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15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15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齐风、鲁韵、曙光胶东
    山东这块金字招牌是怎么炼成的?在我看来,三股力量塑造了山东。众所周知,山东古有齐、鲁之分;伴随“海上山东”的崛起,胶东也成为山东版图中的重要一极:齐、鲁、胶东撑起了山东的文化版图。
    虽然山东号称“齐鲁大地”,但齐、鲁实则并非一体,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源头。
    从某种意义上说,齐人很像现代人:好功利、美姿色、重享受、通商工、便鱼盐。齐人的理想也很世俗,或是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或外出冒险闯荡江湖。和正襟危坐的鲁国人相比,齐人有着更为开放的世界观,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容忍看似离经叛道的怪异思想,这也是稷下学宫能形成百家争鸣盛况的重要原因。
    齐风的源头,或许和开国的姜太公有关。他是佐周灭商的首功之臣,而且出身微贱,曾“屠牛朝歌,卖食盟津”,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贵族,因此给齐国留下了好功名、善言辞、尚变革的传统。再加上他初封齐国时,与当地东夷少数民族相融合,“因其俗,简其礼”,导致齐文化中有很强的东夷文化色彩。
    齐国作为一大强国,出过很多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代,齐国人管仲曾辅佐齐桓公称雄一方;战国时代,孟尝君门客三千,名满天下;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军队,也主要是由山东齐地人组成。齐人在政治、军事和经商活动中也慢慢锻炼出来了特有的好战、健谈和敏锐等特质。
    中国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叫“齐人之福”,典出《孟子·离娄下》中“齐人有一妻一妾”的记载。虽然齐人有经邦治世之雄才,但我认为齐国最吸引人的文化其实是世俗文化,可以用“饮食男女”四个字来概括。
    历史上的齐国国力强盛、商业发达,齐人不仅善于治国,更善于享乐,可以说是引领中国休闲文化之先的祖师爷,这可能和东夷遗风有关。
    在重农抑商的春秋战国时代,唯齐重商。在我看来,中国的第一个经济学家就是春秋初期齐国的管仲。他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两句话把人性看得清清楚楚,把家国天下讲得明明白白,到今天都很有借鉴价值。在这种重商思想下,齐国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最富庶的国家。
    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享乐文化的发达,齐国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离不开“香艳”这个特点。除了千古流传的“齐人之福”以外,这里还是中国最早出现娼妓的地方,中国历史上性文化最发达的也是山东齐地。
    明清山东文学的明珠,是欲望恣肆的《金瓶梅》与神鬼怪谈的《聊斋志异》,这二者都与山东的传统标签完全不沾边。西门大官人和潘金莲其实就是后世版的“齐人之福”。我前段时间去了一趟聊城,《金瓶梅》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今天聊城的临清市,临清古街中的许多地名、街名、馆名、店名等都与《金瓶梅》里的描述吻合。
    《聊斋》中书生与狐仙的怪谈,到了今天依旧在山东籍作家莫言的笔下可见一斑。不论是写人还是记事,莫言都写得来无影去无踪,鬼神难辨、灵异莫测,这种魔幻主义色彩也是齐地的一大特点。
    与齐人相比,鲁人有明显的不同。齐国出战绩显赫的功臣,鲁国出的却是道德圣贤和文章圣手。这和两国开国君主的身份有关,分封到齐地的是西周开国重臣姜太公,分封到鲁地的则是道德模范周公。
    西周建立之初,新旧王朝的斗争非常激烈,周公身负天下重担,必须在原殷商中心地区坐镇,只好派长子伯禽率部属前往封地建国。当时的鲁国被称为“东周”,即东方的周室政治中心,也是推广“周礼”的东方文化中心,因此,鲁国保留了仅次于周天子的礼器法物和史册典籍。《诗经·鲁颂·閟宫》中的一节道: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就是鲁国在当时极高政治地位的最好说明。
    由于鲁侯与周王室的亲密关系,导致鲁国长期恪守西周建国时周公制定的那套“尊尊亲亲”的礼仪制度。因此,鲁人好道义、重文章、讲教化,相对较为保守,鲁国文化伟人无与伦比,但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却寥寥无几。这也导致了鲁国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快速落后,最终在楚国的入侵下灭亡。
    虽然自春秋以来,齐国国力长期凌强于鲁国,且齐国在文化上也不逊色,产生于齐地的成语甚至比鲁地的还多,但今天山东简称依旧是“鲁”而非“齐”,关键就在于鲁国奠定了整个中国的道统文化。鲁国虽然式微,但其代表的礼乐文化却没有消亡,反而在经历了时代的大变革后,通过吸收其他学派的新鲜血液,形成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而其中起到关键发展和演进作用的是“圣人”孔子。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所创立的儒家,尽管像混杂泥沙的黄河一样含有不少糟粕,但它依旧浩瀚肃穆、大气醇和、奔流不息,可以说儒家文化以其坚韧的凝聚性团结着中华民族,使它虽历经苦难而终不被征服,最终形成了影响世界的儒家文化圈。这可以说是山东给中华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
    齐和鲁两者,一个把世俗营造到了极致,一个把伦理约束到了极致,两者在各展风姿的同时,也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也受到了稷下道家的熏陶。而一向文质彬彬的鲁国,居然是废除井田制、实施初税亩制度的先驱,这场改革标志着国家执政能力的第一次大幅增强,可以说是由封建转向郡县的先声。
    战国初期,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因他妻子是齐国人,所以心怀猜忌。结果吴起回家,直接手起刀落,砍下妻子的人头求得大将,大败齐国。这个故事也多少从经世致用的角度体现了齐鲁合流的影响。
    齐鲁两地的合流,还表现在齐人的求功仅限于为臣,鲁人的求德也仅限于辅王,所以山东在历史上没出过皇帝。在这点上,齐人和鲁人可谓是殊途同归,齐人总希望做的是体制内的豪杰,鲁人追求的则是循规蹈矩的圣贤。各具特色又互相影响的齐鲁文化,构成了山东人性格的基本面。
    讲完齐、鲁,山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胶东——不得不提。历代以来,中国人民其实都在远离海洋,在文学上也是如此。除了曹操的一首《短歌行·观沧海》,中国鲜少有直接描写海洋的诗篇;不论是李白的“海客谈瀛洲”,还是苏轼的“江海寄余生”,更多是诗人的浪漫想象。波诡云谲的海洋往往意味着灾难和变化,所以在农耕文明的传统语境下,中国人对海洋一向敬而远之。
    相比之下,在传统中国的“九州”天下观中,山东是离海洋最近的。在古代中国(从夏商周到秦汉这两千多年),山东的沿海区域——胶东——主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海洋观。
    胶东的定义其实很模糊:有广义的胶东,有狭义的胶东,有大范围的胶东,有小范围的胶东。2009年,山东省出台《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从经济发展方面明确了胶东的定义及概念:
    胶东半岛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
    这个界定突破了传统的地理范畴,跨越了胶莱河界,将四市全部区域划为胶东。虽然还有分歧,例如青岛人不太愿意自称胶东人等,但总体而言,这一片区域离齐鲁远而离海洋近,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西方叩开国门,胶东半岛乘风崛起,烟台、青岛先后成为山东明星。
    烟台曾经是胶东半岛的老大。历史上烟台受制于地理位置,偏于一角。烟台在1861年开埠后三十年左右,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青岛还是个小渔村,济南也相当破旧,整个山东省的经济都围绕烟台展开。
    进入20世纪后,青岛崛起,迅速成为山东新的龙头,烟台被边缘化,但一直没有被打倒。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日韩的产业转移浪潮使烟台再度迎来腾飞的契机,并且十分顽强地继续占据着山东第二城的位置,其经济长期强过省城济南。直到济南合并了莱芜,才把烟台挤到了第三。放眼全山东,胶东出来的干部很多,这跟胶东的经济发达有很大的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