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

第43页

书籍名:《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    作者:维克里
推荐阅读: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txt下载 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笔趣阁 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顶点 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快眼 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第43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还需指出的是,为了实现更高的稳定效果,应尽量优先发行长期债券,比如零息国债而不是年息国债,但即便如此,若债券持有者未能在实际账户或总体估值中“调整至市场价”,那么仍会丧失部分稳定效果。有人甚至主张延长零息国债的期限来获得额外的稳定效果,即延长到超出与市场偏好的特定期限相匹配的期限之外。
    此外,大量的公共债务会加剧通货膨胀导致失业的效果,因为通货膨胀不仅吞噬了购买力(这部分购买力本来可以增加产出),而且降低了未偿债务的实际价值,由此,为了弥补一些资产净值的损失,支出就会减少。如果是私人债务的话,因为私人债务将在私人资产负债表两边同时出现,因此上述效果即便存在,也极为有限。[1]
    [1] 命题十六理解起来或许有些困难,读者不妨将长期债券、未偿债务、无息国债等想象为现收现付制的(Pay-As-You-Go)养老金,同时结合本章命题十的相关内容,就容易理解得多。简言之,长期公债本质上是无准备金的债务,即完全以未来的一般性税收来偿还,这种债务的好处是可以免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特别是免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持有公债的人不会因经济下滑而减少消费,因此可以稳定经济。但若债务规模过大,那么一旦面临通胀,就会使债券持有者的财富贬值,所以持有者会减少消费,进而削弱稳定经济的效果,也就是说,这种债务不抗通胀。不过,维克里一直主张“可交易的加价权市场”方案来治理通胀,也就是他所谓的第三种方法。这样一来,“大规模政府债务”+“可交易的加价权市场”就是逻辑上自洽的理论框架,前者保证充分就业,后者保证价格稳定,正应了本书书名《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所蕴含的主题。——译者注
    
    命题十七: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务能够增加后代所继承的真实遗产
    传统观念认为,国家债务对子孙后代是一种负担,然而这是一种致命的谬误,在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条件下,这种观念与现实恰恰相反。增加政府债券的供给,将诱导更高水平的支出,进而增加产品的销售和产出。销售上升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以扩大生产能力来满足需求的增加。这就意味着,可作为遗产留给后人的工厂和设备等真实资本增加了,况且,更高的就业水平也提高了人力资本。就美国当前的情况而言,公共债务增加10亿美元,中长期之后,私人投资就有望增加约20亿美元。
    大规模政府债务的主要弊端在于,政府必须为债务的还本付息而取得收入。但是,只要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当然这意味着政府债务必须以近似的速度增长,那么,大部分利息就可以通过增加必要的债务来偿还,而剩下的部分则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偿还,财政收入的增加源于GDP的上升、失业和福利支出的下降。即使经济增长停滞,如因为生育率下降、自然资源枯竭、技术未能提高生产率等而导致的增长停滞,财政问题也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问题在于,如何用工作人群所生产的产品来满足退休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总之,全部命题的核心主旨就是,必须抛弃把通货膨胀和政府赤字视为首恶的思想。相反,必须认识到,政府赤字大体上衡量的是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净贡献,而且,对那些为了供养自己退休生活而更多地进行私人储蓄的人来说,政府债券为其提供了一种必要的途径。此外,真正对生产力有所破坏的,不是通货膨胀水平的高低,而是不确定性。因此,更大规模的赤字,更高水平的政府债券供给,或许还包括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对减轻失业的危害来说,都是必要且恰当的,因为失业对人类福利的损害更大,失业是一种更大的恶。对约翰·奥尔登(John Alden)来说,让他节俭、平衡财务预算甚至积攒下一定的盈余,或许是很好的建议,但是将这一建议简单地类比于21世纪国家政府计划,则是十分愚蠢的。[1]
    [1] 约翰·奥尔登(1599—1687),生于英格兰,原为桶匠,《五月花号公约》签署者之一,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开拓者之一,曾在早期美洲殖民地担任多项要职。作者在此用奥尔登指代崇尚节俭、努力奋斗的清教徒。——译者注
    
    第13章 财政原教旨主义的十五个重大谬误:需求学派经济学专题论文
    威廉S.维克里[1]
    许多流行于财政圈子里的传统经济学知识,是建立在不完整的分析、不符合事实的假设以及错误类比的基础上的,而且这些知识很大程度上被当作政府政策的依据,并广为媒体和公众接受。比如,提倡储蓄的观点忽略了这个事实,即对大多数人来说,鼓励储蓄等同于减少消费并导致市场需求减少,而消费者以及政府的购买同样是供给者和商家收入的来源,而且政府债务也是一笔资产。同样荒谬的推论还有:对于个体来说是可能的或合意的事物,那么与此同时,对于所有希望其如此的人或整个经济来说,也同样是可能的或合意的。
    常见的分析似乎建立在这样的假定之上,即未来的经济产出几乎完全由独立于政府政策的、冷酷无情的经济力量来决定,因此如果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某一种用途,就必然减少了可用于另一种用途的资源。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这样的假定是合理的;或者说在一定的前提下这样的假定可能是正确的,这个前提就是,联邦储备委员会能找到并成功实施一项政策,将失业率严格保持在“非加速通货膨胀”或者“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但在当前的情境下,取得这样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值得追求的。
    下面将给出若干谬误,这些谬误皆源于上述思维模式。如果全盘接受这些谬误,那么据此得到的最好的政策,其后果也不过就是总失业率保持在5%~6%的经济萧条状态。这就意味着,即使分配公平,经济总产出的损失也达到潜在总产出的10%~15%,单凭这一点已经足够糟糕了;但是,总失业率为5%~6%,意味着弱势群体的失业率将达到10%、20%甚至40%,因此进一步的危害如贫困、家庭破裂、逃学辍学、非婚生子、吸毒以及犯罪等也将变得十分严重。根据这些谬误得出的政策,假如完全按照“平衡预算”的思路来执行,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更加惨淡的萧条之中。
    [1] 本文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96年10月,于作者去世后发表,可以看出这是一份未完成的原始手稿。
    
    谬误一
    人们认为,赤字意味着罪孽深重且挥霍无度的政府支出,其代价是子孙后代所继承的投资资本禀赋减少了。这一谬误似乎源于与个人借款的错误类比。
    当前的事实与上述观念完全相反。政府支出带来的个人收入增加超过了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主要体现为税费以及其他费用),因此赤字增加了个人的净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产生的额外购买力,为私人产品提供了市场,并诱使生产者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而这些生产能力又会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遗产为后人所继承。公共投资不论是投向基础设施、教育、还是研究等领域,都将成为留给后人的遗产。所以,更大规模的赤字,足以使国内总产出(GDP)中未能被追求利润的私人投资所吸纳的部分——储蓄重新回流,因此它不是一项经济犯罪,而是经济所必需的。当然,随着实际产出不断接近最大限度的增长,赤字规模有可能超过所需的缺口,这时赤字也会引发一些问题,但我们还远未接近这一水平。
    即使这种类比本身,也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要求通用汽车公司(GM)、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以及每个家庭都按照联邦政府的预算方式来平衡预算,那么就不会有公司债券、按揭以及银行贷款,而且我们拥有的汽车、电话和房屋也会少得多。
    
    谬误二
    据说,敦促或激励个人更多地储蓄,可以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这似乎源于总产出保持不变的假设,即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必然会自动投入到资本形成当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宏观经济思想七学派 经济增长黄金律 为什么我也不是保守派:古典自由主义的典型看法 经济增长理论 衰老的真相:你不可不知的37个迷思 微行动:成长就是从做好每件小事开始 未来生活简史:科技如何塑造未来 销售的常识:回归销售的本质,重构你的销售思维 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 写作是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