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试析钱学森术语译名的“中国味”

时间:2023-04-12 06:18:48

试析钱学森术语译名的“中国味”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6:18:48,全文字数:23865。

试析钱学森术语译名的“中国味”

的表意优势。

3 “中国味”的适用限制

当前,中国学界高度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建设,其中的“中国元素”日趋彰显,而中国现代术语学研究的问题从根本上离不开对术语翻译的参照[1]。钱学森具有“中国味”的术语翻译实践恰好给术语研究者留下许多思考空间,特别是如何确立有生命力的汉语术语值得继续探索。对于钱学森创制的译名,他自己评价:“外文名词中译,的确要慎重,总该从中显示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我在这方面是在不断努力,有成功的,如:激光、航天、航天飞机、空天飞机,也有失败的,如我原建议‘黑洞black hole’译为‘陷光星’。”[4]钱学森对外来术语定名的成败经历表明追求术语译名的“中国味”并非易事。在术语实践中,译者应该辩证看待术语译名的“中国味”,知晓“中国味”在适用性上受到的限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3.1 “中国味”的参差性

钱氏术语并非都呈现出同等程度的“中国味”。整体而言,对于术语翻译形、音、义三方面的要求,钱学森反复提及的主要涉及义,其他两方面虽有考虑,但无明确陈述。故而术语翻译在形、音、义三方面所呈现的“中国味”具有参差性。译名要呈现“中国味”,首先是符合“义”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词要达意,确保术语概念的准确性;其次是符合“形”的要求,尽力追求简洁、贴切的词语形式;最后是尽可能兼顾“音”的方面。例如,钱学森提议的“灵境”(virtual reality)一词就是形、音、义三者俱佳的术语译名。“灵境”不仅是汉语典型的双字组合,还是饱含音韵美的叠韵结构。此译名从概念层面上择定词汇,借用中国古语已有的词“灵境”,选用其奇妙和虚幻这两种含义,赋予其新义[11]。又如,上文提到的“航天”和“激光”,形义皆佳,但发音的平仄组合略显单调,缺失富于变化的节律美。实际上,做到形、音、义面面俱到的译例并不多见,因此,术语翻译时译者对形、音、义的要求不应生搬硬套,辩证合理地运用才能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味”的好术语。

3.2 “中国味”的接受度

钱氏术语并非都成为规范译名被学界或大众所接受。一些具有浓厚“中国味”的钱氏术语未能流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由意译产生的译名虽然中国味足,但在表意精确性方面可能不及直译的译名。例如,天文学术语black hole指“由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物质和辐射从中逃离的边界即视界所规定的时空区域”,直译过来是“黑洞”。但钱学森认为其名不雅而应意译为“陷光星”,从“中国味”的角度看,其语意丰富,便于读者联想其概念。但该译名未被社会各界接受,主要原因是缩小了源语术语的内涵。戴文赛[32]认为,从概念的本质特征来看,“陷光”只是黑洞的特性之一。根据探测事实和理论预期,这一概念根本不是“星”,也不能称之为“星”。其次,术语译名并非总是孤立的个案,还要兼顾“能产性”[8],即能从已确定的术语出发,通过构词法或词组构成的方法,派生出新的术语。例如,上文提到的“灵境”虽是“中国味”的典范,却未被官方采纳。virtual reality的定名意见众多,包括“灵境”“临境”“虚拟实在”“虚拟现实”等近二十种译名,但最终,“虚拟现实”形成了广泛共识。“灵境”为何没被采纳?除了无法使人联想其词源 virtual(虚拟的),让人曲解为现代技术中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力量或玄幻的领域之外,“灵”不能应用于与 virtual有关的同族派生词[33]。例如virtual computer不能译为“灵计算机”,virtual collection不能译为“灵馆藏”,virtual industry不能译为“灵产业”。而“虚拟”能产性强,可应用于其他派生术语。例如,可将上述三个派生术语分别译为“虚拟计算机”“虚拟馆藏”“虚拟产业”。因此,“灵境”一词未能被普遍接受是有理可循的。

3.3 “中国味”的时代性

钱学森所说的“中国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个人的价值取向、翻译观念、拟定的阅读对象都会对术语翻译产生影响[30]。首先,钱学森出生于西学东渐前后的变革年代,在当时的新式学堂接受过基础教育,语言文字和国学功底扎实。其次,钱学森具有浓厚的爱国情结,这体现在他对科技名词“中国味”的不懈追求中。最后,与钱学森进行名词定名讨论的对象众多,包括科技战略制定者、专业期刊作者及编辑、翻译学家、语言文字工作者、科技名词审定机构等[13]。总体而言,钱氏术语的拟定阅读对象是一个有着一定国学素养和深厚科学造诣的精英群体,这是提出和接受有“中国味”术语的前提。然而,这也导致如“灵境”这样蕴含中国古典词义的术语译名,典雅有余而通俗不足,同严复的译名一样“不可避免地具有叠层效应”[34],使部分术语指称模棱两可,难以捉摸。因此,术语翻译的“中国味”在当前条件下实现起来有一定挑战,一味强调则会对译者要求过高,还可能阻碍译名的传播和概念的接受。从术语的“国际性”来看,当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过度贪求“中国味”也可能使中文术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难以对等互译,阻碍术语符号的交流[7]。正如魏向清所述,“‘国际化’与‘民族化’是相互依存的一对概念”[10],术语翻译的“中国味”也只有在国际化的语境中交流和推广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4 结语

术语翻译“中国味”的内涵与汉语词汇和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涉及形、音、义三个层面,核心要义指术语译名要符合汉语言文字的形式、语音和表意特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从“形”来看,术语翻译要考虑定名的简练,取二字组合为最佳,尽力实现规整的形式感性。从“音”来看,术语翻译要尽量体现音韵和声调的节奏美感,避免声调单一,影响发音感受。从“义”来看,术语翻译要符合汉字的表意特点,尽量利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来表达术语概念。然而,术语翻译的“中国味”有维度之别、程度之分,兼顾形、音、义三个层面的“中国味”是一种理想化的要求。在准确传达术语概念的前提下,译者在术语翻译时若能有意识从形、音、义三方面对术语译名进行优化调整,不仅能凸显外汉术语翻译的中国味,而且能服务于汉语术语的健康发展,对促进术语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也有重要意义。总之,术语翻译的“中国味”关注汉语语言类型的异质性和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这不仅是构建话语体系与彰显中国文化身份的有效路径,更是讲好术语研究“中国故事”的必由之路。

《试析钱学森术语译名的“中国味”》在线阅读地址:试析钱学森术语译名的“中国味”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