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构建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新格局,发掘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深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加速发展,在原始创新、战略前沿突破、体系化建设、研发主体创新和开放合作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技术装备水平、自主研发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则是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科技鸿沟的根本所在。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只有当国家内部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时,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实力增长才是可持续的。放眼国际经济发展大势,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决定性因素,成为衡量各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向前,“十四五”规划提出科技发展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8〕,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治理的关键路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卫星定位、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护、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在我国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具体到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能力仍显不足。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整合科技资源、凝聚科研力量,切实解决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生态治理的支撑作用。针对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必须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力度,将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新格局,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赋能作用。

三是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生态治理,凝聚共治合力,拓宽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广度。生态治理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事业。为此,必须从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公众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探索和寻求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思路和新突破,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其一,就党和政府而言,首先要摈弃西方国家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科技创新

提醒您:因为《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在线阅读地址: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