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技术崇拜”与“漠视竞争”:青年草根滑板组织的社群特征

时间:2023-04-12 06:46:53

“技术崇拜”与“漠视竞争”:青年草根滑板组织的社群特征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6:46:53,全文字数:30824。

“技术崇拜”与“漠视竞争”:青年草根滑板组织的社群特征

体本身才是滑板个体获得知识技术的对象。

尽管“展示-互鉴”的技术传习过程象征了滑板社群内部的自发性合作,但最终将“个体化”青年与“圈群化”活动方式凝结在一起的是技术评价带来的“在场感”,尽管这种聚集仍是“暂时的”。通过确立一个群体内部的技术评价“标准”,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社群整体意义上的技术超越和迭代更新。在“漠视竞争”的语境下,反复进行技术评价是将个体实践目标转化为群体仪式化活动的过程。

第一,技术评价需要“内行”评判,强调“真实性”。由于滑板动作美学表达方式的复杂性,导致他们难以形成一个唯一的、制式的、定量的、非常准确的技术评判标准。因此,当完成一个高超滑板技术动作时,“圈外人”(外界观众)的赞美和喝彩并不能真正让滑手自豪,滑手必须向社群内部的其他成员展示某项技术并取得认可,才能准确地明晰自己的真实技术水平。并以这种公开化的方式彰显已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而巩固自己在社群中的地位,又转化为继续学习技术的动力,激励滑手不断挑战新动作。“我需要别人对我动作的评价,平常在练的时候可能是一个人自己在死磕,但是动作成了,肯定要去他们面前展示一遍”(WWF-1,在校学生)。

第二,技术评价推动技术“创新”,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不断挑战更高的技术难度。一些基础性的滑板技术动作尚因普遍和常见可以较为客观评价,但当滑手进入自由创造组合动作的技术层次后,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动作挑战和表达成为了群体对技术追求的目标。滑手基于不同的滑板类型(双翘、长板等)创造性地利用周边环境,每个动作都与众不同,尤为关键的是个人风格表达,“风格就是要看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滑板是创造的,你要创造自己的动作和属于自己的线路”(LJQ-2,在校学生)。这种风格是个人性格、技巧和外观一整套动作表现的系统归纳,每个滑手都有自己的动作偏好、审美、技术习得经历,他们完成的动作看似一致,其实处处体现了个体之间的细微差异。“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模仿别人、参照别人的想法、完成既定的线路,虽然他动作完成得不错,我会说‘还行’,但我不会佩服他”(JJ-2-4,滑板店老板B)。而保留这种个体差异正是滑板社群聚集的前提条件,滑手之间又需要更多技术经验积累来定位各自的技术水平,重申了文化资本积累的场域规则。“水平有限的人,看得总是很片面的……比如有正反角动作,同样一个动作如果他是用反角完成的,那难度一下子就上来了,难用语言形容,首先得有经验,你才可能看得懂”(LY-3,滑板店老板C)。

第三,技术评价为滑手提供了深度互动的机会,创造了群体游戏中更集中的舞台,唤起了群体之间的共鸣。足够“真实”的评价过程是在类似“SKATE”的技术展示活动中群体化地呈现,展示常常位于街头,总是公开无边界的,暂停了个体零散的技术练习,提供了聚集目光的契机,接受社群众人的评价。这是群体技术互动的空间,也是个体自我技术挑战的平台,是为游戏所划定的“暂时世界”[25]。“在街头的‘SKATE’是很随意的,一群人在练招说来个SK吧!就马上会有一帮人聚在一起,不光是滑手,路过的大爷大妈也会围过来”(SWT-4,事业单位员工)。这是“技术崇拜”仪式活动的高潮,社群中不同技术水平的玩家之间一样可达成共同的运动愉悦期望,“不管谁做了一个很厉害的大招,一群人就会欢呼,敲击滑板庆祝,不在乎谁赢谁输,招总不成,都想发泄一下不满踩一脚滑板”(CCC-3,普通公司员工)。“舞台上”的“舞者”陶醉于掌声和尖叫中获取了他需要的“原真”评价,其他围观的滑手又在喝彩和滑板敲击声中升华了对技术的崇拜,仿佛“舞者”达到的技术巅峰正是围观者心中梦想的技术彼岸。

5 “技术崇拜”和“漠视竞争”的平衡:滑板社群的生存之道

“技术崇拜”赋予“个人运动”圈群化聚集的意义,为社群存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首先,滑板技术作为基本门槛,强调身体实践,明确社群“真实性”的边界,维护了他们的小群体规模。其次,滑板技术作为社群亚文化资本形式所指的“酷样”,形成内部分层,明确身体实践努力的方向。最后,滑板技术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引导滑手在没有正式组织架构和利益驱动的条件下,自发地开展技术传习和评价,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成员关系实现圈群化聚集。

“漠视竞争”保留“随聚随散”圈群化活动的特征,致使他们不需要依附于主流社会获取资源。首先,强调独立实践、平等互助和“群体传习”,一定程度上分散技术权威的“权威性”,保护个体在社群中的独立性。其次,淡化比赛中的“胜利者形象”,将技术展现和展演者的“肉身”分离,理性崇拜技术本身。最后,重释竞争的意义,没有团队合作对抗,反对现代体育竞技中高度科学化和量化的比赛规则,不喜欢复杂的制度约束和组织架构。模糊胜负评价标准,青睐于主观化的“内行评价”。

综上所述,过于强调技术容易导致体育化的激烈竞争趋向,过于淡化竞争容易导致失去技能练习和展现的趣味。滑板社群的生存之道在于达成“技术崇拜”和“漠视竞争”两种社群特征之间的平衡。第一,注重技术创造的“真实性”而明晰文化边界,重塑“新秩序”而对主流文化资本弱依附。基于“身体技术”的亚文化资本积累过程,社群内部得以形成完整结构,乃至形成相对独立的亚文化市场。他们得以淡化主流社会的阶级评判标准,重新定义文化资本的积累逻辑,不刻意追求主流社会的奖赏和认可,开辟和主流社会秩序并行的生存空间。第二,文化内部去中心化,并且去偶像化。将情感和精神寄托从“他者”回归“本我”,在现实社群活动中安放自身。认可技术权威,但在活动过程中又时刻强调平等关系和尊重互鉴。第三,现实和虚拟空间交互,强调圈群化活动中的个人本位。虽然他们在现实空间里实践身体活动,但技术展现方式不限于现实社群内部,而是利用互联网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完成了亚文化资本的积累。虽然他们需要线下聚集,以圈群化的方式活跃,但通过身体实践实现自我作为他们参与社群活动的根本价值追求一以贯之。诚如访谈对象所言,“我一个人玩滑板也可以很开心,不过和朋友们在一起玩更开心”(FCY-4,普通公司员工)。

6 青年滑板社群的引导建议

6.1 意识引导:主动吸附社群内部的技术权威

明确主流文化引领,充分利用滑板社群对滑板技术的高度认同,主动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滑板技术权威建立合作。技术权威曾在滑板场上留下的高超技术印记会在滑板社群当中产生持续影响力。可以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有针对性地主动吸附不同类型的技术权威:对于年龄较大(可以是否成立家庭为标准),有较高影响力且有较高文化、技能专业素养的,相关组织可聘为专业人员(教练、顾问等);年龄较大且主要职业和滑板行业相关的,政府可主动使用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良好关系;对于年龄较小有较高天赋,尚无稳定职业和足够商业赞助的,可由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体育协会—行业协会—企业、商铺”之间的合作联系机制,例如举办极限运动专场线上线下招聘资源对接,完善滑板培训机构中的员工福利、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保障等。确有天赋愿意进一步专业化训练的,可完善选拔标准和制度,拓宽民间选材渠道。对于尚处学龄段的滑手,可联合滑板企业和相关协会,建立滑板人才助学机制,例如设立助学基金

提醒您:因为《“技术崇拜”与“漠视竞争”:青年草根滑板组织的社群特征》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技术崇拜”与“漠视竞争”:青年草根滑板组织的社群特征》在线阅读地址:“技术崇拜”与“漠视竞争”:青年草根滑板组织的社群特征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