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16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16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经在胶东进行了大范围采访,与时任烟台市委书记也交道颇深。平心而论,此人还是很有水平的。他阐述的整个烟台和大胶东发展战略,有高度、有广度、有逻辑、有思路,战略也很清晰。很难想象他是从大队党支部书记走出来的干部。可惜他的欲望太强烈、功利心太重,后来出事也在所难免,但总归还是令人遗憾。
    采访过程中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1992年邓小平南巡,全中国掀起开放热潮,当时的山东省领导为了思想解放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口号:“只要不装错口袋,只要不上错床,啥都可以干!”没料到后来,胶东走私迅速地猖獗起来。当地一些百姓拉拢官方人员走私韩国汽车,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拖。我去山东时,好多村支部书记开着“现代”车来接我,一问都是走私车。我很奇怪,别人走私都是偷偷地进村,胶东却是明火执仗地搞。哪知道村支书同样理直气壮:“不是都在讲发财致富吗?俺是给集体干怕啥?又不往自己口袋装,又上不错床,有啥不行!”
    采访结束后,当地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礼节性地请我吃顿饭,虽然他也不知道我是谁,毕竟归口管理。临行前,双方很客气地寒暄两句,突然他看到墙上挂的电视里中央电视台正在播一档节目。他看一下我,看一下电视,眼神中充满狐疑:“诶!那个人长得好像你啊,说话声音也很像,那是你吗?”原来电视上正在播的是我为广东拍摄的纪录片《大潮涌珠江》。1992年,小平南巡引发了全中国对广东的高度关注,而我有幸参与了这个过程,并拍摄了这部专题纪录片,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给广东带来的天翻地覆之变。
    这个老兄一看总策划、总导演、总撰稿、制片人、采访人都是我,态度一下子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把逮住我,然后使尽浑身解数劝我留下。他说:“南方看广东,北方看山东,山东又看胶东。王记者呀,你把长三角模式、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都总结了,就剩北方黄河以北的胶东模式没总结,这太遗憾了。你应该来做这个事啊,我们全力配合。”
    他的真诚把我打动了,最后我留下一句话:“我非常愿意做这个事,但毕竟在体制内,我做不了主,如果你们能把我借调出来,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他当时信心满满地说,保证能借到。我也没放在心上,没想到半年不到,他们真把我从新华社里“借”出来拍片子了。
    在山东的半年,对我这一辈子来说都获益匪浅。我几乎把胶东每个县市都跑遍了,采访了成百上千人,最后在烟台的养马岛上把剧本写了出来,就叫《北方的躁动——胶东纪实》。我现在还记得片子的开头语,其实是对整个北方农村的诠释:
    十三亿人口,九亿农民,这是中国的国情。奔市场,亿万农民从田间怎样走向市场?带着这个世纪话题,我从市场经济已经掀起撼天嚣声的南方都市广州,来到了北方农村,来到北方日益隆起的经济高地——胶东。
    这部片子首先在山东电视台播出,而后在中央电视台两次播出。中央台审批小组对片子的评语是:
    此片是多少年来不可多见的,关于北方农村商品经济的大片。看了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不可多得。建议台里面专批特殊时间播出。《人民日报》也不惜版面刊登了解说词。它还获得了当年的纪录片大奖。
    我下海后去胶东做项目,山东老乡们的热情真是没说的,他们开了句玩笑:“你知道吗,你走了以后,你采访过的官员全升官了,做企业的全发财了。”以后我每年只要有条件,都会去一次胶东。但是非常遗憾,当时力邀我的那位宣传部干部的仕途之路让人惋惜。
    这位老兄和我年龄相仿,也自诩为策划高手,可惜囿于体制,难以展示才华。他对我很敬重的同时,也不太服气。1994年左右,我下海创办“王志纲工作室”,他也成了主政一方的领导。他专门跑到深圳请我为他那里做策划,但在邀请的同时也不忘强调:“你不帮我,我也会策划好的,但首选是你帮我。”我说:“我帮你可以,但现在我已经下海了,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你不出钱不可能。”事后虽然没有合作,但我们还一直保持不错的关系。
    这么多年来我和官场打交道,一贯是“君子之交淡若水”,有事偶尔见一面,平时从不主动联系。这十多年来,我们又陆续见过几面,大多是我去胶东时,他请我吃顿饭,聊一聊对于当地发展的看法。他能力的确很出众,也给当地做了不少贡献:大力推广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标准化,还提出葡萄海岸的概念,为当地发展葡萄酒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几年前,我和他在成都偶遇,我请他在智纲书院吃了顿饭,席间还有一帮簇拥着他的山东企业家。那时候他不知为何,已经调到了某个大学当党委书记。他平生喜欢给老板出谋划策,老板们也是言听计从。但他不知道的是,官场的策划讲究支配资源,市场的策划却是整合资源。我用了十多年才补上了市场这堂课,而他却一辈子都处在官场的话语体系中,而且一唱一和之间他和那些老板走得有点过于近了。当时我就替他捏了把汗,后来果不其然。不久后听说他出了事,真是让人非常惋惜。
    平心而论,这个老兄能力的确很强,也勇于任事,要不然当年他也不会在没半点好处的情况下,忙前忙后把我“借”来拍片。但能力出众也让他逐渐自视甚高,导致官运不济,最终身陷囹圄。我深知这种“二律背反”的宿命,这么多年来也见过太多类似的故事,这些人都对社会有过贡献,可惜造化弄人,多以悲剧收场,这也算是大变革当中的代价吧。
    
    山东之魂——认大哥
    和很多面目模糊的省份不同,山东人的性格特质非常鲜明。从好的方面来说,山东人厚道、豪爽、讲义气、好交友、讲礼节;当然封建保守、重男轻女等负面评价也不少。
    无论夸赞山东人厚道还是批判山东人封建,许多人都会指向一个万金油答案:“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俺们大山东是千年“孔孟之乡”,礼教悠久,在千年儒教浸染下,忠信厚道、封建保守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所以山东人热衷于仕途;孔子说过“举国上下交争利,则国之殆矣”,所以山东人瞧不起商人;孔子信奉“中庸之道”,所以山东人墨守成规,凡事不愿出头……山东的问题怪不得父老乡亲们,要怪就怪孔夫子影响太深,着实没办法。
    这些话乍听上去也有几分道理,就连很多山东人都信了,以至于现在只要一说“山东人保守”,立马就有人说“谁让山东是‘孔孟之乡’呢”,好像山东从春秋战国一直保守到了现在。
    但仔细推敲之下,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历史上的山东人,曾长期让历代皇帝备感头大。曾经十余次视察山东的乾隆皇帝就说过:
    朕闻山东有“不欠钱粮,不成好汉”之恶谚。
    翻开史书会发现,号称“孔孟之乡”的山东,实则匪患严重,壮士满地走,占据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多半。赤眉军、黄巾军、瓦岗寨、黄巢起义、梁山好汉……历朝历代的叛乱,山东人都是主角。到了清朝,叛军更是像雨后春笋般一茬茬猛长,捻军、大刀会、白莲教……就连轰轰烈烈的义和团也起源于斯。这些恐怕不是“孔孟之道”能解释的。
    也有人认为,真正影响山东的不是“孔孟之道”,而是梁山泊文化。他们解释道:很多山东人相信“生死之交一碗酒”,所以才会重视酒场,而且山东人重视兄弟感情,酷爱排座次,这和《水浒》何其相似!
    在我看来,给山东找魂,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水浒遗风”都有些道理,但不全面;山东真正的魂是认大哥。
    除了山东外,东北也盛行大哥文化,但山东和东北的大哥貌似相同,骨子里面却是截然相反。东北的大哥文化是一种对自由、个性和江湖义气的追求,而山东则是源自骨子里对权威的崇拜和追随。
    山东的大哥文化,对上体现为忠君爱国,对中体现为孝顺父母,对下体现为兄弟义气。“孔孟之道”和“水浒遗风”是大哥文化的一体两面,不管是忠孝义气,还是传统保守,都是认大哥情怀的不同表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